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用好材料提高效率上课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论文:用好材料提高效率上课讲义.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科学论文:用好材料,提高效率-用好材料,提高效率摘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活动离不开“有结构的材料”。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符合世界物世性的基本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利用这些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组织并引领学生探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关键词:材料激发引领启迪调控体现“材料引起学习,
2、材料引起活动”。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中,科学课是由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探究活动串联而成,重在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体验科学。所以科学探究的有效进行离不开相应的有结构的材料的辅助。如果没有材料,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课就是空洞无味的。因此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教师不仅要准备好材料,还应该用好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科学教学。一、用材料激发兴趣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有了学习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反之
3、,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倍感厌倦,学习效率就不高。在科学课上,实验桌上的材料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上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课前我在学生的实验桌上放了一个注射器。三年级的孩子一进教室,看到实验桌上的注射器就非常兴奋,情不自禁地拿在手里玩了起来!我顺势说:“看看谁的注射器玩出的花样多,发现多。”孩子们完全被注射器吸引了,个个玩得很投入,探究活动也就此自然地拉开了帷幕。二、用材料引领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如果适时地呈现探究材料,材料就可以成为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给学生一个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开关,三段导线,问学生你能用这些做什么?很快学生
4、组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再发给学生一个灯座,问:你能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小灯座吗?学生依照提示和材料显示出的信息,动手组成了一个串联电路。接下来再提供一段导线,问:你能在原有的电路基础上再用上一段导线,改装成一个新电路吗?学生会思考这段导线加在什么地方最合适,从而自己组装出一个并联电路。以上的实验材料,紧扣“你能利用它做什么”,“它”就是结构材料,是“它”在调控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而非简单地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改装,使学生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问题上,避免那种盲目将已经装好的电路
5、拆开再重装,浪费宝贵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三、用材料调控课堂兰本达教授说过: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时,我不会把材料放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他们永远会对一条蛇或一块磁铁感兴趣),而当全班儿童专心于探究活动时,我也不会去试图对全班进行某种解说。此时的讲解会扰乱他们内在的思维而迫使他们去接收和处理来自教师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当进行研讨或解说时,最好让孩子们远离材料的原因。如果有足够的空间,我们或者把孩子们围成一圈,离开课桌,或者把材料放在一边,不让孩子们看见。众多的课堂实践表明:材料的摆放、呈现时间与发放顺序有助于较好控制课堂的教学秩序与教学节奏
6、。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我对材料作了如下的安排:1、课前,实验桌上放一个水槽。2、演示,将泡沫块和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沉浮。3、在实物投影上呈现回形针、牙签、胡萝卜、蜡烛、橡皮、碟子,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并说说这样预测的理由,做好记录。4、分发材料,学生实验、记录。5、实验结束,整理材料上交。6、组织交流,思考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一步事先放好水槽是为了节省时间,2-3步的安排就是让学生在远离材料的情况下动脑,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第4步让学生在拥有材料的情况下充分的有效探究与意义建构。第5步也是为了不让材料负面影响学生的思维和交流,保证研讨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整节课学生
7、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的材料上,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有效避了免课堂上“乱”而“无序”的现象出现,教师既调控了教学,又把握了课堂的“秩序”。四、用材料启迪思考探究源于问题,除了有时直接提出问题外,呈现有结构材料可自然而然激发学生的前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材料使用与材料间作用的思考,把材料与猜想联系起来,并引导学生思考逻辑化、探究有方向性。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时,课前准备了一组有结构的材料: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一个马铃薯。先请学生猜测把马铃薯放入杯中会怎样?学生猜测会沉,教师演示,实验显示同一个马铃薯放入一个杯中是沉了,但放入另一个杯中却浮了起来。材料的演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8、引发了问题:为什么在1号杯中下沉的马铃薯到2号杯中却会浮起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马铃薯在水中是下沉的不可能浮起来,现在在2号杯中浮起来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2号杯的水与1号杯不一样。在这里这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前概念,引起学生的思考,对于完善学生原有概念起到了一种有效的促进作用。五、用材料体现生活科学源于生活。从这个角度讲,结构性材料选取应贴近生活,取自学生生活场景中常见的物件,这些材料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具有可接受性和自主性、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材料折射的科学概念是有意义的。如在教学运动与摩擦一课时,我对学生说:“看看你们的
9、鞋底,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一个个把运动鞋、皮鞋翻过来,有的说有图案、有的说有花纹,有的说他新鞋子的时候是有花纹的,现在快没了。我接着问:“你认为这些花纹有什么用呢?”“好看呗”“好看?鞋底和地面接触给谁看啊”“我知道了,是防止打滑。”这一说法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赞同,我趁热打铁“你们有办法证明吗?”马上又有同学举手:“把我穿的新鞋子和旧鞋子比一比。”“你的鞋子新吗?我借你!”我发现每个孩子处在兴奋的状态,他们有的实验,有的观察,争先恐后地汇报着他们的发现。科学源于生活,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是让科学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例如溶解的快与慢,在探究了搅拌比不搅拌、热水比不热的水、颗粒细的比颗粒粗的溶解快之后,我出示一块方糖,问学生:“我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喝上用方糖泡的糖水,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学生掌握了前面的方法很快就有了答案:“先把方糖捣碎、倒入热水,再用筷子快速地搅拌”。一块小小的方糖让他们既综合应用了知识,又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结合自己的教学总结,我觉得在科学课上教师不仅要准备好材料,还应该思考如何用好这些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途径之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