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化学必修全套教案正式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全套教案正式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中化学必修全套教案正式版.pdf(1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人 教教 版版 高高 中中 化化 学学 必必 修修第一章2 2全全 套套 精精 品品 教教 案案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概况本章概况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 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
2、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 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 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
3、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本章教学重点:元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本章教学难点: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课时安排课时安排第 1 节
4、元素周期表 2 课时第 2 节元素周期表 3 课时第 3 节化学键 2 课时本章复习 2课时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 1 课时)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2、自主探究:探究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周期表的结构;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
5、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 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板书一、元素周期表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生:看书、讨论师:巡视生 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生 2: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生 3:
6、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些感觉是吧。师:关于第 3 个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们就会得出答案。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表师多媒体播放,11 Na各数字的含义 22.99师:初中我们已知道原子的组成。播放:原子组成示意图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现在又出现了“原子序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怎样?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数一下Na、C、O 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生:它们之间有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师(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认真分析、研究这张表看看(1)它有什么排列规律?有什么特点?(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生(讨论)
7、:师(巡视):倾听同学们的意见生 1:表排列比较乱长短不一。而且表中各元素颜色也不一样。生 2:有 7 个横行,18 个纵行生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师(微笑):同学们观察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什么叫周期?什么叫族?表中A、B、O 的含义是什么?多媒体展示板书一、元素周期表1、周期表周期三个短周期四个长周期主族族副族O 族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族、零族介绍例题剖析例 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 1989 年做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至右改为第 118 列,碱金属族为第 1 列,稀有气体为第 18 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8、 第 15 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05B B第 2 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C 第 17 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D D第 16、17 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教师精讲据题中所给信息,对周期表族序号重新排列,但内容不变,因此,要熟悉原周期表结构,在原表中分析各选项是否正确。答案:D例题剖析例 2(2002 年上海)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 I A 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AHF BH30 CNaH DH202 教师精讲本题属较简单的信息题,利用信息,综合分析,可以求解;但是,有时对信息未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不妨试一试排除法,因为,选择题的特点就是提供了
9、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可减化思考过程,提高正确率。因此,同学们在解题时,要注意训练一题多解。答案:C师:在主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 Na 的性质,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客观是微观的体现。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客观性质的关系。板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师:请同学们看书 P5,科学探究,并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实验:Na、K 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实验二:Na、K 与 H2O 反应请两名学生上台,在教师指导下,同时演示K、Na 与水反应。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表(一)Na、K 与 O2反应现象结论表(二)现象反应方程式结 论Na熔化
10、成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四处游动,溶液呈红色2Na+2H2O=2NaOH+H2K相同,有较微爆炸声2K+2H2O=2KOH+H2Na易燃烧,火焰呈黄色Na、K 都易与 O2反应,K 先燃烧K易燃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Na、K 都易与水反应,但 K 更容易更剧烈请同学们看书 P6P7。(多媒体展示:结论)师:碱金属不仅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物理性质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及表1-1 推导出碱金属特理性质及变化规律。知识拓展元素金属性判断依据: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
11、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单质金属性越强。测题剖析【例题剖析】【例 3】有某碱金属的单质和其氧化物的混合物198g,加入适量的水使成为氢氧化物后,得到氢氧化物为 276g。求原来混合物中的碱金属的种类,和其单质、氧化物的质量各多少克?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的开始,请同学熟记表的结构,通过Na、K 性质比较,初步理解原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形成利用实验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布置作业:教材:P11、T11、T12。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 1 课时)一元素周期表二.碱金属1原子序数核电核
12、数 2.结构 1.相似性质子数(1)周期 2.变化规律核外电子数(2)族活动与探究上网或查阅其它资料,了解门捷列夫原始周期表排列形式,第一节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第 2 课时)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2、自主探究:探究卤素性质递变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卤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质量数、同位素、核素的概念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13、试管、烧杯、胶头滴管。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 溶液、CCl4、苯、溴水。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表的结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二、三短周期表的示意图。实物投影:2 份同学的作业请几位同学点评存在的问题。推进新课师:在主题 1 中我们已经学过氯气的性质,请同学们画出 Cl 原子结构示意简图。并在周期表中找到氯元素所在的位置,卤族元素包含哪几种元素?生:看书。翻阅周期表。师: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根据教材提供的卤素的原子结构,请同学们推测氟、溴、碘的可能性质,并比较与 Cl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生思考分析,同学们分析得很有
14、道理,理论推测是否正确呢?如何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 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4置换反应师:请同学们看书 P8,卤素单质与 H2反应,总结出变化规律。师:请同学们完成下表实物投影仪投出表格,内容先用纸盖上表(一)卤素单质与 H2反应与 F2反应条件F2暗处Cl2光照或点燃Br2加热至一定温度I2不断加热氢化物稳定性结论很稳定较稳定不如 HCl 稳定不稳定、易分解从 F2
