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物理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一物理教案.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高一物理教案高中高一物理教案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高一物理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高中高一物理教案 1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能量守恒定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基础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机械能守恒是高中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启蒙,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二)教材处理人教版必修教材
2、,仅以自由落体为例很快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学生掌握知识(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实质和机械能变化的原因)和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不利,这里作了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实例探究,再结合一般过程作理论推证,然后总结出定律,阐释机械能守恒的实质,最后是定性应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且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三)重点和难点根据知能、方法、情感三要素确定。1、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和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特例探究+演绎推理法
3、)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分析归纳)、形象思维(过程描述和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2、难点:根据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归纳总结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和发现定律科学方法的领悟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空间对称美的认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热爱物理学的情感。第 1页 共 13页二、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材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3、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
4、构)。(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机械能和机械能总量的概念(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们的总和即为机械能总量);(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由对象、条件、结论组成)和外延(宏观、低速,惯性参考系成立);(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能量只在机械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4)初步会用定律分析实际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_和能量转化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来过程: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领悟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实例探究+演绎推理法,提高探索发现能力;(2)理解构建机械能守恒定律结构的方法及其意图(机械能守恒定律来龙
5、去脉结构化,使学生形成知识组块,提高直觉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初识寻找守恒量的意义;(3)初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空间对称美。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手段的选用投影仪和电脑。其作用有:将物理情境、规律的推理过程、机械能守恒定第 2页 共 13页律的内容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方法结构,利用多个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机械能守恒问题中的研究对象的选取。(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1)有利于学生参与对概念、规律等内容的探究认识过程(主体性、探究性);(2)顺应学生认知、能力
6、、心理和情感发展规律(发展性、和谐性);(3)遵循发现物理规律的一般程序、思维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性和规律性)。2、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发现法。四、学法指导 (一)基础学生通过初中机械能定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绝大部分力学知识和本章功、功率和动能定理的定量学习、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物理知识结构、思维的深度(独立性、独特性、发散性与批判性)和认知方法策略等方面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物理规律由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力、应用力,物理学科学美(简单、对称、和谐和多样统一)的鉴赏力均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二)宗旨针对定律由来的实例探究和实例分析推理过程,创设激活学生
7、“最近发展区”的物理情境,遵循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深度,逐步掌握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究步骤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发现能力。(三)措施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叙述,实现“三个发现”,感悟“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1、三个发现,培养探究发现能力:(1)发现功能关系 W 其它力=E2-E1;(2)发现机械能守恒定律:实质是 W 其它力=E2-E1 的一种特殊情况;第 3页 共 13页 (3)发现快速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_和能转化法)。2、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1)思维模式:从生活情景到物理模型建构的思维过程(重过程):(
8、2)体验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重联系)。高中高一物理教案 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教学方法类比推理法教学用具
9、有关数学知识的投影片课时安排 1 课时第 4页 共 13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老师:那运动物体
10、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 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 t 的比值。用 v=s/t 表示。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 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 m/s 或 ms1,常用单位还有 km/h、cm/s 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板书: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2、平均速度第 5页 共 13页
1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 v=s/t 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例:百米运动员,10s 时间里跑完 100m,那么他 1s 平均跑多少呢?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 10m。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 100m 的平均快慢速度。板书: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 1 秒破了 10 米,有的 1 秒钟跑10 米多,有的 1 秒钟跑不到 10 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 10m/s 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
12、个=10m/s只代表这 100 米内(或 10 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 50 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 50 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 5 秒内的位移为 10 米,第二个 5 秒内的位移为15 米,第三个 5 秒内的位移为 12 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 5 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 15 秒内的平均速度。学生计算得出: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瞬时速度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比
13、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 2s,前一 s 内平均速度为 v1,第二 s 内平第 6页 共 13页均开速度为 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14、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拓展: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四、作业 P26 练习三 3、4、5五、板书设计高中高一物理教案 3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 90 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2.掌握功的计算:(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 W=Fscos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5、;知道功是标量。(2)能够用公式 W=Fscos 进行有关计算。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第 7页 共 13页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三、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
16、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 F 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 mg 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 N 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功的公式就图 1 提出:力 F 使滑块发生位移 s
17、 这个过程中,F 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这种情况下滑块沿 F 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 scos。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scos再根据公式 W=Fs 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 F 与 s 在同一直线第 8页 共 13页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 2 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 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 F 分解到物体位移 s 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 2 中将 F 分解到 s 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 Fcos,再与 s 相乘,结果仍然
18、是 W=Fscos。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 F 的大小、物体位移 s 的大小及 F 和 s 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W=Fscos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接下来给出 F=100N、s=5m、=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 W,得出 W=400Nm。就此说明 1Nm 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 J,即 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 W=Fsc
19、os 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 cos 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 W 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 F 与 s 间夹角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当 090 时,cos 为正值,W 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当=90 时,cos=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当 90180 时,cos 为负值,W 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高中高一物理教案 4教学准备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第 9页 共 13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
20、作用.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
21、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第 10页 共 13页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
22、物体用一个点表示).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 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二、重力 问题设计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
23、“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3.大小:G=mg,g 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 g 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5.作用点:在重心上.(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第 11页 共 13页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高中高一物理教案 5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 2、力的
24、分类 重点难点 1、力的分类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 (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
25、,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后面的力,告诉同学们名称,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分析是性质力还是效果力。以增强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这比直接把几个力都写出来效果好多了。)(这里还有两个没有学过的知识,老师可以提前简单地做一下介绍。第一个是“弹力”,我告诉同学们说,“弹力”这一概念是中学物理中同学们遇到的第 12页 共 13页第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层含义,先是“变形”二是“恢复原状”,三是“产生弹力”,然后叙述: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第二个是“电场力”,让同学们想象小学学到的“摩擦起电”中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初中学到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际上物理学上把这种力叫做电场力;同理,磁体间的作用力就叫磁场力。)(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性质力一般不超过这六种)巩固练习(练习时间:三分钟)把下列的力按“性质力”和“效果力”进行分类弹力、重力、动力、摩擦力、磁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斥力、引力。第 13页 共 13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