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选修课教材.pdf
《高一物理选修课教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选修课教材.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物理选修课教材高一物理选修课教材前言前言浙江省深化教改从这届高一开始,改革幅度比较大。我校学生在高一下学期要参加高中物理会考,但是,会考内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点,而时间却减少了整整一个学期,会考压力很大。因此,在平时上课时,我们高一物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基本上以会考难度进行教学,很少对知识点进行加深和拓展。这样就导致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物理思维得不到提高,能力不能很好的培养。本课程主要是针对这类学生而开设,本教材分为很多小专题,每个专题跟上课内容联系密切,但又有拓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知识拓展,难度也要有所加深,再介绍一些解题方法技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
2、的解题能力,也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思维更加活跃,解题方法更加全专题专题 1 1 追及与相遇问题追及与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是运动学中较为综合且有实践意义的一类习题,它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又不尽相同.对此类问题的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概念,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挖掘题文中隐含着的重要条件,并尽可能地画出草图以帮助分析,确认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借助于 vt 图象来分析和求解往往可使解题过程简捷明了.知识要点知识要点:一、相遇是指两物体分别从相距 S 的两地相向运动到同一位置,它的特点是:两物
3、体运动的距离之和等于 S。分析时要注意:1(1)、两物体是否同时开始运动,两物体运动至相遇时运动时间可建立某种关系;(2)、两物体各做什么形式的运动;(3)、由两者的时间关系,根据两者的运动形式建立S=S1+S2方程;(4)追及物与被追及物的速度恰好相等时临界条件,往往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5)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6)仔细审题,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注意vt图象的应用。二、典型问题分析二、典型问题分析(设两者同向运动,后者速度为v1,前者速度为v2,开始时两者相距s)1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 v1
4、v2):v1v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s1=s2+s,全程只相遇一次。2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 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小;v v1 1=v v2 2时时,若满足 s1 s2+s,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3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 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小;v v1 1=v v2 2时时,若满足 s1 s2+s,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4匀速运动追匀减速运动的情况匀速运动追匀减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 v1 v2):v
5、1v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s1=s2+s,全程只相遇一次。三、基本解题方法(1 1)解析法:)解析法:根据二者相遇时位置坐标相同,建立各自的位移方程和二者在时间上和位移上的关联方程,然后联合求解,最后检验。(2 2)图像法:)图像法:一般利用 V-t 图像;四、典型例题2例 1一车处于静止状态,车后距车 S0=25m 处有一个人,当车以 1m/s 的加速度开始起动时,人以 6m/s 的速度匀速追车,能否追上?若追不上,人车之间最小距离是多少?S人-S车=S0 v人t-at2/2=S0即 t2-12t+50=0=b2-4ac=122-450=-560 方程无解.人追不上车当 v人=v车=
