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数学教案范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0高中数学教案范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中数学教案范文.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2020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一高中数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
2、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
3、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 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3)教法建议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综合运用.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补充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值、
4、最小值问题.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 V 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 100 支.这个 V 形架上共放着多
5、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问题就是(板书)“”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 100 个数可以分为 50 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 101,50个 101 就等于 5050 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发?二.讲解新课(板书)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1.公式推导(板书)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
6、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 和 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 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思路二: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有:.这就是倒序相加法.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于是.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2.公式记忆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两个公式.3.公式的应用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例 1.求和:(1);(2)(结果用 表示)解题的关键是数清
7、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例 2.等差数列 中前多少项的和是 9900?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 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 必须是正整数.三.小结1.推导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思路;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四.板书设计20202020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二高中数学教案范文二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学情分析】:(1)“常用逻辑用语”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更好地进行交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错误。(2)“常用逻辑用语”应通过实例理解,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不应当从抽象
8、的定义出发,而应该通过数学和生活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意义,体会常用逻辑用语的作用。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只要求通过数学实例加以了解,使学生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3)“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重在使用.对于“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不仅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而且需要把常用逻辑用语用于后继的数学学习中。(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假的判断;(3)情感与能力目标:在知识
9、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教学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教学难点】: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 问题 1: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12 能被 3 整除;(2)12 能被 4 整除;(3)12 能被 3 整除且能被 4 整除;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知识建构 归纳总结: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 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 且 q”.
10、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三、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 1 中每组命题 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 2 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归纳总结:当 p,q 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 p,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 p 和命题 q 以及命题
11、 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四、学生探究 问题 2: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1)27 是 7 的倍数;(2)27 是 9 的倍数;(3)27 是 7 的倍数或 27 是 9 的倍数;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或”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归纳总结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 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 或 q”.2.当 p,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 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 p 和命题 q 以及命题“pq”的
12、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三、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 3 中每组命题 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pq”,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或”联结两个命题,根据“或”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或”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课堂练习 课本 P17 练习 1,2 反馈学生掌握逻辑联结词“或”的用法和含义的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 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 且 q”.2、当 p,q 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 p,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3.一
13、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 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 或 q”.4.当 p,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 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作业 1.思考题:如果 是真命题,那么 pq 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如果 pq 是真命题,那么 一定是真命题吗?2.课本 P18 A 组 1,2.B 组.3.预习新课,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根据学生实情,选择安排)课后练习1.命题“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A.简单命题 B.非 p 形式的命题C.p 或 q 形式的命题 D.p 且
14、q 的命题2.命题“方程 x2=2 的解是 x=是()A.简单命题 B.含“或”的复合命题C.含“且”的复合命题 D.含“非”的复合命题3.若命题,则p()A.B.C.D.4.命题“梯形的两对角线互相不平分”的形式为()A.p 或 q B.p 且 q C.非 p D.简单命题5.x0 是指()A.x0 或 x=0C.x0 且 x=0 D.x0 或 x=06.对命题 p:A=,命题 q:A=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 且 q 为假 B.p 或 q 为假C.非 p 为真 D.非 p 为假参考答案:1.D 2.B 3.D 4.C 5.D 6.D1.3.2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学情分析】:(1)上节
15、课已经学习了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和简单运用,本节课继续学习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和简单运用;(2)一般地,对一个命题 p 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 p”或“p 的否定”;了解和掌握“非”命题最常见的几个正面词语的否定:正面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否定不是 不都是 至少有两个 一个也没有 某个 某些(3)注意“且”、“或”“非”的含义和简单运用的区别和联系。(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非”复合命
16、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能对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作出正确判断;(3)情感与能力目标:能准确区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教学重点】:(1)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2)区别“或”、“且”、“非”的含义和运用的异同;【教学难点】:(1)简洁、准确地表述“非”命题以及对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判断;(2)区别“或”、“且”、“非”的含义和运用的异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 问题 1:如果 是真命题,那么 pq 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如果 pq 是真命题,那么 一定是真命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中数学 教案 范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