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pdf(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梁冬梅(福建省永安市第六中学 366000)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五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之后,针对人体所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如何排出有关知识的学习。本章知识学习后,学生对人体内物质的来源、利用和排出,形成了完整知识链,学生对人体生理活动现象有了更多的认识,有利于指导个人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健康生活打下基础。二、设计理念与教学策略二、设计理念与教学策略在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
2、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创设科学研究情境,运用科学研究办法,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念渗透,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力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结合生物课程目标和本人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教学过程运用以下策略进行教学:1、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观察,对泌尿系统及重点内容肾脏结构建立感性认识,了解其形态特点
3、,获得有关的结构和功能知识。2、创设科学研究情境,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文提供的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加以鼓励和评价,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3、通过教学课件对肾单位的微观结构进行动态展示,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将分析资料后所得的结论加以整合,归纳出尿的形成过程,从而解决问题。4、调用学生已有的有关泌尿系统知识,说明尿的排出途径。指明排尿的意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觉地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获得有关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5、对收集到的尿液化验单等资料进行展示、分析,介绍课
4、后阅读材料“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有关知识,落实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关系的教育,培养生物科学素养。6、为了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可布置学生课后根据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动手制作肾单位的模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3)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和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3)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
5、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2)养成良好生活及卫生习惯。(3)通过捐献器官的事例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2)围绕“尿的形成过程”,将从宏观到微观的肾脏和肾单位的结构定为学习重点。2、教学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因为这是两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十分抽象的理论知识,而这两个过程又恰好是尿的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所以学生必须理解这两个生理过程。五、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五、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关于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因此学生学习积极
6、性较高。泌尿系统的组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时不会感觉到困难,教师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肾单位的组成,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因此教师要通过适时出示模型与挂图,精心设置问题来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满足学生的思考量,以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尿的两个形成过程较抽象,距离生活常识较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学习障碍。这一部分没有解决好,将前功尽弃。因此教师不能急于阐述尿液形成的完整过程,而是以点连线,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以课件动态展示为线,连起各知识点,由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教师全盘托出,学
7、生全盘接受的模式。六、教学准备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及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2、新鲜并解剖好的猪的肾脏3、收集或制作尿的形成过程的 flash 动画。学生准备1、收集尿液化验单(正常尿液、血尿、蛋白尿)七、教学过程设计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导出新课学生观察、建立感性认识,了解泌尿系统组成模型及课件展示,由宏观到微观认识肾脏和肾单位的结构小组合作、讨论数据资料,根据讨论题探究尿的形成过程课件动态展示,整体认知尿的形成过程,从感性到理性回顾泌尿系统组成,说出尿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养成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8、,结合课后阅读,引发学生讨论,情感升华师生共同总结,及时当堂训练,内化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说明1、关于引言的设计引言的设计重在激发学习兴趣,如:“人体每天要获得各种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与此同时,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也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如果存在我们的身体内会怎么样呢?”“这些废物在体内堆积起来会使我们生病。因此我们的身体能像打扫房间、清除垃圾一样,把这些废物收集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排出体外。”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2、关于肾单位的结构组成及其特点的教学围绕知识重点“尿的形成过程”,对肾单位各微观组成结构特点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对大量
9、相似的结构名词进行单一的讲述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这时教师可从演示肾脏的模型肾单位模型肾小体模型肾小球模型,由宏观到微观、由大到小进行观察说明:肾脏是由 100 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细长的管状结构)组成,肾小体又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和肾小囊(收集液体的囊状结构,是肾小管的盲端膨大而成)构成;结合它们的结构特点(肾小球壁、肾小囊壁、肾小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进行归纳,及时的引导学生通过形态特点对名称进行理解记忆。理解和掌握了肾单位的结构组成及其特点(与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的关系)将为学习“尿的形成过程”奠定基础,因此这一内容的教学也
10、是重点。同时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加以渗透,这样生动具体的分析,有些类似侦破小说的“顺藤摸瓜”,再用课件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动态展示,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会被深深的吸引。3、关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教学这部分的学习,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是一个抽象的、微观的、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以想象。教师必须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再运用以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巧破难点:(1)学生探究:阅读资料,分析数据,小组合作、讨论、表达和交流,结合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的结构特点,推测血液流经肾单位的各个结构后成分上发生的变化:肾小球过滤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原尿没有血细胞和大分
11、子蛋白质;肾小管外毛细血管将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回血液,尿液中没有葡萄糖。(2)课件展示:在对学生探究的结论进行过程性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用课件直观地展示尿液形成的动态全过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通过主动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纳整合,突出重点。(3)习题训练:学生分析、解答练习第 2、3 题,将所学知识加以理解、应用,这不仅使基础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学以致用。4、关于尿的排出和意义通过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泌尿系统组成”、“排泄的定义”,由学生归纳这部分内容。八、教学反思1、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例如通过分析学生收集的化
12、验单,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分析血尿、蛋白尿的病变部位及病变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通过阅读课本 84 页“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内容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2、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把抽象的实验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提供图文资料及标本、模型等其他信息,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重学习评价,鼓励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3、。引领学生创造与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三维目标。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人教新课标版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的由来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目标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重点和难点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认同现代