6、at 时,人车距离最小t=6/1=6s Smin=S0+S车-S人=25+162/2-66=7m例 2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 m/s 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好此时一辆自行车以m/s 速度驶来,从后边超越汽车试求:汽车从路口开动后,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2 经过多长时间汽车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解一:速度关系,位移关系v汽 at v自 t=2s11s v自t at2 62322 6(m)22解二:极值法(1)s v自t 123at 6t t222由二次函数的极值条件可知t 6 2s时,s最大2(3/2)322 6(m)2sm 62
7、(2)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二车位移相等vt122v26att 4s2t3v at 34 12m/s图象求解vv6V自s vtV汽(1)t v自a6 2s3121at 62322 6m22(2)t 2t 4stttv 2v自12m/s例 3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以 4m/s 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2s 后一辆摩托车从同一车站开2出匀加速追赶,加速度为2m/s。试问(1)摩托车出发后,经多少时间追上汽车?(2)摩托车追上汽车时,离出发点多远?(3)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者最大距离是多少?解:开始一段时间内汽车的速度大,摩托车的速度小,汽车和摩托车的距离逐渐增大,当摩托车的速度大于汽车的速度后,汽车和摩托车
8、的距离逐渐减小,直到追上,显然,在上述过程中,摩托车的速度等于汽车速度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大。(1)摩托车追上汽车时,两者位移相等,即v(t+2)=12at2解得摩托车追上汽车经历的时间为t=5.46s(2)摩托车追上汽车时通过的位移为3s=12at=29.9m2/(3)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即v=att=/v=2sa/最大距离为s=v(t+2)-1/2at=12m2例 4、火车以速度 v1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 处有另一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v2 做匀速运动,已知 v1v2司机立即以加速度 a 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 a 的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解法一:由
9、分析运动过程入手后车刹车后虽做匀减速运动,但在速度减小到和 v2 相等之前,两车的距离将逐渐减小;当后车速度减小到小于前车速度,两车距离将逐渐增大。可见,当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距离最近。若后车减速的加速度过小,则会出现后车速度减为和前车速度相等即追上前车,发生撞车事故;若后车加速度过大,则会出现后车速度减为和前车速度相等时仍为追上前车,若后车加速度大小为某一值时,恰能使两车速度相等时后车追上前车,这是两车不相撞的临界条件,其实对应的加速度即为两车不相撞的临界最小加速度。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两车恰不相撞时应满足下列方程:1v1t-a0t2=v2t+s vt-a0t=v22(v2v1)2(v2v1)
10、2联立上式可解得:a0=所以不 a 时时两车即不会相撞。2s2s解法二:要使两车不相撞,其位移关系应为12v1t-at s+v2t212即at+(v2-v1)t+s02对于位移 s 和时间 t,上面不等式都成立的条件为=(v2-v1)2-2as0(v2v1)2由此得 a2s例 5、某人骑自行车以 4m/s 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前面m 处以 10m/s 的速度同向行2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而以m/s 的加速度减速前进,求:自行车未追上前,两车的最远距离;自行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解:当 v 汽v 车时,有最远距离4s 7 s汽 s自 7 s自 s汽716100410 416m2 2
11、2v1t v0t 12at 7(错解)s 末汽车已停下2t1=7s应判断在追上前汽车是否已经停下t1=s(舍)经s 汽车停下且走了m,而 s 自=20m,207+25相遇是在汽车停止后,s自(m)t(s)若 s自m/s,sm,何时相遇,相遇时 v汽?s自 s汽 st=4s8t=10tt+8t=2s(舍)解:当 v汽v车时,有最远距离2v汽m/ss 7 s汽 s自 7 s自 s汽716100410 416m2 2 2v1t v0t 12at 7(错解)s 末汽车已停下2t1=7s应判断在追上前汽车是否已经停下t1=s(舍)经s 汽车停下且走了m,而 s自=20m,207+25相遇是在汽车停止后,
12、s自(m)t(s)例 6.某人骑自行车以 8m/s 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前面 8m 处以 10m/s 的速度同向行2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而以m/s 的加速度减速前进,求:自行车未追上前,两车的最远距离;自行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解:当 v汽v车时,有最远距离s 7 s汽 s自 7 s自 s汽716100410 416m2 2 2v1t v0t 12at 7(错解)s 末汽车已停下25t1=7s应判断在追上前汽车是否已经停下t1=s(舍)经s 汽车停下且走了m,而 s自=20m,207+25相遇是在汽车停止后,s自(m)t(s)小结:求解追及问题要注意明确三个关系:时间关系、位移关
