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语文优秀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语文优秀教案.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To be successful,go crazy first and move forward with a simple mind.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陈情表语文优秀教案陈情表语文优秀教案【课文背景知识】【课文背景知识】_是蜀汉旧臣李密上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奏表。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曾在蜀汉供职,任尚书郎。晋武帝灭蜀后,为了笼络人心,对蜀汉的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泰始三年(267),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审时度势,心存疑虑。请你根据以上背景资料,思考下边几个问题:1假如你就是李密(既是亡国旧臣,又被新朝征召),你既想“辞不赴命”,又怕引
2、起晋武帝的猜疑,那么,你会找什么理由,怎样去说服晋武帝司马炎呢?2假如你是晋武帝,你又会如何看待李密在这篇奏表中所陈述的理由呢?3_作者李密是用什么理由说服晋武帝的?他的理由能被司马炎接受,关键原因是什么?4“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是古文观止对_的评语。请你认真阅读_,结合这一评语,想想看_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恻动人”的效果?【重点难点讲解】重点讲解(一)知识重点1古今异义词:舅夺母志:李密的舅舅强迫李密的母亲改嫁。夺,改变。至于成立:直到成人。成立:成人。则告诉不许:就向长官申诉,又得不到允许。告诉
3、:向长官申诉。2富含文化知识的词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j):服丧一年。功:服丧九个月叫“大功”,服丧五个月叫“小功”。期、功均指近门亲属。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应门:照看门户。五尺: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童:通“僮”,少年仆人。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太守:郡的长官。孝廉:汉武帝时,察举科目之一,令郡国向中央推举当地能孝顺父母和操行清廉的人。魏晋沿袭此制。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洗(xin)马:也作“先马”,太子的属官,晋时改掌图籍。当侍东宫:东宫:太子居东宫,因而用作太子的代称。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其母,人们常用来比喻为人子者能孝养其亲。死当结草:春秋时晋大夫魏颗的父亲魏武子临终
4、遗嘱要将宠妾殉葬,魏颗没有照办。后与秦将杜回交战,见一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因而将杜回擒获。夜间梦见老人,自称是魏武子宠妾的父亲,特来报恩。这个故事见左传宣公十年。此句意为:我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3重点虚词:以:介词,表示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等。如“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但以刘日薄西山”、“则以病日笃”、“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介词,表示动作实施的凭借,义即“凭”、“靠”、“用”等。如“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连词,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目的,义即“来”、“以便”等。如“臣具表闻”、“谨拜表以闻”。于:介词,表示比较,义即“比”,如“急于星火”。介词,表示
5、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对象,义即“对”,如“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二)阅读重点阅读理解_,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了解有关背景。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曾在蜀汉供职,任尚书郎。晋武帝灭蜀后,为了笼络人心,对蜀汉的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泰始三年(267),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审时度势,心存疑虑。只好以“供养无主”为由,借故推托,于是就呈上这份表章,陈述自己家庭境况和不幸遭遇,以及目前尽忠与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从而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希望朝廷能够体谅并恩准。第二,理清_思路。首先要注意全篇起承转合的理路。首段从叙身世起笔,极力描述家庭艰辛、祖孙相
6、依为命的情状;第二段以叙当前事相承,着重写郡县逼迫上道,已隐含欲尽孝而不能之意;第三段转入写正题,首句即点出“孝”字,又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作结,为下段“愿乞终养”这个全文的主旨句设伏;最后一段,先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合“忠”“孝”而言,然后述志。其次要注意前后的照应。比如第一段内容中,写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突出“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下文有多处与“零丁孤苦”相照应。第二段内容中,叙朝廷征召,荐举人才,是为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第三段中“孤
7、苦”一词,既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首段,又为下段“愿乞终养”一句张本。第四段中“愿乞终养”总结上文,点明主旨。第三,体会真挚感情。_是写给皇帝的书信,以叙事为主。但又与一般的记叙文不同,它的着眼点不在表现事件的完整过程上,而在实现作者的请求上,为此就必须动之以情,将自己的心绪、感受愿望都凝聚在叙述中。通篇陈情,融情于事,这是 _写作上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点。第一段是陈其已往之情,中间两段是陈其现今之情,末一段是陈其日后之情。文字曲折委婉,叙述层层深入,直说得情深理透,才点出题旨煞住,末段诚挚哀婉,余情惓惓,读后令人“怆然而涕下”。学习_最好采取反复诵读的方法,先顺畅
8、地读,读出鲜明的层次感,而后有表情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领悟叙事中饱含的真情。难句解析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以我这样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遇。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现在我是卑贱的俘虏,极其渺小和浅陋,却受到了过分的提拔,我怎敢徘徊观望,而有非分的要求呢?观点理解学习_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把握“以孝治天下”的观点。报养祖母的纯孝之情应当予以肯定,但对“以孝治天下”这一观点则应有所认识:封建阶级提倡这种伦理道德,根本目的在于防止“犯上”、“作乱”,巩固自己的统治,作者表示要“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
9、心情,也不能与报效国家同日而语。【课文阅读指导】例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1对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沐浴清化 沐浴:蒙受 B辞不赴命 辞:辞别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报:报告 D猥以微贱 猥:猥亵简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A 项解释正确,B 项“辞”应解释为“推辞”,C
