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和铵盐》教学设计.pdf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和铵盐》教学设计.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氨和铵盐教学设计氨和铵盐教学设计氨和铵盐教学设计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1 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仪器: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 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3、HCl、NH4Cl、Ca(OH)2教学过程: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液氨泄漏:2004 年 4 月 20 日上午 10 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
2、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简要介绍合成氨发展史 问题1、为什么在液氨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板书一、氨1、NH3 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实验 4-8 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现象:形成红色喷泉。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讲解:1 体积的水约溶解 700 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板书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
3、子。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1)NH3 与水的反应:分析 NH3+H2O NH3H2O NH4+OH-NH3+H2O NH4+OH-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NH3H2O NH3+H2O 板书 NH3+H2O NH3H2O NH4+OH-思考:分析 NH3 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分:分子、离子。板书(2)NH3 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 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思考:生产 Cl2 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板书化学方程式:NH3+HCl=NH4Cl NH3 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
4、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 讲解 NH3 在一定条件下可于 O2、NO、NO2 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板书(3)NH3 与 O2 的反应:4NH3+5O2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板书3、NH3 的实验室制法:4NO+6H2O 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 NH3。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板书2NH4Cl+Ca(OH)2 氧气);收集:排空气法。提问:1 能否用浓硫酸干燥 NH3?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 2 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为什么?3 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
5、有什么优点?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铵盐的性质 板书4、铵盐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板书主要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易分解:实验加热 NH4Cl 观察现象,是否升华?板书化学方程式:NH4Cl NH3+HCl、NH3+HCl=NH4ClNH4HCO3 NH3+H2O+CO2 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 NH4
6、+的存在。注意事项: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板书5.NH3 的用途: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他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讨论:向饱和的 NaCl 溶液中通入足量的 NH3 后,再通入足量的 CO2,发现有 NaHCO3 晶体析出,为什么?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作业 附板书计划:一、氨1、氨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2、氨的化学性质:(1)NH3 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2)NH3 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
7、l 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3)NH3 与 O2 的反应:4NH3+5O23、NH3 的实验室制法:4NO+6H2O(工业上制硝酸)2NH4Cl+Ca(OH)2 收集:排空气法。4、氨盐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1)铵盐受热易分解:NH4Cl NH3+HCl、NH3+HCl=NH4Cl NH4HCO3 NH3+H2O+CO2(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5、氨的用途Na2SO4+2NH3+2H2O氨和铵盐教学设计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2 2教学目标:1.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2.学会氨
8、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仪器: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 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3、hcl、nh4cl、ca(oh)2教学过程: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液氨泄漏:_氨和铵盐教学设计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3 3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 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
9、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氨的结
10、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二、教学设计1、教学思想(1)认知规律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
11、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认知过程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2、教学手段(1)实验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2)多媒体作为这个课题的难
12、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三、教法分析1、对比分析法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2、实验探究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3、多媒体辅助法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
13、破教学难点。4、演绎推理法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5、讲解法四、学法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
14、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 AB3 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五、教学过程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共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研究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
15、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 1)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 2)(图 1)(图 2)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溶解性氨水结构碱性铵盐还原性硝酸结构性质用途(1)结构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
16、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 3)。然后使用AcDLABs/3Dviewer 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 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见图 4)(图 3)(图 4)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2)溶解性验证性
17、分组实验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3)碱性探究性对比实验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
18、行探究性思考。(见图 5)(4)还原性补充演示实验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一是氨与氯气的作用,将一瓶氯气倒扣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出现了大量白烟。二是氨的催化氧化。使用氧化铬作催化剂,先用酒精灯对催化剂进行预热,同时缓慢鼓入空气,待催化剂红热后,撤走酒精灯,加快鼓入空气。这时可以看到,随着空气鼓入的节奏,催化剂出现了一亮一暗的现象,并且,集气瓶中出现了红棕色气体。(见图 6)(图 5)(图 6)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第四个环节巩固练
19、习使用课后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第五个环节课后研究分为三个方面:1、实验探究2、网上寻宝3、身边的化学六、板书设计第二节氨铵盐一、氨的结构电子式结构式三角锥型二、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易液化,可用作致冷剂。三、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4+oH微粒:NH3、H2o、NH3H2o;NH4+、oH、H+2、与酸的反应NH3+H+=NH4+检验3、与氧化剂的反应700),8NH3+3cl2=6NH4cl+N24NH3+5o24No+6H2o 制硝酸小结:溶解性、碱性、还原性氨和铵盐教学设计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4 4氨(人教版化学必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氨和铵盐 铵盐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