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分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分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分析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分析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错例错例 1 1题目描述:题目描述:典型错解:典型错解:错因分析:错因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有所误解,认为像综合算式48-7+12=53(人)和分式 48-7=41、41+12=53(人)两种算式的形式不一样就是两种列式的方法,没有将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联系起来,再加上教师在讲授的时候没有有效引导,从而导致这样的错误出现。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交流和反馈解题的思路,使学生明确 48-7+12=53(人)这个算式中,4 第一步 48-7 就表示转走
2、 7 人以后班级的人数,再加上 12 表示转来后现在学生的人数。对比分式 48-7=41、41+12=53(人)不难发现,二者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从而告诉学生解题思路相同的算式是相同的方法,激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如 48+12-7=53,先求出转来后的班级人数,再求转走后的班级总人数。错例错例 2 2题目描述:题目描述:校园里有 22 盆菊花,月季花比菊花多 13 盆,两种花一共有多少盆?典型错例:典型错例:错因分析:错因分析:通过学生的做题,可以分析出造成学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两个:首先是学生审题不够仔细,对于问题没有认真分析,想当然的拿两个已知的数字22 和 13 相加;其次学生对
3、其中的数量关系不够明确,没有认真分析其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以及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月季花比菊花多13 盆”这个中间条件分析得不够透彻,以至于不知其所以然。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题目,认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想求“两种花一共有多少盆”这一问题,必须知道月季花和菊花各多少盆,从而顺着问题去找。学生进而从已知的条件中知道菊花有22 盆,但月季花需要借助“月季花比菊花多 13 盆”这一中间条件去求,从而知道月季花可以用“22+13”这一式子表示,找到了两个必须的条件,“两种花一共多少盆”学生就可以列式 22+13+22=57(盆)。因此在此类知识上,引导学生对于已知
4、条件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是今后教师教学的重心。错例错例 3 3题目描述:题目描述:小红:我今年 6 岁。妈妈:我的年龄是小红的 6 倍。妈妈比小红大几岁?典型错例:典型错例:错因分析:错因分析:学生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对于问题没有斟酌就开始下笔,以至于答非所问。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已知条件的分析还不到位,对于“我的年龄是小红的 4 倍”这一中间条件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此类教学,教师基本上可以采取第 2 题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仔细分析问题问的是什么,要想求“妈妈比小红大几岁”就要知道妈妈和小红的年龄分别是多少,从而循着这一线索来找已经知道的条
5、件。进而知由“我的年龄是小红的6 倍”求出妈妈的年龄是 66=36(岁),那么妈妈比小红大就可以是:366=30(岁)。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表内除法(一)错例错例 1 1题目描述:题目描述:典型错例:典型错例:错因分析:错因分析:根据学生的错误答案,可以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本图的意思以及除法的意义理解的不够深刻。这幅图的本意是:12 朵花,每 4 个圈一份,能圈几份?124=3。但题目是圈一圈、填一填,学生照样子圈完后,看到的就是12 个圆,平均分成 3 份,每份 4 个,所以列出的算式为 123=4。总的来说还是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不是很透彻。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本题,原本圈
6、一圈是想帮助孩子更准确的得出答案,结果却帮了倒忙,那么到底是先圈一圈还是先填一填?很显然题目的要求是先圈再填。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要求,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会用语言描述出题目的意思是把 12 朵花平均分,每 4 个一份,可以分几份?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 124=3,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 124=3 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中被除数 12、除数 4 和商 3 这三部分各表示的意思。错例错例 2 2题目描述:题目描述:有 12 粒米,每只能搬 4 粒,()只蚂蚁才能一次搬完?典型错例:典型错例:错因分析:错因分析:本道题目,通过询问学生写出 244=6
7、的原因以及对这道题目的综合分析,我发现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学生在身体过程中脱离了主干题目所说的大米的总数是 12 粒,而不是图中同学们数出来的大米的数量 24 粒,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图上。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可以将图片和文字整合起来,或者是首先带领学生将图中的文字信息认真通读分析一遍。发现问题当中求的是蚂蚁搬米的只数也就是份数,那么总数每份数=份数。那么已知条件中恰好有总数 12 粒米和每份数 4 粒,因此学生可以根据文字信息直接列出下面的算式 124=3(只)。错例错例 3 3题目描述:题目描述:典型错例:典型错例:错因分析:错因分析
