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新人教).pdf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新人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新人教).pdf(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新人教)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新人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
2、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
3、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责任编辑:吴海建。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 学 课 程 教 材 研 究 开 发 中 心2004 年 6 月第一章第一章 物质结构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1本章说明本章说明1教学建议教学建议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2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5第三节 化学键6教学资源教学资源8第二章第
4、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与能量14本章说明本章说明14教学建议教学建议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17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23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31教学资源教学资源36-精品文档-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第三章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42本章说明本章说明42教学建议教学建议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43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46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48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50教学资源教学资源51第四章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59本章说明本章说明59教学建议教学建议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
5、海水资源61第二节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64教学资源教学资源67第一障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说明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2.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3.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认识元素周期律。4.认识化学键的涵义,通过实例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地位和功能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
6、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 2(必修)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根据课程标准,有关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教学要求,作为必修模块中的内容,比较简单、基础,较系统地知识将在选修模块中安排。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 118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较系统的知识将在选修模块中继续学习。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
7、点内容。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介绍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将元素性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精品文档-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化学键的涵义。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注:教科书章图中选用的原子球塔,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西北,为该市标志性建筑之一。3.内容结构本章以
8、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第一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第二节以周期表的横向结构为线索,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归纳
9、出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介绍化学键。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的知识,以及化合物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三、课时建议三、课时建议第一节元素周期表2 课时第二节元素周期律3 课时第三节化学键3 课时复习和机动2 课时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精品文档-
10、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本节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本节教学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关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教学设计(第1 课时)教学流程:查找资料(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实践活动汇报讲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元素周期表 小结。说明:实践活动(课前预习)分小组查找关于元素周期表发展史的相关资料,制作
11、成幻灯片或资料卡片等。讲授可采取制成 Flash 动画形式,每一版块点击出现,增加周期表结构的动感,加深记忆。课堂开放性训练以小组为单位竞赛,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多种类型的元素周期表(如从密度、放射性等角度)。评价方式优秀成果以墙报形式展出,进行相互交流并评价。2.关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教学设计(第2 课时)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理论探究(碱金属及卤素原子结构特点、规律)实验探究(碱金属及卤素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得出结论。说明:问题创设(1)元素周期表中为什么把锂、钠、钾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2)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呢?碱金属及卤素的原
12、子结构有关资料以学案形式下发或课上以投影形式呈现。理论探究比较、归纳、抽象。实验探究事先可下发实验预习提纲,实验可设计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具体见活动建议。3.关于核素内容的教学设计(第3 课时)教学流程:介绍前沿科学提出问题事例分析得出概念概念辨析应用课堂练习开放性作业。说明:1423问题创设考古(6C)、氢弹(1H,1H)的制造等。内容呈现氢、碳、铀同位素资料卡片、幻灯。方法手段比较、类比、抽象。评价反馈多媒体呈现形成性练习题、同步测试等;查阅同位素在能源、医疗、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以读书报告会形式进行交流。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钾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可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而钾与水的反应,钾
13、块不要取太大,以免发生危险,此实验最好由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实验 1-1】教材中此实验是分步进行,饱和氯水会挥发出氯气造成污染。可尝试改进设计实验如下,操作方便,对比性强,现象明显,且无有毒气体逸出。(1)实验装置(如图 1-1)。-精品文档-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2)实验操作:向U形管中加入约2 g高锰酸钾粉末;取一根5 mm150mm 的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在图 1-1 所示实验装置中的“4、5、6”处贴上滤纸小旗,分别滴3 滴淀粉 KI 溶液、饱和KI 溶液、溴化钠溶液(从上到下)。另取一同样的玻璃管,两端各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在
14、 1 和 2 处脱脂棉上分别滴入淀粉 KI 溶液和饱和 NaBr 溶液,并在两端分别接一橡皮管(带夹子);在 3 处装入吸有 NaOH 溶液的脱脂棉。按图 1-1 的装置连接。滴加浓盐酸,即可看到有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与小旗接触后,由下至上依次出现:蓝色、紫黑色、红棕色。打开 1、2处的夹子,当氯气恰好上升到2位置,保持一会儿即夹住2处,不使氯气上升。取下上节玻璃管,在 2 处微微加热,即看到红棕色的溴上升到 1 处,此时有蓝色出现。三、问题交流三、问题交流【思考与交流】教材中关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探究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性质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得失电子的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的
