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pdf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pdf(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练习题精选汇编专题一专题一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0101 竹里馆(王维)竹里馆(王维)【原文】【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文】【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赏析】【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2、,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主题】【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写法】【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常见考题】【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 竹里馆 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第 1 页 共 75 页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
3、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二、阅读理解1.解释词语。幽篁:啸:2.这首诗以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答:。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答:。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6.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所展现的画面。答:。8
4、.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9.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 2 页 共 75 页答:。10.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理解性默写【答案】理解性默写【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阅读理解【答案】阅读理解【答案】1.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
5、口哨2.弹琴长啸3.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4.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5.“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6.幽篁、深林、明月。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7.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8.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9.诗歌表达了诗人
6、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澄净,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第 3 页 共 75 页10.A02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文】【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赏析】【赏析】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
7、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
8、,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主题】【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写法】【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常见考题】【常见考题】第 4 页 共 75 页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3.春 夜 洛 城 闻 笛 一
9、 诗 中,形 容 笛 声 悠 扬.深 远.飘 忽 不 定 情 状 的 两 句是:,。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6.写 笛 声 暗 送,似 乎 专 意 飞 来 给 在 外 作 客 的 人 听,以 动 其 离 愁 别 恨 的是:,。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8.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二、阅读理解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古人离别常相赠,表达依
10、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第 5 页 共 75 页答:。5.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6.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7.“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答:。8.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答:。9.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答:。理解性默写【答案】理解性默写【答案】1.此夜曲
11、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6.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阅读理解【答案】阅读理解【答案】1.玉笛:精美的笛子。第 6 页 共 75 页折柳: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柳3.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4.“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
12、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5.“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6.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游子思
13、乡之苦。7.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8.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9.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03 逢入京使(岑参)【原文】【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第 7 页 共 7
14、5 页【译文】【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赏析】【赏析】岑参的逢入京使这首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
15、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主题】【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写法】【写法】这首诗不
16、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常见考题】【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写 诗 人 由 于 行 色 匆 匆,只 好 用 捎 口 信 方 式 表 达 怀 亲 之 情 的 两 句是:,。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第 8 页 共 75 页4.逢 入 京 使 一 诗 表 达 了 诗 人 远 涉 边 塞 的 思 想 怀 亲 之 情 的 句 子是:,。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二、阅读理解1.解释词语:故园:。漫漫:。龙钟:。凭:。
17、传语:。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3.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答:。4.“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答:。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7.“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答:。第 9 页 共 75 页8.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1).你觉得这种
18、理解正确吗?为什么?答:。(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答:。9.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10.下列对逢入京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
19、返京的使者,思多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B.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湾沱,所以诗人沉浸在思多的悲苦中不能自拔。C.诗中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归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D.该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理解性默写【答案】【答案】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第 10 页 共 75 页阅读理解【答案】阅读理解【答案】1.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遥远。龙钟:沾湿。凭:托。传语:捎口信。2.
20、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3.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4.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5.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6.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
21、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7.“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8.(1).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2).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这样的理
22、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9.D10.B0404 晚春(韩愈)晚春(韩愈)第 11 页 共 75 页【原文】【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译文】【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赏析】【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
23、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整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作者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诗中看似写百花争奇斗艳的场景,实际上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伤感之情。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
24、有不同的领悟。【主题】【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写法】【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常见考题】【常见考题】第 12 页 共 75 页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
25、。2.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3.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5.(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二、阅读理解1.韩愈的晚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答:。2.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下册 语文 古诗词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精选 汇编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