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202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2022.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20222022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往往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在这一年里学生必须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2022,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1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目标: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教学重点: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经济过分依赖旅游业会产生哪些弊病?记忆并理解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旅游业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旅游业的发展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2、又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理解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繁荣的关系。旅游业对区域环境产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响?理解旅游对区域环境保护和破坏的关系。教具准备:自制图表、图片、地图册等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拉动经济发展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表 1.1 部分国家国际旅游收入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之比(2022年)通过学习表 1.1,了解以下知识: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国家是泰国,达 6.2%;第 1页 共 15页国际旅游收入与出口总额之比,的国家是埃及,达 80%;国际旅游
3、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说明: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发展国际旅游可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通过旅游服务而获取外汇。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泰国等,都将旅游创汇作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改革开放后,我国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
4、要,促进生产的发展。2022 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海滨人潮涌动的情况,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品,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能直接或间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思考举例说明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关系。点拨: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首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就不能有蓬勃发
5、展的旅游业;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第 2页 共 15页餐饮等服务业、商业的发展,宾馆饭店的修建等。(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说明: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发展工业难度大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条件的地区,就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阅读了解以下知识:旅游扶贫是我国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使这些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这些经济落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活动提示: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自由组合分组。各组在中西部范围内确定自己感兴
6、趣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书籍等,分头收集有关旅游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小组信息汇总,进行组内讨论。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注意:由于旅游需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国本地区所能够控制的。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探究活动:旅游业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旅游业对外界的影响相当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提示:疫情爆发、政治风云的变幻、自然灾害的突发,以及社会治安、经济形式、交通条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说明:通过旅游,能够增长见
7、识、陶冶情操。通过旅游,旅游者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第 3页 共 15页说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还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发展旅游业是缓解此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3)促进文化交流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北京的“胡同游”使无数外国旅游者体验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胡同文化。通过交流,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
8、融合。案例云南的文化特色旅游通过案例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发展旅游应提炼民族文化的精华,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发展文化特色旅游可以说是云南省旅游的重中之重。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项目,这些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已经突破了国别、种族和传统的界限,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发掘本地区、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广大。思考 1.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点拨:云南省生活着 26 个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正是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
9、利的条件。2.你在旅游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举例说明。提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从个人感受出发,充分讨论。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建议教师从文化的物质形式和物质载体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旅游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歌舞绘画、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都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探究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没有不利的影响?第 4页 共 15页如果有,请举例说明。提示:旅游者的大量涌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娱乐场所变得拥挤不堪,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一些当地的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项目来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三、影响区
10、域环境说明: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都很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环境也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古建筑修复前后景观的变化,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保护。讨论:1.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措施。提示: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等措施都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2.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提示: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
11、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板书设计 1.2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一、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第 5页 共 15页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3.促进文化交流。三、影响区域环境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2、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
13、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第 6页 共 15页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
14、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 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
15、学习完成 A 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 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 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 组导学内容中的 23 题。第 7页 共 15页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 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
16、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 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 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 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 30附近北纬 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 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 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 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讲述:北纬 6
17、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 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线间移动。D 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
18、带的分布、移动第 8页 共 15页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
19、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
20、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第 9页 共 15页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
21、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3【教学重点】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
22、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第 10页 共 15页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微生
23、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24、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第 11页 共 15页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4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
25、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二、本讲重点、难点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难点: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日本(板书)【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第 12页 共 15页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1、地形(板书)【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
26、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2、气候(板书)【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3、河流(板书)【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4、资源分布(板书)【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
27、,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二、农业(板书)【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板书: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第 13页 共 15页
28、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渔场。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主要农作物:水稻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三、工业【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
29、有哪些?(板书)(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第 14页 共 15页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人口多,密度大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老龄化严重原因:(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太平洋沿岸平原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第 15页 共 15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