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pdf(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机械运动机械运动1 11 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讨论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2实践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创设引入】用 P10 图片导入,长度测量的必要性,
2、只靠感官判断不准确。学习内容一:长度的测量阅读课本 P10 至 P13 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测长度和测时间工具的名称,长度和时间的主单位。【自学检测】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 m 表示。常用的单位及符号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2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常用测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催促指导一: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的认识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都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对照 P11 图 1.11 写出刻度尺和三角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刻度尺的量程
3、是15_cm,分度值是 1_mm,三角尺的量程是 7_cm,分度值是 1_mm。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即“紧贴物体且不歪斜”)。D、“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着刻度线(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要估读且只能估读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3测量比赛:各组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
4、长度和宽度,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看谁测得又快又准(利用刻度尺课件练习读数)。测量对象长度宽度课本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作业本二:身体上的“尺”1你了解自己吗?你的“一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长度是多少?你的大拇指“指甲宽度”又是多少?2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当作“刻度尺”来估测物体长度?结合 P15 第二题,估测自己的身高。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 9.5 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方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单位换算方法步骤:先“换”后“算”:不改变数字,利用等量代换将单位换
5、算成我们需要的单位,之后进行数字化简计算。2测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一贴二平三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零刻度磨损的刻度尺,可任选一整数刻度线为“测量零点”。长度测量结果要估读一位且只能估读一位,假设被测长度的终端恰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应估读“0”。3以下单位换算正确的选项是(A)A cm102m mB cm cm102m mC cm12.56102 m mD cm102cm m【即时练习】1你用的刻度尺量程是10_cm,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1_mm。2在以下测量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dm;m。3如下左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_mm,所测木块的
6、长度是 cm。4P15 第 1 题(如上右图所示),硬币的直径是_cm,你还能想到其它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吗?学习内容二:时间的测量和测量误差阅读课本 P4 内容,细读测量错误和误差的不同。【自学检测】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符号是 s。2现代生活中我们常用钟、表来测量时间,在运动场和实验室,为了较方便的测量时间间隔,我们经常用停表测量时间。3受测量工具等因素的影响,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有(“总有”或“没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消灭。【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催促指导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一:时间的测量1古代人测量时间有哪些方法?古代人计时工具:日晷、沙漏、漏壶(图片)2学生分组练习
7、停表使用(停表课件)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的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_次/分钟二:误差被测物体真正的长度即真实值只有一个,而每个同学测同一个物体的测量结果可能不同,说明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是有差异的,这就是误差,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导致测量出现误差?误差能完全消灭吗?测量总是人利用工具进行的,测量工具自身制造时的精密度不够会造成误差,温度、湿度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测量工具的精密度。并且测量时还要估计,总会有一些误差。所以误差不能消灭,只能尽量减小。【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
8、防止的,而误差是不可防止的。2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但是在最后的结果确定时,还须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同一把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相同,测得数据的准确值应相等,计算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数据,剩余的取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才接近真实值。【即时练习】1如下图是某种机械停表的实物图,长针转一圈度量的时间是 _,分度值是_;短针转一圈度量的时间是_,分度值_。图中记录的时间是_。2一位同学用刻度尺5 次测得某物体的长度分别是:cm、cm、cm、cm、cm,这些数据中,错误的选项是_cm;该物体的长度应该记作 cm.;这位同学所用刻度的分度值为1_
9、mm。【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1 12 2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创设引入】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欣赏:形形色色的运动。学习内容:运动的描述阅读课本 P16 至 P17 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机械运动的定义。【自学检测】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10、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如一位同学从自己的座位走到黑板前,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催促指导一:机械运动分析课本图 1.21 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没有(“有”或”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结论: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参照物场景重现: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一时间,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
11、对面列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对面的列车却相反方向开去了。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答复:1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_(“运动”或“静止”)的。2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_(“运动”或“静止”)的。3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_(“运动”或“静止”)的。可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分析答复下述问题:两个看起来都运动的物体,彼此看来也一定是
12、运动的吗?不一定,如果两物体相对原来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彼此看起来就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原来的运动情况不一样,彼此看来就是运动的。甲相对于乙是运动的,则乙相对于甲也一定是运动的,这种说法对吗?对人坐在行驶的车上,人相对地是运动的,但相对车又是静止的,到底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必须指明是参照哪个物体才能确定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乙相对于甲来说向东运动,相对于乙可以说甲向西运动,对吗?对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描述图 1.24 车辆的运动情况:(1)选取地面做参照物,车辆是运动的;(2)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车辆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作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13、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可能”或”一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描述图 1.25 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3接力赛运发动交接棒时有什么诀窍?接棒者与交棒者到达相对地面共同的快慢程度,即交接棒时接棒者与交棒者要保持相对静止。【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参照物选取注意事项:1只有选好参照物才能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运动形式。2同一个物体选取不同参照物时可能有不同的运动形态。3要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取同一参照物。【即时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 1、2、3 小题。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D D)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任何物体都可