10、项“报”应解释为“报答”,D 项“猥”,谦词,说自己地位卑贱。答案 A2对下面各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以供养无主我因供养祖母没有主意。B臣具以表闻我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一一呈报。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诏书急切严厉,责备臣有意回避,怠慢上命。D则刘病日笃可是祖母的病一天天沉重。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B、C、D 三项翻译正确。A 项“臣以供养无主”应译为“我因为供养祖母无人来做”。答案 A例 2 _结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训练 1 研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作者说自己“夙遭闵凶”,请你按照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闵凶”的具体内容。
11、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从文中分别找出表现祖孙相依为命及其凄苦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作用。开头以“险衅”、“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点拨 1 首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凶”内容有四:A父丧母嫁;B多病零丁;C门衰祚薄;D夙婴疾病。围绕“闵凶”从纵横两方面来叙述。纵的方面,从自己的成长经历的艰难而言,顺序由小到大,即:“生孩六月至于成立”。语言品析:父死母嫁,写出了“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道出了“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横的方面,就自己目前的家境而言,顺序
12、由外而内,即:“既无叔伯形影相吊”。语言品析:“无”、“鲜”二字,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晚有儿息”的“晚”字,足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凄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远”上,为表现主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蓄势。训练 2 阅读第二自然段,依次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前一层按什么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
13、?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升却“辞不赴命”?后一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点拨 2 两层。前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后层写自己进退之难。按时间顺序。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从多方面反复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臣之
14、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圣”等词,表达了对当今朝廷的称颂与感恩之情,语言得体而机智。训练 3 研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品味本段第 2 3 两层课文,说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点拨 3 以“伏惟”、“且”、“但”为转换文义的标志,分别从如下三个角度展开:A 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B 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谅解。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为“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
15、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义。“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不能废远”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全段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俱切,语言委婉流畅。【拓展延伸探究】知识拓展(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l 一 6 题。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
16、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惟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
17、至哭踊,顿绝方苏。(宋书孝义传)注:白粲:白米。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1下列两句中加线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扬州辟从事史。竭身运力,以给供养。A设立 p 给以 gi B设立 p 使丰足 jC征召 b 使丰足 j D征召 b 给以 gi2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买入、卖出 D卖出、买入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第一组: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第二组:每有赠鲜肴者,则不肯受 每至哭踊,顿绝方苏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
18、字不同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也相同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相同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也不同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何心独飨白粲。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县禄惟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A B C D5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惟以养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
19、愿”。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6将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2)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3)扶侍私庭;顿绝方苏答案 1C 2D 3C 4C 5D 6(1)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2)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3)在家奉养母亲;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二)联系当今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李密陈情表中所反映的“孝”的思想?答:_。提示“孝”是儒家的重
20、要思想之一,在封建社会里,“尽孝”成为考察人们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成了每个家庭成员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孝”也是封建社会里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念之一。不过,就“孝”字最原始的意义,即狭义与协调家庭之间人与人的关系时,长幼有序、对长辈的尊敬与关怀,尤其是对老年人担负起赡养义务等等,还是有合理的因素的。如果我们把李密对祖母的孝敬同当前社会风气中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作一比较,问题就能看的更加清楚。在报刊的道德法庭栏里,不时可以看到对老年父母不敬、虐待,甚至遗弃的事件。在谈恋爱时,有的青年把“家中无老人”看成了仅次于拥有房子那样的优越条件。相对于这些现象,陈情表中的李密对抚养过自己的祖母竭尽孝顺之心