15、I2与 H2化合越来越困难,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K、Na 的金属性较弱,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证明Cl2、Br2、I2的非金属性强弱。实验 1-1:教师演示,请同学认真观察,完成下表:表(二)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内容新制饱和氯水NaBr+CC14KI+CC14现象振荡、静置、分层,下层呈紫色化学方程式Cl2I2单质氯化性逐渐减弱结论溴水+KI+CC14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同主族元素,从上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例题剖析】【例 1】(1998 全国)氯化碘(ICl)m 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跟水反应的
16、最初生成物是()A、HI 和 HClO B、HCl 和 HIO C、HClO3和 HIO D、HClO 和HIO 教师精讲在 Icl 中 I、Cl 的化合价分别为+1、-1 价,与 H2O 反应,与 Cl2相似,但毕竟不同,要注意其不同的本质:元素价态不同。答案:B。【例 2】(1996 年上海,4)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A单质的溶、沸点逐渐降低 B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D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教师精讲 本题考查的是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对递变规律熟悉,即可顺利作出正确判断。答案:B1315【例 3】(2003 上海)CNMR(核磁共振),
17、NNMR 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13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 Wuthrich 等人为此获得 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 C,15N 叙述正确的是()131513A、C 与 N 有相同的中子数 B、C 与 C60互为相素异形体151415C、N 与 N 互为同位素。D.N 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教师精讲本题根据新科技成果命题,但考查内容简单,属基本概念判断,解题时,不要被形式所迷惑。答案:CA多媒体展示课件:原子的构成ZX师:实验证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取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近似为 1。则把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相加,得到的整数值,就叫质
18、量数,它是原子的一个重要性质。我们可以用“A”表示。好,同学们现在知道C 中 12 的含义了吧?多媒休展示: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比较1.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比较微粒种类质子电性电量带正电 1中子不带电 0电子带负电 l相对质量 1.007 1.008 11836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数量关系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 a+Bb+Cc(a、b、c为原子个数百分比,A、B、C 为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板书三、核素1、核素2、同位素知识拓展1、天然同位素无论是在单质还是化合物中原子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变。12122、同位素原子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例如:C+O2
19、=CO2;1121H2+02=21H2O;3、据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合所占原子个数百分比,可求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周期表中我们常用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例如:C1:35.45,就是一个平均值。(计算公式:M=M1n1%+M2n2%)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卤族元素代表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掌握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理论假设、通过现代研究手段,证明它们的存在。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些“看不见”的粒子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同学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努力学习哟,让这些粒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布置作业教材 P11、T3、T5板书设计
20、板书设计第二节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元素周期律(第 1 1 课时)课时)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 1-20 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电子围绕着核作高速运动。H 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的情况是比较简单的
21、,但是,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情况就很复杂,如何研究微观粒子电子的这种复杂运动呢?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推进新课多媒体播放:电子核模型示意图(教材 1-7 图片)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示意图,它表示了什么样的含义。师(微笑):同学们观察的比较仔细、全面,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各个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因此,它们运动的区域也是不相同的。我们把电子在不同区域的运动,称为电子层,就好像示意图中一层一层的。层与层之间是不连续的。用 n 表示电子层,n=1、2、3、47 或者用 K、L、M、N、O、P、Q 表示。K 表示第一层;L 表示第二层 多媒体播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量依据能量高
22、低,分层排布的,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2、电子层可以用 K、L、M、N、O、P 等表示。3.最外层(除 K 为 2 外)电子数最多不超过 8。知识拓展4.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5.倒数第 3 层不超过 32。26.每层电子容纳数,最多不超过2n【例题剖析】【例题 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把结果填在表中。(1)A 元素原子核外 M 层电子数是 L 层电子数的 12。(2)B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 倍。(3)C 元素原子的 L 层电子数与 K 层电子数之差是电子层数的25 倍。(4)D 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
23、电子数的14。【教师精讲】解本题时,要求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非常熟悉,有时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答案:Si B F Ne 硅硼氟氖师:在分析研究上表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完成下表。表(一)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行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原子序数电子层数1-23-1011-18结 论最外层电子数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呈现周期性变化师:请同学们回答(并投影学生填表情况)根据教材内容:请同学们讨论,完成下表:表(二)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化合价变化的规律:原子序数1-23-1011-18结 论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1 0+1 +4 +5 -4 -1 0+1
24、 +4 +5 +7-4 -1 0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例题剖析】【例题 2】某非金属 X 的最高正价为+m,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有 b 个氧原子一个 X 原子该酸的化学式为。【教师精讲】在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式时,常常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要注意化合价有正负价之分。答案:H2b-mXOb【例题 3】有 V、W、X、Y、Z 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均小于20,其中 X、Z 是金属元素;V 和 Z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W 和 Y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 W 元素原子 L 层电子数是 K 层电子数的 3 倍;X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
25、子数是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由此推知(填元素符号)(1)V,W,X,Y,Z。(2)写出 Z 与 V2W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精讲】解推断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找到突破口,层层推进,逐个求解。过程中,要注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后,还要再验证结论。答案:(1)H、O、A1、S、K(2)2K+2H2O=2KOH+H2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学习了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重点是理解其变化的规律,为我们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1.下列各题中的物质均由核电荷数为110 的元素组成。请按下列要求填写化学式:(1)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必修 全套 教案 正式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