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下测量mol氢气体积实验装置设计的研讨.pdf





《常温下测量mol氢气体积实验装置设计的研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温下测量mol氢气体积实验装置设计的研讨.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常温下测量常温下测量 1 mol1 mol 氢气体积实验装置设计的研讨氢气体积实验装置设计的研讨摘摘要要常温下测量 1mol 氢气体积的实验原理为:Mg+H2SO4MgSO4+H2,而常见的实验装置归纳起来有二种:一种为用量气管直接读取反应所产生氢气体积数,另一种是用量筒来读取反应产生的氢气所排出水的体积数,再换算成氢气体积数。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发现,实验误差都比较大,其主要原因是该实验的化学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产生气体又是一种极易逸散的氢气。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常温下测量 1mol/L 氢气体积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设计和探究。关键词关键词精密度、反应热、系统可变因素一、主要问题常
2、温下测量 1mol 氢气体积的实验原理为:Mg+H2SO4MgSO4 +H2,而常见的实验装置归纳起来有二种:一种为用量气管直接读取反应所产生氢气体积数,另一种是用量筒来读取反应产生的氢气所排出水的体积数,再换算成氢气体积数。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实验系统可变因素缺乏控制。2 所做实验的数据呈离散性(精密度较差)。3 实测气体体积与理论氢气体积相比较存在较大误差(准确度差)。二、问题分析1 实验系统可变因素缺乏控制,表现在:(1)实验反应机理上:Mg+H2SO4MgSO4 +H2在实验中可理解为:表 1反应前实验装置内状态:反应后实验装置内状态:Mg、H2SO4溶液及饱和蒸
3、压、V水汽 1、MgSO4与 H2SO4混合溶液及饱和蒸压、P1、T1、V空气 1 V空气 2、P2、T2、H2、V水汽 2反应过程中实验装置内:T2 T1 V空气 2V空气 1 V水汽 2V水汽 1所以说实验所测得的气体体积读数,实际上是混合气体体积的读数(以下同)。(2)反应热的控制上:由于每个实验所用的镁带质量存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反应热,最终由 T2、-V空气 2、V水汽 2、混合溶液体积及混合溶液的饱和蒸压体积,表现出实验结果的差异性。(3)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上:由于氢气是一种极易逸散的气体,对于用橡皮塞、乳胶管连接的实验装置中存放氢气而做到氢气不外溢是很难的,特别是在实验装置内压强大于
4、实验环境大气压的情况下做到氢气不外溢就更难。且实验装置内压强越大氢气外溢速度就越快。2 所做实验的数据呈离散性(精密度较差)产生原因:由二、1.(1)(3)可知实验系统可变因素未能有效控制是实验的数据呈离散性的主要原因。3 实测气体体积与理论氢气体积相比较存在较大误差产生原因:除与上述二、1.2.有关外,还与分析天平称量的准确性、镁带的纯度、实验环境等因素有关。三、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1 控制实验系统可变因素。2 减小实测气体体积与理论氢气体积间误差。3 使用常规仪器、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成本。四、方案落实1 确定基本实验装置。2 确定基本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的取得。4 对实验装置、操作步骤
5、进行可行性分析。5 对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的进一步改进及扩展思考。五、方案实施过程1 基本实验装置(以下称本装置):见下图 1、图 2。温度计玻璃三通U 型气压计-气压平衡开关-冷却水刻度标尺水投料器稀硫酸图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仪器及试剂:30mL 塑料(或50mL 玻璃)针筒一个、500mL 烧杯一个、27120试管一根(附三孔橡皮塞)、1/10000 分析天平一台、U 型气压管一个(可用二根 8500的玻璃管,底下用乳胶管连通来替代)、10mL 量筒一个、温度计一支、小旋塞开关一个、玻璃三通一个、自制投料器一个、乳胶管、铁架台一个(附铁夹三副)、镁带、1mol*L H2SO4-1-溶液、直
6、尺。2 基本操作步骤(1)如图 2 用铁架台和铁夹固定好试管、针筒、U 型气压管,在试管和 250mL 烧杯中分别加入 5mL1mol*L H2SO4溶液和适量冷却水,称取 0.025 克镁带并加入投料器中。(2)打开大气平衡开关,连接实验装置,用针筒抽取1mL 空气,关闭大气平衡开关,将针筒内的少量空气打入实验装置中,U 型气压管右面水柱升高,以此用来检查实验装置气密性。如果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即可进行实验。首先打开大气平衡开关,U 型气压管左右液面平衡,关闭大气平衡开关。(3)将投料器中的镁带投入 1mol/L H2SO4中。反应开始后,U 型气压管右面水柱升高,这时用针筒缓缓抽取试管中产生