13、系、速度关系,这是我们求解列方程的依据,涉及临界问题时要抓住临界条件。随堂练习:1、一列快车正以 20m/s 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运动时,发现前方180m 处有一货车正以 6m/s速度匀速同向行驶,快车立即制动,快车作匀减速运动,经40s 才停止,问是否发生碰车事故?(会发生碰车事故)2、同一高度有 AB 两球,A 球自由下落 5 米后,B 球以 12 米/秒竖直投下,问B 球开始运动后经过多少时间追上 A 球。从 B 球投下时算起到追上 A 球时,AB 下落的高度各为多少?2(g=10m/s)(2.5 秒;61.25 米)专题专题 2 2 受力分析方法之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受力分析方法之整体法
14、与隔离法的应用我们先来了解几个有关的概念:系统、系统内、系统外、系统内力、系统外力。如图 1所示,以A、B 为整体,就可以把A、B 这一整体叫做系统;A 与 B 是系统内的物体,A 与 B之外的物体叫做系统外部物;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的作用力(NBA、NAB)叫做系统的内力,系统外部物体对系统内部物体的作用力(GA、GB、NCB)叫做系A AB BC C图图1 16统外力。系统内力的特点:如图2所示,系统内力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有 NBANAB。如果以 AB 为系统整体受力分析,NBA和 NAB总是相互抵消。和系统外力的特点:施力物体是系统外的物体。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含义:所谓整体法就是
15、把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只需要分析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即系统外力,系统内力不管有多少对,总相互抵消,可以不考虑。所谓隔离法就是把系统内的某一物体与体统内的其他物体隔离开来单独进行受力分析,包括内力和外力都要分析。用隔离法要注意被隔离物体的选取,被隔离物体是要分析力的受力物体。由于系统内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故用整体法是无法分析内力,也就是说要分析系统内力一定要用隔离法。在分析系统外力时通常用整体法,也可以用隔离法,相对而言用整体法较为简单。在实际应用当中往往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整体法和隔离法交替使用。【例 1】:如图3所示,A、B 的质量均为 m,A 和 B 用细绳 b
16、连接再用细绳a 悬挂于墙上 o 点。求细绳 a 和 b 的拉力?【解析】:隔离法:对 A、B 隔离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TbTbmgTaTbmg2mg求 Ta用整体法较为简单:对 A、B 隔离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Tamgmg2mgo oa aA Ab bB B图图3 3N NBABAN NCBCBB BA AN NABABG GB BG GA A图图2 2T Tb bB BTaTaA ATaTaA AB BT Tb bmgmgmgmg图图4 4mgmgmgmg图图5 5【变式练习】:如图6所示,对 a 施加一个向左偏下 30的力 F,对 b 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同
17、样大小的力 F,则当以 a、b 为整体的系统达到稳定后的图形应该是0 03030F F0 0a ab b0 0a ab bB B0 00 0a aF Fb b3030图图 6 6A AC CD D【解析】:四个选项中区别在于oa 和 ab 两条细绳的倾斜方向,TaTaababT Tb bb bF F30307mgmgmgmg图图7 7mgmg图图8 8也就是要分析两条细绳的拉力方向。令 oa 和 ab 两条细绳的拉力分别为Ta和 Tb,以 ab 为整体 Ta为系统的外力,用整体法分析如图7所示,Tb(a 对 b 的拉力)为系统的内力,用隔离法分析如图8。由平衡条件Ta的方向必然竖直向上,Tb的
18、方向在 mg 和 F 的方向反向延长线的夹角范围内。故选B。【例 2】:如图9所示,条形磁铁 A、B 质量均为 m,C 为木块,它们放在水平面上静止时,B 对 A 的弹力为 F1,C 对 B 的弹力为 F2,则与重力 mg 的关系是()A、F1mg,F22mgB、F1mg,F22mgC、F1mg,F22mgD、F1mg,F22mgB BA AS SN NS SF F1 1A AF F2 2ABABN NC C图图9 9F FBABA图图1010mgmg2 2mgmg【解析】:以 A 和 B 为整体 F1为系统的内力,用隔离法分析,F2为系统的外力,用整体法分析。令B 对 A 的吸引力为 FBA
