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范文.pdf
《七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范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范文.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范文七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范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即时灵感,值得称道。它往往是决定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及时掌握课堂上的即时灵感,并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修改课堂讲稿。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七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2021 七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范文 1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级 32、33 页的“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意识。学情分析本班学
2、生基础能力中等,平时上课发言的学生不是很多,对于这个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是第一次的接触,但本节课难度不是很大,学生领会的能力相信还是可以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 和 0.2:0.4 和 129 15 和 0.84;74 和 53 802 和 2005(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
3、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 34 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4:1.6=60:40外项 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如: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4、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2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 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 1.660=96(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5)如果把比
5、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改写 2.4:1.6=60:40(=)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三)、课堂作业设计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3:4 和 6:8 能不能组成比例。3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6:9 和 9:120.5:0.2 和:1.4:2 和 7:10(四)、拓展练习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5、8、15 和 24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通过以上学习,大家一定进一步了解比例了吧?2021 七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范文 2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p52 的内容及 p53 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实际 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
7、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一)复习铺垫。4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 4:5 8:9)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 呢?5 呢?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二)激趣,揭示课题。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
8、比,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二、探索新知。活动一:学一学。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习。(思考题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如何化简比?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5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
9、生的回答板书。教学比的化简。40:360=40/360=1/9=1:92:18=2/18=1/9=1:9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a、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 3 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活动三:化简比。14:21 0.5:2.5 2/9:1/3(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3)请同学们观察这 3 道题,带着思考讨
10、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3 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1、2 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6性质)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活动四:练一练。1、
11、化简比。15:21 0.12:0.4 2/3:1/2 1:2/32、连一连,完成 p53 的第 1 题。3、大正方形边长是 4 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 3 厘米。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比值是();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比值是();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比值是()。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活动五: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2021 七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范文 3教材简析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2、让学生掌握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
12、交流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应该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哪几个面之和。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面积,谁还记得?72、计算下面物体的表面积。(1)一个长方体长 5 厘米、宽 6 厘米、高 12 厘米。(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 5 分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二、探索领悟,总结方法:谈话:在实际生产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和。出示例 5 一个长方体鱼缸,长 5 分米,宽 3 分米,高 3.5 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13、?1、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鱼缸的样子。提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什么?使学生明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这个鱼缸的表面积。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其中哪两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学生交流,指名口答。明确:分别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积,再相加。也可以先求出 6 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2、列式解答:请学生独立完成。谈话:你能说说你列式的根据吗?让学生明确算式的含义。相机出示:53.5+53+33.5+33.5+53(53+53.5+33.5)2-533、谈话: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再互相交流。84、练一练:第 1 题,让学生明确这张商标
14、纸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和,也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第 2 题,做让学生先弄清楚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三、巩固练习:练习四第 6 题,思考问题是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四、课堂作业:1.练习四第 7 题 要学明确木板是上、下、左、右四个面,沙网是前后两个面。2.练习四第 8 题 明确教室的地面(也就是相应长方体的下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顶面和四面墙壁的总面积后,还应该扣除门窗及黑板的面积。3.练习四第 9 题帮助学生理解台阶占地面积应为各级台阶
15、的上面的面积之和,即0.365=9(平方米)。铺地砖的面积则是各级台阶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总和,即 9+0.265=15(平方米)。4.练习四第 10 题 要提醒学生以厘米作单位测量有关数据。测量结果可保留一位小数。五、思考题:提示学生:这个物体中的每一组相对的面的面积都相等。由此,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7+7+6)2=40(平方厘米)。按要求补成的最小正方体棱长是 3 厘米。92021 七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范文 4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
16、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例 1 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习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 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 级数 上册 公开 教案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