14、以作参照物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1 13 3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知识与技能】1速度的认识。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创设引入】观看:刘翔比赛视频,说明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学习内容一:速度及速度的计算阅读课本 P19 至 P20 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国际单位。【自学检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t,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m/s。【合作探究】教师巡视
15、催促指导一:速度认识1观察下面表格,有四个物体沿平直道路行驶,如何比较以下物体运动的快慢:运动物体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A.自行车020100B.公共汽车010100C.火车500301250D.飞机500102500总结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方法一: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长,运动越快。方法二:通过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短,运动越快。2如果通过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运动快慢如何比较?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大小。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3在物理学上,我们用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vs/t,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 m/s,在
16、交通运输上通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单位,符号是 km/h。4你见过汽车的速度表没有?结合图1.32 给大家说说你的认识。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20km/h,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220km/h二:阅读 P20 小资料“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人步行时的速度为_m/s,它表示的含义是。【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103 km速度的单位换算:1m/skm/h。1h3600【即时练习】1以下哪句成语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B)A姗姗来迟B一日千里C离弦之箭D风驰电掣2水中最快的旗鱼,速度可到达 108 km/h,陆地上最快的猎豹,1 s 可跑 40 m,空中最快的褐海燕,1 min 能飞 5 km
17、,把它们的速度大小从大到小排列是褐海燕、猎豹、旗鱼。学习内容二:匀速直线运动阅读课本 P20 至 P22 内容,细读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自学检测】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可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催促指导一:思考问题看课本图 1.33“想想议议”中,在图中两车之间标出时间间隔和对应的路程,通过计算分析比较甲乙两车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看谁分析的有快又准。甲车:在各段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30_m/s)乙车:运动速度由慢变快,后来的速度大于甲了。(到达 45_m/s)二: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不关心在某处的
18、快慢情况,只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的快慢情况,能否用 vs/t 求速度?这时的意义如何?可用 vs/t 计算总体运动速度,此时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三:课本例题分析问题拓展:m/s 是他的最大速度吗?不是,_m/s。如果他以这样的速度去跑400 m 竞赛项目,成绩如何?t1s1/v400_m/(_m/s)47_s。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a各物理量单位要统一;b所求物理量要有必要的文字表达;c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或变形式,有物理量的代入过程(单位)。【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要注意分析该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的速度和运动方向是不是始终没变。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2 作变速
19、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它在某段路程上同过的总路程与在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而不是取几个速度的平均值,推导如下:设第一段时间 t1内速度为 v1,第二段时间 t2内速度为 v2,则 s1v1t1_s2v2t2全程:v(s1s2)/(t1t2)(v1t1v2t2)/(t1t2)(v1v2)/2【即时练习】1以下图像能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D)2P22 第 3 题,4 名同学板演,注意物理计算题格式要求。【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1 14 4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
20、、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设引入】学习内容:测量平均速度阅读课本 P23 至 P24 文字内容,插图,细读实验步骤。【自学检测】1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平均速度速度快。【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催促指导一:演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吗?1实验的原理:vs/t2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带金属档片的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走得慢一点,
21、路程适当长一点,则测量的误差可以小一点,金属档片的作用是便于计时。3待测物理量:用刻度尺(卷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相应距离所需的时间,用 vs/t 求出平均速度。4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_cmt1_sv1_cm/ss2_cmt2_sv2_cm/s分析实验数据,思考下面问题:(1)为什么实验得到的两个速度v1,v2不一样大?两者是二倍关系吗?小车越走越快,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v2v12f;物距较近处 fu2f;物距很近处 u2fu2f2fuf2fufufu2f,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轮廓最清
22、),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 u,像距 v,按要求依次做出表格中其它物距范围的成像实验,将数据填入上表。5分析数据,答复下面问题:(1)当物距 u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fv2f;应用:照相机。当物距 fu2f 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 v2f;应用:投影仪。当物距 uf 时,凸透镜成正大放大的虚像;应用:放大镜。(2)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_比较大,成缩小的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_比较大,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二、实验后讨论:u2f,uf 的成像情况。1当 u2f 时,_。2当 uf 时,_。
23、【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一倍焦点分虚实(一倍焦点不成任何像),二倍焦点分大小(二倍焦点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2物体移动引起像的位置变化规律:物(靠)近(凸透镜)像退(远离凸透镜);一个物距对应一个像距。【即时练习】1完成 P99 第 1 题。2一个焦距为 10 厘米的凸透镜前有一物体,沿主光轴从离凸透镜 40 厘米处逐渐移到15 厘米处。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情况(C C)A都成放大的像B都成缩小的像C先成缩小的像,后成放大的像D先成放大的像,后成缩小的像【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5 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用【知识与技能】1稳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4、2能运用三条特殊光线解决问题。学习内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用【自学检测】以下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说法是否正确?假设是错误的,还要给出正确的说法。但凡实像,都是倒立的()但凡虚像,都是正立的()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或缩小的像()凸透镜成的虚像,既有放大的又有缩小的()焦点处是虚实像的分界点()2f 处是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催促指导一、(分组演示,教师可先示范)利用三条特殊光线分别作出凸透镜所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二、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假设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A光屏上仍能
25、成一个放大的像B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C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D以上说法都不对分析:既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实像,说明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另一侧二倍焦距之外,位置对调后,即变成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的成像情况,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放在实像位置的物体发出(反射)的光也能通过凸透镜会聚到原物体位置,所以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实像。三、小组讨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原因有:烛焰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正确的选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物理 上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