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集锦8篇.pdf
《高中生物教案集锦8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案集锦8篇.pdf(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生物教案集锦高中生物教案集锦 8 8 篇篇高中生物教案集锦 8 篇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育他们良好的思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维品质。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留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物教案 8 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培育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高中生物教案 篇 1三、情感、看法、价值观方面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商议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一、学问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
2、添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育学生关心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2、使学生把握有氧呼吸的过程教学建议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教材分析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意义等四部分内容。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分 1、呼吸作用的概念与联系第 28 页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
3、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有氧呼吸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 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 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3、无氧呼吸教材首先说明
4、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解并描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分进行了比较。5、呼吸作用的意义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
5、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第 29 页教法建议 1、引言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2、有氧呼吸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2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转变和ATP 的产生在引导学生商议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接受
6、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 4 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 ATP,产生少量的 ATP。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 6 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 20 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 ATP,产生少量的 ATP。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 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 6 个 O2 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
7、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 ATP,产生大量的 ATP。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转变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 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 2870kJ 的能量,其中有 1161kJ 的能量储存在 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第 30 页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商议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商议,同时
8、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方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3、无氧呼吸1无氧呼吸的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商议:“生物体在什么状况下,可能会供氧缺乏?”,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事实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假如是微生物如乳酸菌、
9、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2无氧呼吸的过程教师可接受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商议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终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商议。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第 31 页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
10、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亲热相关的商议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接受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快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
11、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 2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商议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疏导引导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6、呼吸作用的意义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理解生态工程的概念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
12、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躬。第 32 页在概念中应留意三个方面:1涉及的学科学问包括生态学和系统学;2运用到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有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3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进展。2.理解协调与平衡原理所谓协调与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协调主要指生物要适应环境,因此在建设生态工程时,不要盲目引种或栽种;平衡是指某环境下生物种群的数量与环境的承载力要平衡,假如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如草原上的过度放牧就是典型的例子。3.理解整体性原理所谓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构成的巨大的复合系统,三者相
13、互影响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既包括自然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包括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把生态与经济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到达建设生态工程的目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图表示:活学巧用【例 1】以下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革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进展解题提示: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进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有 C 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14、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进展。答案:C【例 2】从根本上到达造林和护林目的的措施是 A.生态与社会习惯相结合 B.生态与法律制度相结合 C.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第 33 页 D.经济与法规相结合解题提示:社会习惯、法律制度也对生态工程建设起重要影响,但生态与经济结合才是从根本上到达造林、护林的目的。答案:C【例 3】根据以下材料完成问题: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说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田地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40 亿元。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爱惜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
15、化等活动。被在 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另外,我国在西北植树造林方面依据生态工程的原理,要留意树种不要过于单一。解题提示:此题考查了必修教材内容中确定生物的生态因素之一:非生物因素水;联系西北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得出。还考查了生态工程建设中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应用,“退耕还林还草”提高了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植被具有的特殊生态功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随之表达,改善了西北气候,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答案:1水 2物种多样性原理 自动调整能力 3防风固沙 物种多样性1 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需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高中生物教案 篇 32“退耕还林还草”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其目
16、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3爱惜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爱惜森林。近年来,首都北京等地频繁出现了“沙尘暴”,源头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教学目标】学问与能力方面:1.说明抗生素在把握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第 34 页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实例,商议、分析滥用抗生 素的危害。【教学方法】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主要实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 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商议.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
17、关系。培育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情感看法、价值观方面:培育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育他们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2.合理使用抗生素。【教学难点】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学生:分组探讨、沟通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商议。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
18、内容,学生商议。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商议。第 35 页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沟通。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1抗生素史话1青霉素的分子式会。【随堂练习】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以下做法正确的选项是:学生通过看课本,娴熟把握青霉素的分子是 的具体写法。A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商议 B a.细菌的结构 C b.作用机理 D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2.从而到达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A 2.合理使用抗生素 B
19、1学生商议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和观点。C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D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商议。3.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 浅谈一些自己的体 A第 36 页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把剂量加大,好得快根据状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准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抗生素是蛋白质。抗生素能对 付全部的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给分。B干扰细菌
20、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C是为了 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给分物质。【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教学反思】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到达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见多用多好,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高中生物教案 篇 4一、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本节的主干学问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阅历,教学
21、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 RNA 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 课时。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 DNA 结构后直接跳动讲解并描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学问的内在规律联系,能够与已有的学问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
22、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规律联系。要到达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学问和观点思索和商议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 DNA 和 RNA 结构的学问,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学问和方法进行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冗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第 37 页组成区分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 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 DNA 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 DNA 的分子模型,并
23、把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 DNA 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 DNA 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剧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因此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习旧学问的环节,到达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三、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2、能力目标培育和进展学生的观看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推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
24、程2教学难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五、教学策略与手段基于以上分析,在整体上我确定,一方面从学习目标的任务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完成什么是转录?怎么转录?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这四个问题。另一方面调整课堂结构,不再利用传统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叙事程序,而是接受从整体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详情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第 38 页好奇心;在教法上,接受多媒体课件、模型模拟等形式,把抽象、冗杂、微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宏观化。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增添学生对学问点的感悟和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但教材
25、中的八幅图表不能放弃不用,否则就会忽视体数目的变异。2)能力目标:A、培育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B、通过对具体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间的联系。3)情感目标:A、了解染色体数目转变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激发学生了学生的识图、辩图和析图能力的培育;在学法指导上,接受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以致用的理想。B、通过试验培育学生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勇六、教学过程高中生物教案 篇 5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课位于必修 2 遗传与进化 第五章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了基因突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关怀学生稳固前面学问,又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教案 集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