8、:本题中,学生主要是没理解题意,特别是对平均分的概念不是太理解。题目中要求将 12 个气球分成若干束,每束气球的个数相同。而学生写成每束气球的个数是 12,可以分成 1 束,很显然对题目的要求没有理解清楚。另外平均分的含义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但是分成 1 束没有比较,所以说是不正确的。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学生在做相关方面的题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是把气球分成若干束,也就是最少 2 束,那么也就是说采用平均分的方法将每份分得同样多,而每束气球 12 个可以平均分成 1 束,仅仅分成了一束,也就是没有平均分。因此通过讨论发现每份分 1 个气球,分成 12 束也是平均分的一种方法
9、。错例错例 4 4题目描述:题目描述:小兔造房,请了三头大象帮忙(有图)。有 12 条木棍需要搬几次?典型错例:典型错例:错因分析:错因分析:学生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只关注了文字信息,3 头大象和 12 条木棍,那么根据这两个条件,很多学生列出了 123=4(次)。但是,学生列式的同时没有仔细分析算式的含义,究竟一头大象一次运几根木棍,都没有仔细去了解过,怎么知道可以运几次呢。而图中恰恰给出了每头大象一次运 2 根木棍这一重要信息。总得来说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没有将文字与图有效结合,从而造成审题的漏洞出现信息的不完整。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图形与文字有效结合,发
10、现图中提供了每头大象一次可以运两根木棍这一重要的信息。接下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运几次要找木棍的总数以及三头大象一次运几根木棍。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总数是 12 根,三头大象一次运 23=6(根),从而可以求出三头大象运完这些木棍需要126=2(次)错例错例 5 5题目描述:题目描述:共有()个,可以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算式是()。典型错例:典型错例:错因分析:错因分析:本题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将这道题目分解做,认为圈和填没有存在太大的关系;其次学生对于除法的意义理解的不是很到位,对于每份数和份数各是谁还不够清楚;最后就是学横比较粗心,没有看自己圈图
11、的意思是什么就急于下笔去填,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本道题目时,可以带领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出示 12 个三角形,问学生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么分。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之上分一分,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分的方法。如图所示就可以有两种说法,把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 4 分,每份是 3 个;也可以说 12 个三角形每 3 个一份,可以分成 4份。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错例错例 1 1题目描述:题目描述:典型错例:典型错例:错因分析:错因分析:学生不理解一格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数格没有把几何图形的顶点作为出发点,而是直接认为出发
12、点是平移 1 格,因此少数了一格。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分清“上下左右”四个平移方向。2.让学生游戏玩坐公共汽车的到站游戏,理解坐了几个站,从而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格。3.做题时,先分析每个几何图形有几个顶点。4.以每一个顶点为出发点,向平移的方向数格。5.用直尺每两个顶点连起来。错例错例 2 2题目描述:题目描述:填上平移或旋转。典型错例:典型错例:错因分析:错因分析:这道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都写成平移,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仔细地看图,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是第四幅图和第五幅图的形状一样,方向没有变。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平时要培养学生认真看图的习惯。2.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课件直观地感受
13、平移的现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平移现象。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判断是不是平移现象,要看这个物体是不是沿直线运动,位置和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错例错例 3 3题目描述:题目描述:典型错例:典型错例:错因分析错因分析:大部分学生第一次做这道题时都认为“还剩下3 个角”,因为受平时简单的数的关系影响“4-1=3”,而不会从具体的剪法中来考虑。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仔细读题、审题的习惯。类似的操作题可以让学生同桌或者小组内交流一下,引起问题的争辩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练习中(通过画一画)探索和证实有关知识,加深理解,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途径。错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数学 易错题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