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 1 1第四节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俄国 1861 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一、导入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二、俄国 1861 年改革: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
2、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
3、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三、美国内战: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南方的种植
4、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 19 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
5、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四、小结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 1861 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一、导入提问:19 世
6、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二、德意志统一: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
7、么历史作用?三、意大利统一: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展示 14、15 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 19 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 2 2第六节 亚洲革命风暴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教学
8、过程:一、导入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 19 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二、亚洲革命风暴: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 19 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9、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三、印度民族大起义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是谁?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四、小结亚洲革命风暴
10、之所以发生在 19 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教学设计思想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板书设计:第六节 亚洲革命风暴一、亚洲革命风暴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2.起义的爆发与发展3.起义的失败4.起义的意义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三历史教
11、案 3 3第二节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一、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兴起的标志:以_、_、_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_、_和_等高新技术。兴起的条件及原因:由于_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_、_基础的形成;由于_的需要,特别是_的结果。(如在原子能利用方面,_在_时间提出质能转换式,在_的推动下,从理论转变为应用。)科技转化为_的速度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_的特点。_和_密切结合。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_,出现两种趋势:特点:学科越来越_,分工越来越_。科学研究朝着_方向发展。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_和_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积极进行
12、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二产业比重_,第三产业比重_;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的_和_。部分亚洲国家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_的机遇,积极发展本国工业。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的调整。_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另一方面,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_。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战后至 70 年代初:高速发展时期。原因:a.大力拓展_,进行_输出。b.应用第_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c.政府直接投资需要巨额资金的工业,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资本主义发展进入_阶段(其
13、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成果: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全世界_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70 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_多。70 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放缓、衰退到“滞胀”的发展阶段,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动摇。明显放缓:原因a._和_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b.70 年代美国出现了贸易_差,并不断扩大。c.黄金和外汇储备大幅下降使美国由_国变为_国。d.美国陷于越南战争,保持着大量军费开支。后果:_年美国无法再按_兑换黄金,从而_体系解体。出现衰退:直接原因:_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
14、济危机。根本原因:_。直接原因:中东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掀起联合反帝斗争,引发_。影响: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是什么?)“滞胀”:原因:a.19731975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生产的破坏。b.国有化形式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生产发展缓慢。表现:_和_并存(或同时出现)。影响:80 年代,美国开始实行非国有化的改革。80 年代里根政府对美国经济的改革,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措施:_、_、_等。效果:_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出现_,_和_显著降低。问题:_急剧上升,成为美国经济的沉重负担(里根为拖垮困难的苏联经济,开展以_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90 年代克林顿政府对美国经
15、济的改革使美国出现战后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时期。原因:a.克林顿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b.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大力发展_经济。表现:_、_、_和_(“三低一高”)特征:以_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西欧经济的发展。战后初期到 50 年代初:经济恢复阶段。原因:a._;b._;c._;d.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基础;e.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和统治的迅速稳定。50 年代初到 70 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西方经济学家称为“黄金二十年”。)突出表现:联邦德国的飞速发展,被称为“西方国家的优等生”。(为什么?应结合战后对法西斯德国进行的处置来理解:政治民主化改革、非军事化改革、美国的外援、政
16、府的宏观管理政策、重视科技和教育、德国人民的高素质。)_年代初,联邦德国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影响:密切了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了_进程。1967 年“_”的成立,使欧共体政治上成为抗衡美苏争霸的重要政治力量,经济上形成与美国、日本的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_的自由交流(四大流通),进一步促进_。70 年代以后,西欧经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入“滞胀”时期。80 年代后,各国纷纷进行非国有化改革,经济进一步发展。1993 年欧共体 12 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即“欧洲联盟”。日本的“经济起飞”。二战后至 50 年代初是美国对日本
17、的占领时期,对日本进行的比较广泛的_,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_因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1955 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主要原因有哪些?成果:_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 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_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增长。成果:_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影响:日本开始谋求_的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70年代中期以后,美日关系在政治领域,逐渐由原来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变成了重要的_关系。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_,以缓和社会矛盾。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有哪些?三、二战后
18、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发展和破裂。苏联、东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及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经济的恢复 主要原因:苏联于_年_年完成“四五计划”(即_)。成就:a.到 1950 年,工业总产值超过 1940 年的 73%,农业总产值_战前。b.国防工业方面,_年建成了原子能反应堆,_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存在问题:苏联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东欧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的条件:a.b.c.实质是_。政权成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_。结果:1948_年,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确立。如何评价这种苏联模式?亚洲人民民主国
19、家的建立。蒙古:_年初,当时的中国政府(_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称蒙古已由一个_国家转变为_。1959 年,蒙古政府宣布蒙古已完成了农村中的_。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_年 9 月,于朝鲜半岛北部成立,首都是_,首相是_。同年 8 月,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_,以_为首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_。越南共和国成立:1945 年 8 月,越南人民在_领导下进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成立。9 月成立民主共和国,_任共和国主席。1954 年,越南人民取得了_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_和平的_,以_为界,越南_获得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949 年 10 月 1 日。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与_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包括_个国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作用?结果:60 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1968 年苏联占领_后,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50 年代至 60 年代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先后失败,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改革的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改革的实质:试图变革原有的经济体制(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苏联的改革和挫折:赫鲁晓夫(19531964 年当政)改革:A.背景:a.
21、1953 年,_逝世后,赫鲁晓夫作为苏联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b.1956 年 2 月,苏共召开“二十大”。大会听取了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_;还听取了关于_的秘密报告。会后,苏联全国开展了_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_工作。B.内容: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从_开始,重点也在_,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_、_的措施。C.失败的原因:a.缺乏正确的_;b.缺乏_的精神。c.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改变_。勃列日涅夫(19641982 年当政)改革:A.措施: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_方面,始终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_上。B.结果:执政前期,取得了某些成就。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22、,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_,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他执政后期,随着他个人_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_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C.失败的根本原因: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_,没有从根本变革_。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共同原因:_阻碍了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各国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这种模式。模式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的市场经济体制自_年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逐渐走上了一条_、_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实行_。不成功的改革波兰:A.背景:a.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苏共“二十大”后,局势动荡,人民对_状况不满,发生了_事件。B.过程:波兹南事件后,_出任波兰统
23、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开始政治、经济改革。哥穆尔卡提出_的方针,扩大_。C.结果:改革并未取得明显成效。_年代末出现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模式二:匈牙利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A.背景:a.苏共“二十大”后,改革呼声强烈,知识分子组成的_十分活跃;b.人们要求发扬_,健全_,纠正_;c.1956 年,匈牙利国内的-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在首都_发生动乱和武装冲突,酿成“匈牙利事件”。B.过程:匈牙利事件后,以_为首的党和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并从_年起,开始大规模的_:在_的基础上,把_与_有机地联系起来。C.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发展较快,_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短暂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三 历史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