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pdf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7 7、诗三首诗三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对诗歌语言及情感的把握。课时安排课时安排:3 课时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教学设想1 了解五言诗的特点。2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3 体悟汉、魏、晋诗歌的情志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
2、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19 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1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
3、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 12 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诗歌鉴赏品味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 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
4、,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 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
5、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2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
6、才有“终老”之“忧伤”。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四、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回答往往能启发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思路。但在对提问的处理上,我有失妥当。特别是在首联和颔联的分析时,问、读、议进程极为紧张,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多元有界的思考空间。而且问题类型和方式不够多样,多直接型;问题平面化,不注意层层递进;忽视提问
7、诱导和评价环节。对诗歌的解读缺乏新意,除了诗歌画面想象和最后的问题探讨部分能一定程度调动学生的的创造性的个性思维外,其他地方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解读法。短歌行短歌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3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8、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二、检查自主阅读:1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9、,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 53 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2你认
10、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人生短暂、人才难求。4三、合作学习、赏析诗歌:(微观入诗)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2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
11、。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请其他组学生回答。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第一层: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第二层:渴望贤才 礼遇嘉宾第三层: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确: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
12、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5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诗三首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