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共3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共3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共3篇).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共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共 3 3 篇)篇)篇:定滑轮和动滑轮篇: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 定滑轮和动滑轮。我这节课的说课流程是: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过程 四说教学预测一、说教材一、说教材1.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五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五课内容。课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中学生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
2、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这节课也是本单元重要内容之一。2.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对于农村六年级学生来说,定滑轮的位置较高,比较对于农村六年级学生来说,定滑轮的位置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使用,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因此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缺乏的。所以我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滑轮图片,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升国旗实例出发引出定滑轮,最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
3、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科学概念:1.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4、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4.4.【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5.【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6.6.【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滑轮:滑轮 2 2 个,铁支架个,铁支架 1 1 个,测力计个,测力计 1 1 支,钩码支,钩码 1 1盒,细绳子盒,细绳子 2 2 根根二、说教法和学法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知识特点,以及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
5、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2.2.说学法说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渗透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课制定的三维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1.1
6、.画面中的升旗手轻轻拉动绳子,画面中的升旗手轻轻拉动绳子,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高空?(学生回答:有滑轮)升上高空?(学生回答:有滑轮)2.2.(出示课件)细心观察的学生发现,原来在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出示课件)细心观察的学生发现,原来在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你知道这个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吗?你知道这个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吗?(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固定在一个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置上转动)3.3.(出示课件)定滑轮的定义:像这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的滑轮(出示课件)定滑轮的定义:像这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叫做定滑轮。(板书:定
7、滑轮)(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展示升旗资料,启发学生对猜想在旗杆的顶上有什么样的装置吗?从而引出了滑轮的问题,出示滑轮。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结构。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二、科学探究二、科学探究这一环节分三个部分,(一)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一)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1.你愿意当升旗手吗?(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借助定滑轮把这面小国旗升起来。)其他同学观察我们的升旗手手向哪个方向拉动绳子?小国旗向哪个方向运动?2.2.你看清楚了吗?发现了什么?你看清
8、楚了吗?发现了什么?(手往下拉绳子,(手往下拉绳子,国旗往上升。国旗往上升。)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板书: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升旗时使用定滑轮有什么好处呢?(使工作方便)(二)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二)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1.1.教师提问: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教师提问: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2.实验操作方法(1)组装定滑轮。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线套在定滑轮的槽内。(2)在线的一端挂上钩码当作重物。(3)试一试,在线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拉起左边的重物。3.3.教师提醒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填好实验记录表。教师提醒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填好实验记录表。教师巡
9、视指导。4.4.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通过实验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5.现在请大家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结论: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教师板书:但不省力)(三)会移动的滑轮(动滑轮)(三)会移动的滑轮(动滑轮)1.1.(出示课件)提问:(出示课件)提问:“图片中的这些滑轮是定滑轮吗?图片中的这些滑轮是定滑轮吗?”(不是)为(不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2.2.动滑轮的定义:动滑轮的定义:那他们是怎样转动的?那他们是怎样转动的?(课件出示:(课件出示:随重物一起移动)人们在搬运货物时,常常
10、使用这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你能给取个名字吗?(板书:动滑轮)3.3.教师演示操作方法教师演示操作方法(1)组装动滑轮。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2)用测力计测量将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3)再用测力计测量将同样多的钩码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大小。4.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个数(2-5 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和用动滑轮提升的重力大小,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得出结论。)5.5.交流发现:交流发现:通过
11、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用数据说明用数据说明)你们小组的结论和他们小组一样吗?6.6.教师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教师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板书: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三、学以致用,寻找生活中的科学三、学以致用,寻找生活中的科学1.1.谈话:同学们你能举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例子吗?谈话:同学们你能举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例子吗?2.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使用滑轮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使用滑轮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图片)教师予以补充,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
12、结教师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机械?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请各小组组长把各组实验记录表收上来,其他小组迅速把器材分类整理好归还老师。(教师清点器材,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板书设计】: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设计两种滑轮对比式板书,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既简洁明了,又起到了提纲的作用。【教学预测】: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好!有以下二个亮点:1.1.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推测判断、设计研究计划、自主实验探究,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推测判断、设计研究计划、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科学结论,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科学结论,老师没有做过多的限制。
13、老师没有做过多的限制。完全由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2.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猜想推测猜想推测实验验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应用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3.3.这节课我最担心的是:这节课我最担心的是: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动手操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定滑轮 动滑轮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