14、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课前准备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授课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充。人类的起源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人类和现代类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猿的共同祖先:森林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古猿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同点。心观点
15、的斗争。认识观察现代类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人猿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推测森林古猿当况。思索、回答,并补充。时的生活状况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森林古猿下地生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活的原因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行补充、纠正。环境的变化(地 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壳的运动导致)古猿下地生活。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
16、化状况、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古人类起源和进 进化的地位。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化的证据及历程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进 化 的 主 要 证 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据:化石语言等方面的变化。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体会语言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和谐发展的观点。人与自然应当和 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谐发展生态规律。物的情感教育。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课
17、后作业:同步训练第二节人的生殖知识目标: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明它们的功能。能力目标:1.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2.运用观察的方法,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寓性道德教育于性生理教学之中,结合学生现状,讲解上述内容使其初步形成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并认识到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及长远的意义。2.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重点、难点分析 1.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中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2.如何理解生殖的过程和胚胎的营养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准备:排卵、受精和开始怀孕的动态
18、多媒体课件。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多媒体课件示意图。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侧面剖图挂图。印制好的青春期心理、生理现状调查若干份。建议在讲完本节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于兼做班主任的任课教师来说,借此也是了解学生的一个机会。问卷调查的试题附在其后供参阅。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引言 大家知道,生物的“生”一是指有生命,能够新陈代谢,而另一方面是指种族和生命的延续,或称之为繁殖。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 根据老师的讲解,逐渐进入问题情景。【提示】学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求学生要端正态度,不回避,不隐讳,以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其它章节的内容一样地学习,有不清楚的及
19、时问老师、家长或医生。其次,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为今后一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引言 解到被子植物的生殖发育,那么人类新个体的产生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这一过程是靠人体的什么系统来完成?组成这个系统的器官都有那些呢?每个器官又有什么功能呢?新授:生殖系统 请同学们观察与思考图3出示挂图:男性生殖系统挂图 对照图 3 仔细观察仔细读图确认各器官的位置正确填写图 4 的各部分名称。请同学们观察与思考图 5出示挂图:女性生殖系统挂图 对照图 5 仔细观察仔细读图确认各器官的位置正确填写图 6 的各部分名称。对于重要器官的功能,
20、结合男性和女性成人的第二性征,有助于学生理解睾丸和卵巢的功能。听讲后结合身边的成年人进行思考,理解掌握睾丸和卵巢的功能。生殖过程边示多媒体课件边讲解:1.精子的特点;2.卵细胞的特点;3.排卵、受精和开始怀孕的动态课件。仔细观察,认真听讲,深刻领会,从而理解生殖的过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11 页图 IV-8 理解从胚胎到新生儿产出的大致过程。阅读教材 11 页图 IV-8 理解从胚胎到新生儿产出的大致过程。区分胚胎和胎儿。胚胎或胎儿在母体内是如何生活的呢,对照12 页图 IV-9 听老师的讲解。完成老师的习题:胚胎或胎儿与母体进行的物质交换。示动画:分娩的过程。由此可知,父母的生育不容易,特别
21、是母亲,为了你的诞生,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作为子女的你应该怎样做。交流:描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时,父母的经历。第二节人的生殖教案【讲新课】首先了解什么叫生殖。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人类的生殖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人类的生殖系统。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展示】男性生殖系统挂图(侧剖图)。【讲解】首先让学生明确图中各部分的位置(用投影幻灯片),最后归纳如下:1内生殖器:(1)睾丸:一对,位于阴囊,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3)输精管:输送精子的通道。2外生殖器:阴囊、阴茎。从图上可以看出:男性输尿管长,它有
22、排尿和排精双重作用。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精子很小,长约 60 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等于一微米),有长尾,形如蝌蚪,能游动。下面介绍女性生殖系统和构造。【展示】女性生殖系统的挂图(侧剖图)。女性生殖系统的各器官的功能如下:(用投影幻灯片)。1内生殖器:(1)卵巢:一对位于盆腔子宫两侧,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2)输卵管:输送卵子的通道。(3)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4)阴道:胎儿产出的通道。2外生殖器:(外阴)。由于女性在生殖过程中有妊娠、分娩过程,因此结构要比男性生殖系统复杂。女性的生殖细胞叫卵细胞,直径01 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可以看到。在正常情况下,两侧卵巢每月只有一枚卵细胞成熟,卵细
23、胞是一个带放射冠的球体。它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建议】在讲到子宫时是否考虑可增加一点关于它的位置、结构及分娩时变化方面的知识。(倒置梨形,平滑肌组成,正常重量50 克,分娩时净重 1500 克,腔容量增加 500 倍等。)讲到阴道时,阴道口外的处女膜问题,未婚女子从事剧烈运动也可破裂,因此不能根据处女膜是否完整,判别是否为处女。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在这里,如果遇到精子就会与之结合(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发育。(看多媒体课件)【建议】学生这时肯定会想到,如果卵巢排出的卵细胞没有受精怎么办,应提示学生,这正是下次课要讲
24、的内容之一(月经的由来)。为下节课内容打下伏笔。最后讲胚胎的形成和发育时是否可以把本节课内容前后串联起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胚胎在母体子宫发育时所需要的养料和氧,都是通过胎盘(图-9)从母体获得的;胚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也是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的,因此,妇女在怀孕的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担负着自己和胎儿两个人的代谢负担,要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照顾好孕妇是大家的责任。【课上作业】练习:教材 P.13-14 .4 3题和 4 题可讨论完成。课后作业:填写问卷调查(请看小资料部分)。【板书设计】第二节人的生殖一、生殖: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
25、、繁殖新个体的过程。2生殖系统:(1)男性 A.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B.外生殖器:阴茎、阴囊(2)女性 A.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B.外生殖器:外阴3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二、受精,胚胎发育及营养(用课件,见屏幕上)好好学习,关心体贴父母,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解的活,报答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第三节 青春期知识目标:1.知道青春期的特点。2.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3.知道青春期的卫常识。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观察、思考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表演的能力情感态度:1.养成青春期卫生保健的习惯。2.形成正确的性观念。3.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更和谐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尿的形成和排出 年级 生物 下册 形成 排出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