21、,负起赡养服侍责任这一点,是完全值得肯定的。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倡崇尚新时期的高尚道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当然根本不须再去依靠落后的封建伦理观念。但是,任何一种思想和伦理观念都有它一定历史继承性。新时期的道德规范,必然要继承本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的合理部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崇尚的正直、诚实、勤劳、敬老、爱幼等美德,至今还是人们所崇尚的道德风尚;我国的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不能虐待或遗弃等等,就说明了这一点。总之,我们要对陈情表的思想性作具体分析。对与李密尽孝、关心、赡养老祖母的行为,完全可以肯定;而它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对
22、封建君主的感激涕零和再三表示尽忠报恩的思想却是时代使然。【命题趋势分析】读陈情表有一个问题是必须提出来的:李密陈情辞不应征的真正动机何在?历来的评论者大多都认为李密的辞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李密是巧借服侍祖母之由,辞不应征,以便对政治形势作进一步的观望,以免在改朝换代政局不稳的时候,做了各派政治集团相互倾轧的牺牲品。李密写陈情表时,晋武帝司马炎从曹氏手中夺过天下还不到两年,政治局势确实尚未稳定。联系后来李密待祖母死后还是做了晋朝的官的事实,说明他同司马氏集团之间并没有多深的矛盾。这样看来,说他辞不应征是为了观望局势是讲得通的。然而,即使李密作陈情表的真正动机是为了应付复杂的政治斗争,在作品中实
23、实在在表现出来的还是作者对祖母刘氏的一片深厚、执著的孝心。作者赖以打动晋武帝,最终获准暂不就职的也正是作者的孝心。_始终抓住了“孝”这一思想,围绕着“尽孝”来反复陈述辞官的理由。_第二段还搬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条规,同当朝统治者作合法斗争。所以,我们今天来阅读欣赏这篇 _时,应该对文中反映出来的“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古人,将古人的思想全盘否定,更不能用古人的思想来规范今天人们的行为。而应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步达纲练习】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拔擢()2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则以刘病日笃()不矜名节()夙遭闵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寻蒙国恩()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且臣少事伪朝()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二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3认真阅读课文,指出_“陈情”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求:用摘录原文关键语句的办法回答;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一句话回答)答:(用课文的话)_;(用自己的话概括)_。4下列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陈情”原因的一项是()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除臣洗马 以刘病欲笃,欲苟顺私情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5、,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A B C D、5阅读课文,完成下表:段 落“陈情”的内容“陈情”原因“陈情”目的“陈情”方法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 69 题:6写出本段中表明全文主旨的语句。答:_。7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答:_。8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答:_。9从本段看,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答:_。10请以课文第三段为例,具体分析说明_“入情入理,委婉恳切”的艺术特点。答:_。阅读石奢自刎,回答文后 1113 题: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
26、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命,自刎而死。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楚昭王相也 道有杀人者,相追之B纵其父,还而自系焉 废法纵罪,非忠也C追而不及,不当伏罪伏 诛而死,臣职也D相追之,乃其父也 使人言之王曰12解释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乃其父也 子其治事矣 王赦其罪 不私其父 纵其父,还而自系焉_13石奢为何自刎?你是如何看待石奢的“忠”、“孝”观的?答:_。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同步达纲练习】1xn s j
27、 qing qing b jn zhu 2通“悯”,怜悯 亲自 少 沉重 夸耀 早 孤单的样子 慰问 不久 迫近 气息微弱,将要断绝的样子 年轻时 只 审察3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4D5段 落“陈情”的内容“陈情”原因“陈情”目的“陈情”方法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除臣洗马,辞不就职(不想到晋朝做官)愿乞终养,辞不就职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曲折委婉,以情动人第二段叙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6“愿乞终养”。7“尽节”、“报养”忠孝两顾,先尽孝,后尽忠。8“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无比恳切。9
28、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10本段作者先摆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接着宕开一笔,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再进一层到“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的特殊情况,逻辑严密,外柔内刚,可谓有理有节。行文至此,仍不摊牌直说,却以“且臣”一转,用曲折委婉的语气说明自己当初仕蜀,本为谋取官职显达,并不想考虑什么名节。这是为了消除晋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接下去,再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过是“亡国贱俘”,却受到皇帝过分提拔,恩命如此优厚,已受宠若
29、惊,不敢徘徊观望,存有非分之想。然后才以“但”字一转,正式说明自己暂时难以奉诏的原因:祖母风烛残年,生命垂危,无人送终,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一“更相为命”的关系。从结构上看,既与前段自己的两难处境相印证,也与首段所言遭遇相呼应,水到渠成地推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明确答复。这样,全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语,曲折而层次条贯,圆转而情理皆宜。11C 12相同,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语气词,表示命令,可译为“还是”;相同,第一人称代词,“我的”。13石奢自刎,是因为他为尽“孝”而“纵”其已经杀人的父亲,从而未能尽为臣之“忠”,自刎是为了惩罚自己的不“忠”。石奢的“忠孝”观,明显地带有他那个时代的特征,在“忠”与“孝”发生冲突、相互对立的时候,他选择了先尽“孝”(“纵其父”),而后再以自己的“自刎”来表明自己对皇帝的“忠”。这种行为在我们今天看来,只能用一个字来评价“愚”。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忠”与“孝”两根绳索活活绞死了石奢,石奢是封建道德的殉葬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