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语文教案.pdf





《2021年七年级语文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七年级语文教案.pdf(1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1 年七年级语文教案年七年级语文教案20212021 年七年级语文教案年七年级语文教案 1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 韩非子 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能力目标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德育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教学重点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
2、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
3、;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二、资料助读投影显示: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
4、,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 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2.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 5 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
5、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反思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
6、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
7、他们写作的积极性。20212021 年七年级语文教案年七年级语文教案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导入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 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
8、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正音、正字、释词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板书:历史意义(2、3)的意义(1)人
9、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20212021 年七年级语文教案年七年级语文教案 3 3师:同学们学过孟郊游子吟吗?让我们来一起朗诵: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这首诗,通过母子将别时,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今天我们学习散步理解一下家庭亲人之间的相互敬爱。师:首先请同学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师:现在谁来说说_讲的是什么事呢?生: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
10、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师:散步对我们而言,是大事还是小事?生:小事。师:对,也就是说:散步其实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_表现上来的东西是不是散步这么简单?生:不是。师:是啊,作者从这件小事中还真散出些“大事”来呢。我们一起学习吧。师:首先请男同学朗读 13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几位女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师:好,男同学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来,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学生甲:人是
11、:包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师:他们是?学生甲:一家人。时间是春季。师:春季的哪个时候?学生甲:初春。师:哪些词句表现是初春这个特殊的时节的关键?学生甲: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学生甲:地点是田野。师:为什么要到田野去散步呢?学生甲: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学生乙:还因为田野空气好,景色又美。师:补充得不错!师:从原因上看,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生:很好,很孝顺,很会替母亲着想。师:可不是吗,这虽然是小事,但可充分体现了“我”的孝心,同学们可要像他学习哟!师:“我”对母亲很孝顺。
12、“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很好的了。让同学们找找看:哪一句话表现了这样的关系?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师:很好。虽然散步是小事,母亲能在这春天出来容易吗?生:不容易。师:为什么?从来里可以看出来?学生甲:因为她身体不好。学生乙:从“熬”字可以看出来。师:好,散步去!请女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师:田野的景色美吗?生:很美。师:怎么美?生:“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师:哎,“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生:春天万物复苏,
13、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师:和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思考一下。生:(思考后)有。师:什么关系?生: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把这些观点总结一下,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句子旁。(学生整理)师:他们一家人散步是怎样走的?生: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师:谁发现了这个情况?生:“我”的儿子。师:他把发现的这个情况怎样表达出来的?生: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师:这表现了这个小家伙的什么特点?生:天真、聪颖。师:小家伙的话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同时还
14、表现了什么?生: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师:接下来,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读一遍。师:后来怎样?生:发生了分歧。师:什么分歧?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师:“有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有趣。师:谁来解决这个分歧。生:“我”。师:为什么是“我”呢?生:因为课文里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师:最终
15、我决定怎么办?生:委屈儿子,走大路。师:为什么?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生:孝顺。师:问题结束了?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生:关爱、爱护、疼爱。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生:爱!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生:爱。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生:孝顺。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师:概括得不错。师:小路有意思吗?生:有意思。师:怎么有意思?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师:小路平坦吗?生:不
16、平坦。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_的主旨吗?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
17、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了这篇_之后,你懂得了什么?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生:读格言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_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
18、负的责任。师:最后请齐唱常回家看看。20212021 年七年级语文教案年七年级语文教案 4 4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_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_优美的语言。三三、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四、教学设计四、教学设计1 1、整体感悟、整体感悟导人新课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
19、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明确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
20、在秋天。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2 2、研读与赏析、研读与赏析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
21、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2、b由远及近的顺序。c优美语句赏析:先找出优美的语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23、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3 3、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4 4、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写自己
24、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5 5、信息反馈:、信息反馈:20212021 年七年级语文教案年七年级语文教案 5 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3、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教学突破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
25、师及时给予合理评价。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有关字词、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学生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教学步骤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3、简介文学常识:_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二、指导初读课文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级 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