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案范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政治教案范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政治教案范文.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政治教案范文初中政治教案范文初中政治教案范文初中政治教案范文 1 1【教材分析】本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的最后一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特定的意义。本框题是本课的第一框题,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理想,了解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的道理,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以后出生的一代。热爱祖国、志存高远、积极向上、勤奋刻苦是学生的主流,但调查发现,
2、部分学生对理想认识模糊,不能正确树立理想;胸无大志、理想信念比较淡薄,甚至较为庸俗;有理想的冲动但缺乏实际的行动,怕苦畏难这些现象尽管不是普遍,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本课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适应社会进步,增强爱国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理想的含义、崇高理想的作用;了解我们的理想和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及其关系;明确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2.能力目标:懂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人人需要为理想而奋斗的道理,自觉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实现理想的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认
3、同共同理想;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进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教学重点】1.树立远大理想和确认肩负历史使命的必要性,崇高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2.了解我们的理想、共同理想,正确处理理想、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教学难点】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我国或当地政府制定的奋斗目标的资料。一、新课导入1.上课前,播放 CCTV-2赢在中国主题歌在路上,营造氛围。2.投影:理想流沙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
4、明。师:同学们要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既要放眼世界,又要志存高远。让我们放飞理想,收获明天的希望!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关于理想的话题理想伴我成长。二、课堂活动模块一:认识理想初中政治教案范文初中政治教案范文 2 2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初三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第三课的第二框内容。第三课讲增强综合国力,这是对第二课认识祖国地位的进一步分析与讲解。第三课包括三个框题,即:综合国力决定国家地位、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国家地位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本课是第一框题和第二框题的过渡和衔接部分。该框主要讲述了 3 个知识点,即:改革的目的和作用、开放的目的和作用
5、、改革开放的作用。改革开放的作用是这一框的核心内容。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于正确评价改革开放的成果、正确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及其从内心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有重要的意义。2、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就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经历了 10 年“-”的浩劫,期间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也有短暂的提高,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徘徊或下降。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家地位。本课的难点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
6、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改革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改革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由于这些知识非常理论化、非常抽象,而且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非常少,再加上没有学过生产力的概念,所以在学习中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3、本课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家乡上海的巨大变化与现实情况,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课的观点,而且本课也以事例见长,通过大量列举活生生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了解与认识。但是由于本书在某些知识(例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编排上的存在着一
7、定的问题,这就给学生学习本课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生产力”这个政治常用术语在本课甚至第一课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对“生产力”的详细讲解是在本书的第七课认清历史趋势中的第一框题。这就阻碍了学生接受和深刻理解本课知识,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4、本课的侧重点:本课的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和现实事例同在,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容易接受相关的知识和观点。5、本课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3个方面。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改革开放”的目的、作用以及“改革开放”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情感目标:通过教学,通过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变化的事例来培养和激发学
8、生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内心去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从内心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第三:行为方面,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奉献的意识,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初中政治教案范文初中政治教案范文 3 3第一教时教学目的1:理解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掌握人口数量的标准;2:了解世界人口现状,懂得人口众多增长过快所带领的严重后果3: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教学重点 合理的人口数量标准教学难点 人口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学法指导 借用语文中议论文体裁来分析社会教材。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社会教材大多亦如
9、此,阅读教材时,注意每一自然段中的首句或末句,它们往往就是本段的论点,其余多围绕其展开,如第 35 页最后一段,首句“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就是本段的论点其余都是用论据来论证这一论点的。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教学过程导入 新课大家知道吗,滴答一声,世界人口就增加 3 人,等到我们下课时,世界人口将增加多少?之前我们已经学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摁扣问题。讲授新课人是社会的主体,能否正确地妥善地解决好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点明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是什么影
10、响呢?为什么?请阅读课文第一目。一 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思考:人类要生存和延续,必须进行两种生产,是哪两种生产呢?关系怎样?如果人类自身生产不适应物质资料生产会怎么样?人们常说“人多力量大”此话对吗?为什么?人多意味着劳动力多,但“人”后面还跟着“口”人是生产者更是消费者。辨析:人是生产者同时是消费者。()人是消费者同时是生产者。()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中有一项奖励生育的措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在那时由于人太少,劳动力兵力奇缺,勾践的这种奖励措施有利于越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多力量大”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能否把越王的这
11、一措施推广到今天呢?当然不能。因为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口的过度增长,只会强化人作为消费者的作用,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延缓甚至阻碍作用。所以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材料:人体质量 70%是水,缺少 2%的水就要发烧,缺少 20%的水就要死亡,一个人正常生存每天需 5 千克水,至于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需求量更大。而地球上适合人类需要又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人类生存离不开水,而水资源又是有限的。人口的发展还必须控制在生态和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人类生存和发展还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综上所说:
12、人口数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应该适度,适度的标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但现实如何呢?二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1 请看课本 36 页图 5-2,什么感觉?人口过多。1997 年世界人口达 58 亿,1999 年 60 亿,估计到 2050 年将达到 90 亿。2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五,发展中国家千分之十八,其中非洲达三十,而发达国家为千分之四,有的已出现负增长(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这组数字能说明什么?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不同。3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这十个
13、国家人口均超过一亿,其中亚洲占六个,北美南美欧洲非洲各一。七大洲中人口最多的是亚洲,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大洋州最少,不到总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南极洲至今无常住人口。这组数字又能说明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世界人口众多,增长过快,增长速度不平衡,分布不均匀。这些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后果一、人均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二、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多;三、全球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四、发展中国家失业增多经济受阻五、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老年人赡养问题。由人口带来的种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关注,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采取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虽有成效,但由于人口增长具有惯性,世
14、界人口增长势头还将延续很长时间。为了唤起各国政府人民对人口问题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联合国将每年 7 月 11 日定为世界人口日。课堂小节 本节课我们学了人口问题二目内容,一是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可以概括为“五个双重”双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双重身份: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作用:促进或延缓作用双重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双重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环境保护相协调。二是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课堂练习是非判断题1.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两者都是无条件的。2.在生产资料限定的条件下,人口增长过多,就会强化作为消费者的
15、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3.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为101,1989 年扩大到 501。造成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但与人口增长的地区不平衡也有一定的关系。4.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采取措施降低出生率,就使各国人口增长马上停止。5.人口增长过快,贫困加剧,人们扩大了向大自然的索取;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又反过来使人口更加增多。选择题1.在个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大洋州人口最少,不到世界总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南极洲至今还没有常住人口。可见()A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B 世界人口老龄化
16、问题严重C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D 世界人口急剧增加2.人口发展必须控制在生态和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这说明了()A 人对生态环境是无能为力的B 人口发展越慢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C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D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问答题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人从出生到参加工作前的时间和年迈生病的那段时间,他不是生产者,但仍是消费者,因为他每天都要吃穿住用。这段话的中心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业 布置 见作业 本初中政治教案范文初中政治教案范文 4 4第五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一教时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文
17、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概念,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懂得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觉悟目标:教育学生应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立志为两个文明作贡献。教学重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什么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教学用具:简单电化手段-投影仪。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和实例教学相结合。学法指导1、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求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身边或社会上实际问题。2、要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物质文明与
18、经济建设科教兴国与精神文明等。3、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即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定的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教学过程1、导入 设计指导学生阅读引言部分内容并思考:文登的变化从何而来?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党的正确政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那么,什么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的关系又如何呢?2、讲授新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板书)一、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含义(板书)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改造对象不同表现形成不同2、投影仪出示教学实例:下列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选项有()南水北调工程;兴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政治 教案 范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