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数学教案五篇(最新).pdf
《高二上册数学教案五篇(最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册数学教案五篇(最新).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导语】知识掌握的巅峰,应该在一轮复习之后,也就是在你把所有知识重新捡起来之后。这样看来,应对高二这一变化的较优选择,是在高二还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意识地把高一内容从头捡起,自己规划进度,提前复习。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上册数学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高二上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2.使学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3.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反函数的概念;2.反函数的求法。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1教具装备幻灯片 2 张第一张: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记作 A);第二张:本课时作业中的预
2、习内容及提纲。教学过程1.讲授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反函数(板书课题)2.4.1 反函数的概念。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反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复述一下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生:(略)(学生回答之后,打出幻灯片 A)。师:反函数的定义着重强调两点:(1)根据 y=f(x)中 x 与 y 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y);(2)对于y 在 c 中的任一个值,通过x=(y),x 在 A 中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2师:应该注意习惯记法是由记法改写过来的。师:由反函数的定义,同学们考虑一下,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呢?生: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
3、反函数。(学生作答后,教师板书,若学生答不来,教师再予以必要的启示)。师:在y=f(x)中与 y=f-1(y)中的 x、y,所表示的量相同。(前者中的 x 与后者中的 x 都属于同一个集合,y 也是如此),但地位不同(前者 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值;后者 y 是自变量,x 是函数值。)在 y=f(x)中与 y=f1(x)中的 x 都是自变量,y 都是函数值,即x、y 在两式中所处的地位相同,但表示的量不同(前者中的 x 是后者中的 y,前者中的 y 是后者中的 x。)由此,请同学们谈一下,函数 y=f(x)与它的反函数 y=f1(x)两者之间,定义域、值域存在什么关系呢?生:(学生作答,教师
4、板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它的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师:从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函数 y=f(x)与 y=f1(x)互为反函数。从反函数的概念我们还可以知道,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为:(1)由 y=f(x)解出 x=f1(y),即把 x 用 y 表示出;3(2)将 x=f1(y)改写成 y=f1(x),即对调 x=f1(y)中的 x、y。(3)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下面请同学自看例 12.课堂练习课本 P68 练习 1、2、3、4。3.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函数的概念,从中知道了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并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大家要熟练掌握。2.高二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过程1复习
5、。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求出函数 yx3 的反函数。2新课。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 yx3 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 1):4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生 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生 2:这是 yx3 的反函数 y的图象。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师:我们请生 1 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生 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师:哪个次序?生 3:作点前,选择 xA 和 xA3 为的坐标时,他先选择 x
6、A3,后选择 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 1 再做一次。(这次生 1 在做的过程当中,按 xA、xA3 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 yx3的图象。)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 yx3 的反函数 y的图象呢?师:我们请生 4 来告诉大家。生 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 yx3 上的点(x,y)的横坐标 x 与纵坐标 y 交换,而 yx3 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 x 与 y 交换。5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 yx3 的图象及其反函数 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
7、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多数学生回答可由 yx3 的图象得到 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师:怎么由 yx3 的图象得到 y的图象?生 5:将 yx3 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 y的图象。师:将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怎么换?师:我其实是想问大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没有对称关系,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对称关系?生 6:我发现这两个图象应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师:能说说是关于哪条直线对称吗?生 6:我还没找出来。学生通过移动点 A(点 B、C 随之移动)后发现,BC 的中点 M 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在追踪 M 点后,发现中点的轨迹是直线 yx。生 7:yx3
8、 的图象及其反函数 y的图象关于直线 yx 对称。师:这个结论有一般性吗?其他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也有这种对称关系吗?请同学们用其他函数来试一试。(学生纷纷画出其他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进行验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6论: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yx 对称。)教师巡视全班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这个图象传给全班学生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所在:图中函数yx2(xR)没有反函数,也不是函数的图象。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点(x,y)与点(y,x)关于直线 yx 对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yx 对称。二、反思与点评1在开学初,我就教学几何画板 4。0 的用法,在教函数图象画法的过程当
9、中,发现学生根据选定坐标作点时,不太注意选择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本课设计起源于此。虽然几何画板 4。04 中,能直接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图象,但这样反而不能揭示图象对称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有意选择了几何画板 4。0 进行教学。2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可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过程,但常常由于图形或想象的错误,使人们的思维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既要借助直观,但又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直观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过于直观的例子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直观化方面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在函数的图象、图形变换等方面,利用
10、计算机都可得到其他直观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直观而使用计算机,但不能达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话,这样的教学中,计算机最多只是一种普通的直观工具而已。7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不但发现了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对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前计算机用于中学数学的主要形式还是以辅助为主,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直观工具,有时甚至只是作为电子黑板使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发现探索,甚至利用计算机来做数学,在此过程当中更好
11、地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创新能力。3在引出两个函数图象对称关系的时候,问题设计不甚妥当,本来是想要学生回答两个函数图象对称的关系,但学生误以为是问如何由 yx3 的图象得到 y的图象,以致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力求避免的。3.高二上册数学教案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在客观世界中要认识客观现象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或试验取得观测资料,然后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来认识此现象.如何取得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并能够正确的加以分析,是正确的认识未知现象的基础,也是统计所研究的基本问题.2.内容解析本节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统计学的第一节课,统计是研究如何合
12、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学生在九年义务阶段已经学习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在高中学习统计的过程中8还将逐步让学生体会确定性思维与统计思维的差异,注意到统计结果的随机性特征,统计推断是有可能错的,这是由统计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统计有两种.一种是把所有个体的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进行描述,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描述性统计,例如我国进行的人口普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所有的个体进行调查,通常是在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为代表,从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称为推断性统计.例如有的产品数量非常的大或者有的产品的质量检查是破坏性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册 数学教案 最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