19、,对A 进行隔离法受力分析和对AB 进行整体法受力分析如图10所示。F1mgFBAmgF22mg选 B。【例 3】:如图11所示两块相同的竖直木块A、B 之间有质量均为 m 的四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 F 的水平压力压木板使砖静止不动,求第二块对第一块,第二块对第三块的摩擦力?【解析】:要求第二块对第一块,第二块对第三块的摩擦力必须将第二块和第一块、第三块隔离开来受力分析,令左边板对1 的摩擦力为 f1,右边板对 4 的摩擦力为 f2(由整体法可知 f1和 f2竖直向上),第 2 块对第 1 块的摩擦力为 f21(先假设 f21竖直向下),第 2 块对第 3 块的摩擦力为 f23(先假设
20、f23竖直向下),将 1 隔离开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2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f1f21mg,要求 f21就得先求 f1。以四块砖为整体,则 f1为外力。对四块砖整体受力分析如图13所示,f1f24mg,f1f22mg。将 f12mg 代入式可得 f212mg,方向竖直向下。将 2 隔离开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4所示。f12f21mg 竖直向上,f f1 1f f2 2A A图图1111B BF F1 1 2 2 3 3 4 4F Ff f1 11 1f f2121mgmg图图1212f f1212A A4 4mgmg2 2f f3232图图1313图图1414mgmg8由平衡条件可得:f12mgf3
21、2,f320,故 f230。(求 f32时可以把 12 作为整体受力分析,也可以叫做局部整体法)。【例 4】:如图15所示,质量为M 的斜面静止在地上,质量为m 的滑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斜面对地面的压力等于mgMgB、斜面对地面的压力大于mgMgC、地面对斜面没有摩擦力D、地面对斜面有水平向右的摩擦力【解析】:斜面对地面的压力的反作用力为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这两个力都是地面对斜面的,如果以斜面和滑块为整体,则这两个力都是外力。虽然滑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斜面是静止的,但它们都处于平衡状态,故以斜面和滑块为整体,则整体也满足平衡条件。令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为
22、N,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为f,假设f的方向水平向右,以斜面和滑块为整体受力分析如图16所示。由平衡条件可知:NmgMg,f0。故选A C。【例 5】:(09海南物理 3)两刚性球 a 和 b 的质量分别为 ma和 mb直径分别为 da个 db(dadb)。将 a、b 球依次放入一竖直放置、内径为的平底圆筒内,如图17所示。设 a、b两球静止时对圆筒侧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f1和 f2,筒底所受的压力大小为F。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若所以接触都是光滑的,则()A、F(mamb)gf1f2B、F(mamb)gf1f2C、ma gF(mamb)gf1f2D、ma gF(mamb)gf1f2N Nv v
23、m mMM图图1515N NMMm mf fmgmgMgMg图图1616b ba a图图1717f f1 1 a a b bf f2 2 m mb bg gm ma ag g图图1818【解析】:令筒底对 a 球的支持力大小为 N,FN,圆筒侧面对 a、b 两球的压力大小分别为f1和 f2,f1f1,f2f2。以 a、b 为整体 f1、f2、N 都是这个系统的内力,对a、b 整体受力分析如图18所示。由平衡条件可知:FN(mamb)g,f1f2,故选 A。【例 6】:如图19重 400N 的大木箱放在大磅秤上,箱内的小磅秤上站着一个重 600N 的人,当人用力向上推木箱的顶板时,两磅秤的示数将
24、()A、小磅秤示数增大,大磅秤示数减小图图19199B、小磅秤示数不变,大磅秤示数增大C、小磅秤示数增大,大磅秤示数不变D、小磅秤和大磅秤示数都增大【解析】:该题实质上是分析小磅秤对人的支持力和大磅秤对木箱的支持力的大小变化。是否引起变化的起因是人用力向上推木箱顶板时,顶板对人向下的压力。如果以人、木箱和小磅秤为整体则小磅秤对人的支持力属于系统内力,将人隔离开受力分析如图20,令小磅秤对人的支持力为 N1,木箱顶板对人的压力为N2,人自身的重力为G人,由平衡条件 N1N2G人,比没有用力向上推木箱的顶板时的 N1 G人N N1 1人人N N2 2N N3 3整体整体G G人人G G0 0G G
25、人人图图2020大;大磅秤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以人、木箱和小磅秤为整体的外力,对整体受力分析如图20,令大磅秤对木箱的支持力为N3,木箱和小磅秤的重力为G0,由平衡条件 N3G0G人大小不变。故选 C。【例 7】:如图21所示,A、B、C 三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A 和 C 各受大小为 5N 的水平拉力 F1和 F2作用,三个物体都保持静止,则AB 间的摩擦力、BC 间的摩擦力、C 和地面的摩擦力分别为()A、5N,0,5NB、5N,5N,0C、5N,0,10ND、5N,5N,10NA AB BF F2 2C C图图2121F F1 1专题专题 3 3:简单的连结体问:简单的连结体问题题1 1、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选修课 教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