7、的气体,使 U型气压管左右液面保持相对平衡直到反应结束后 5 分钟,用针筒调节 U 型气压管左右液面保持平衡,记录装置内温度和针筒中的气体体积,再根据现场的大气压强,计算实测气体体积与理论氢气体积间的误差。3 实验数据取得(1)实验装置加冷却与不加冷却装置内溶液温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操作步骤:在二根 27120 试管各加入 5mL1mol/L H2SO4,在溶液中各插入一根温度计,其中一根试管放入装有与室温相同冷却水的小烧杯中,一根放在空气中,然后分别在二根试管中加入 0.0350 克镁带,记录时间与温度变化情况。数据和变化情况见表2 和图 3。带冷却反应装置与不带冷却反应装置内,溶液的温度与
8、时间的变化关系表 2时间(分)带冷却装置温度()不带冷却装置温度()034510154095-115.525.517.315.715.715.715.715.815.525.824.423.320.919.817.116.3-带冷却反应装置与不带冷却反应装置,溶液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3025温度(度)20151050034510时间(分)154095图 3带冷却反应装置与不带冷却反应装置内,溶液的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表 3时间(分)带冷却装置温度()026.0232.234.2329.533.4527.731.51026.529.01526.428.13026.14526.1不带冷却装置温度(
9、)26.027.02.6.7带冷却反应装置与不带冷却反应装置,溶液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4035302520151050023510时间(分)153045温度(度)图 4(2)反应热对反应装置系统误差的影响操作步骤:在试管中加入5mL1mol/L H2SO4,按图 1 连接反应装置,将温度计插入溶液中,余同五、2.(2),将试管放入装有26.0 水的小烧杯中,并使试管中溶液液面与小烧杯中水的液面平行,待温度计读数达到 25.5时,拿去小烧杯,用针筒调节 U 型气压管左右液面至平衡,读取针筒内气体体积数。-实测 V气在 1.22.0 mL 之间。(仅指实验环境温度 15.5时)据此推测仅反应热的产
10、生将使系统增加4%以上的误差。(以 30mL 针筒计)(3)带冷却反应装置与不带冷却反应装置实测气体体积比较:操作步骤:同五.2.基本操作步骤,仅一组不加冷却水。实验数据如下:不带冷却反应装置实测气体体积与理论氢气体积的比较表 4反应装置内温度()24.023.723.3镁带质量(g)0.02600.02650.0265测量气体体积读数(mL)27.127.627.6理论氢气体积(mL)25.9626.4326.41误差(%)4.414.434.57表 5反应装置内温度()25.625.225.7带冷却反应装置实测气体体积与理论氢气体积的比较表 6反应装置内温度()24.123.723.3镁带
11、质量(g)0.02600.02650.0265测量气体体积读数(mL)27.027.527.5理论氢气体积(mL)25.9626.4326.39误差(%)3.994.054.19表 7反应装置内温度()17.017.317.8(2)反应装置内气体体积和温度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镁带质量(g)0.03680.03680.0368测量气体体积读数(mL)37.237.237.3理论氢气体积(mL)35.8735.9135.9误差(%)3.703.593.69镁带质量(g)0.03450.03450.0345测量气体体积读数(mL)36.136.036.1理论氢气体积(mL)34.5534.5934.6
12、4误差(%)4.524.504.22操作步骤:A 组同五.2.基本操作步骤,镁带质量取 0.0260 克。B 组不加镁带,打开平衡开关,用针筒抽取27.8 mL 空气,关闭平衡开关。实验数据如下:-A 组反应装置内气体体积和温度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附理论氢气体积)表 8时间(分)气体体积读数理论氢气体积0001.524.727.86.524.827.211.524.727.120.524.52731.524.226.760.523.926.19023.825.816523.825装置内温度()23.825.8625.8725.8625.8525.8225.7925.7925.79理论氢气体积和
13、装置内气体体积读数与时间的关系3025气体体积(mL)2015105001.56.511.520.531.560.5时间(分)90165图 5B 组反应装置内气体体积和温度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附理论氢气体积)表 9时间(分)气体体积读数理论氢气体积00.00.001.523.827.86.523.827.811.523.827.820.523.827.831.523.827.860.523.827.89023.827.816523.827.8装置内温度()23.825.8625.8725.8625.8525.8225.7925.7925.79理论氢气体积和装置内气体体积读数与时间的关系30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温 测量 mol 氢气 体积 实验 装置 设计 研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