15、趋势,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学习下一节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四、习题参考四、习题参考4.(1)元素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周期族甲6C二A乙8O二A丙11Na三A丁13Al三A(2)甲与乙:C+O2乙与丙:2Na+O2乙与丁:4Al+3O2CO2Na2O22Al2O35.不可以,113 种元素并不等于只有 113 种原子,原子的种类实际上多于113 种。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学
16、习,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是十分重要的。本节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本节教学难点: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应当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要重视理论推理,借助实验和事实分析,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提出课题列出理论研究的要点应用实验或资料,分析阐述以得出规律性结论结合新的事实,-精品文档-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检验、应用得出的结论。根据教材的安排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关于原子核
17、外电子的排布,只要求学生熟悉 118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并会应用即可。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过程。利用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下列设计可供参考:分析教材表1-2数据学生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思考与交流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提出新问题(如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是否随元素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呢?)实验探究(钠、镁、铝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资料卡片(硅、磷、硫、氯元素的性质事实)思考与交流概括出元素周期律再结合周期表总结出元素性质、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元素位置的关系应用。说明:实验探究事先
18、可下发实验预习提纲,实验可设计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具体建议见活动建议。开放性作业小论文(如由元素周期表所想到的)。二、活动建议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钠、镁、铝的性质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比较明显且安全,可以设计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方案不作统一规定,要求各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最后综合总结出最佳方案,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镁与水的反应,尽管有明显的反应速率,但产生氢气的量较少,且看不到产生的氢氧化镁,只能通过氢气的产生和酚酞指示剂的变色去认定氢氧化镁的存在,说服力不强。根据水溶液中KCl、NaCl 有阻止氢氧化镁薄膜在镁上形成的作用,可将水改成食盐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19、:取一段擦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卷成螺旋状,插入盛有食盐水溶液的试管或烧瓶中,再将试管或烧瓶倒插在盛有食盐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镁持续不断地跟水反应,几分钟后,白色的氢氧化镁沉淀聚积在烧杯底部。注意事项:镁条用量较多;食盐水可以用饱和食盐水稀释一倍获得。三、问题交流三、问题交流【学与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中,应帮助学生掌握以下要点: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其原子结构和性质,反过来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熟悉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4.指出金属性最强和非金属性最强元素的位置。5.推测未知元素的位置及性质。四、习题参
20、考四、习题参考1.B2.(1)NaK(2)AlB(3)ClP(4)ClS(5)OS3.(1)HNO3H2PO4(2)Mg(OH)2Ca(OH)2(3)Mg(OH)2Al(OH)34.银白色,与水剧烈反应,性质比钾和钠活泼。5.(1)BaBe-精品文档-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2)Ba 也要密封保存6.(1)7,4(2)七周期、A(3)金属第三节化学键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Na+和 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
21、念。化学 2 的化学键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教学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低起点,小台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
22、子键的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说明:问题创设(1)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呢?(2)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地多于元素的种类呢?表征性抽象通过钠和氯气反应产生白色固体的实验,得出结论(生成氯化钠)。原理性抽象制作三维动画从微观的角度模拟氯化钠的形成,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点,得出离子键的概念。反思与评价利用 5 分钟左右的时间,针对离子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电子式的写法进行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应用及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复习离子键及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
23、?)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说明:教学手段关于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教学,仍然可以采用多媒体制作动画的方式呈现。教学方法通过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归纳抽象出化学键的概念。教学评价 10 分钟课堂测验反馈。二、活动建议二、活动建议【实验 1-2】钠和氯气反应实验的改-精品文档-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进建议及说明:1.教材中演示实验的缺点:(1)钠预先在空气中加热,会生
24、成氧化物,影响钠在氯气中燃烧;(2)预先收集的氯气在课堂演示时可能不够;(3)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少量污染。2.改进的装置(如图 1-2)。3.实验步骤:(1)取黄豆大的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入玻璃管中,按图示安装好;(2)慢慢滴入浓盐酸,立即剧烈反应产生氯气;(3)先排气至管内有足够氯气时,加热钠,钠熔化并燃烧。4.实验现象: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且有白烟,反应停止后,管壁上可观察到附着的白色固体。5.改进实验的优点:(1)整个实验过程中氯气保持一定浓度和纯度,避免发生副反应。(2)安全可靠,污染少。6.实验条件控制:(1)高锰酸钾要研细;(2)盐酸质量分数为 30%34%。三、问题
25、交流三、问题交流电子式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化学用语,关于电子式的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确:1.电子式中的电子数是指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指电子总数;2.阳离子、阴离子电子式的区别;3.离子电子式中的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4.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电子式的区别;5.“用电子式表示结构”和“用电子式表示分子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不要混淆。四、习题参考四、习题参考2.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已达到2 个或 8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4.(1)非极性键(2)非极性键(3)极性键(4)极性键(5)极性键教学资源1.1.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揭示了元素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必修 教学 参考书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