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全册复习进程.doc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全册复习进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全册复习进程.doc(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全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主讲稿全册第一单元单元主讲稿一、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二、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建立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二上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二下的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三、课标要求: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建立起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加以应用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
2、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五、教学重点:1、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2、.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六、教学难点: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2、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七、学情分析: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长度
3、单位和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质量单位吨,以进一步加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将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单元的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八、教学建议:1、讲解本单元内容之前,先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3、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九、课时安排:千米的认识4课时吨的认识3课时十、问题研讨:
4、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怎样把这些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主讲稿教学内容: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教材解读: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因此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的加减法。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课标要求: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元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学目
5、标: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及掌握加减法验算的方法。难点:正确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2)减法:云南旅游。(3)加减法验算:购物。2加强估算。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
6、学生讨论得出。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2)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3)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教学建议: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运算3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4恰当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课时安排:共安排12课时加法3课时减法3课时加减法的验算3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综合练习1课时问题研讨:两位数满100时的加法计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讲稿一、教学内容1四边形、
7、平行四边形的认识。2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3对实物的估量。二、教材解读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利用校园的情境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树叶、教科书、小国旗、钟面)来认识和计算周长。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涂色、分类、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用七巧板拼图、实际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等等。这也是由几何知识的直观操作性决定的。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
8、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三、课标要求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具体目标1、图形的认识(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辨认长方形
9、、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2、测量(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
10、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3、图形与变换(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4、图形与位置(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
11、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四边形的特点2、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3、周长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周长的计算方法,六、学情分析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有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学生在一、二年级一认识了一些四边形,
12、已对长方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认识一般四边形,形成四边形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接受。七、教学建议1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课堂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使学生对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几何知识的学习要借助于直观的观察、操作等手段,如平行四边形,要通过观察、画一画、围一围、剪一剪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对于一般图形的周长的探索,有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
13、程。长度观念的建立,首先是脑中要有某个长度的表象,而这个表象的建立要借助大量的观察和测量等过程来逐步建立。3把握好教学要求,在估测和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计量单位。八、课时安排本单元可以用五课时四边形2课时周长2课时估计2课时九、问题研讨九:问题研讨:在常见的量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量的实际意义?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主讲稿一 单元内容:人教版三上数学4958页: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三部分内容。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教材包括一个操作活动、一个例题、一个练习和一个实践活
14、动。操作活动主要是建立余数的概念。例题主要是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以及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践活动主要是在具体情景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编写为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条件。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铅笔,把10枝铅笔按要求平均分,然后把分的结果记录在一张表格内。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的学习功能,分以下四个层次组织学习活动:(1)分一分,
15、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分2枝、3枝、4枝、5枝、6枝,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还剩几枝,并把分得的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2)说一说,在分一分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3)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结合实例介绍有余数的除法。(4)试一试,让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感知,包括下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绝对不可以脱离操作让学生凭空想象。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是平均分时还多出来不够分的就可以了。二、在探
16、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第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时,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摆一摆、分一分,并记录下每次分的情况;再在分的基础上写出除法算式、介绍竖式计算,通过“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7里面最多有几个3?”最后通过“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的讨论,引导学生对两道题中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比较,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得出结论以后还要继续追问:“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让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来进行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第1页例题时,要注意渗透,分完后一定要问一问“剩下来的还够不够分一个人?”其实这就是为“余
17、数比除数小”做表象的渗透。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养成科学态度,培养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三、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材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从例题、“试一试”到实践活动,都充分体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1在分铅笔中认识余数;例2和“试一试”通过分桃、分气球中“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剩余”和“平均分几份有
18、剩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有余数除法;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提供了同学们去植树的劳动场景,出示了一些在植树劳动中产生的问题,启发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强烈地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种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体现了数学教学理念的革新,最终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例如,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的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这些活动要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和引导下有层次地开展。一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图,说说看到些什么,使学生全面了解场景图中的各种信息。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着进行解答。三是及时组织交流与反馈,鼓
19、励学生通过合作与讨论,充分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四是鼓励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场景图中的信息或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素材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对于有创意的问题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课标要求:1.在具体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相互关系。2。能分别进行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经历与他人的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5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四单元目标:1、使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2、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
20、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五、教学重点: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教学难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六、学情分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而且着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七、教学建议:本单元教材分为两个部分安排。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包括“主题图”、例1、例2和例3;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1)主题图。主题图通过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提供了许多可以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方式插
21、;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板报下面的花摆成3盆一组的形式。这些素材中,有整除的,也有有余数除法,使学生认识到二者的本质都是平均分,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提供可用整除计算的素材,再改变被除数,引出有余数除法。等学生学会有余数的计算后,可以再让他们用主题图上的素材编题、计算。(2)除法的意义(例1)。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安排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从学生
22、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图上的内容编一个小故事,在故事的情境中让学生解决“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这样一个用除法来计算的问题,理解除法的意义;再由老师或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以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布置会场的情境,在摆花盆的活动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教学时,可以
23、让学生用23个圆片代替23盆花,每5盆为一组分一分。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可以分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告诉学生剩下的这3盆,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着重说明在竖式中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并介绍在横式中余数的写法和算式的读法。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例1、例2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4)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3)。教材中仍然以摆花为素材,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如果上例中一共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其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计算;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三年级 上册 单元 主讲 稿全册 复习 进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