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文献综述(发网上稿)(共5页).docx
《乐记文献综述(发网上稿)(共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记文献综述(发网上稿)(共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乐记文献综述摘要: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在世界美学史和文艺理论史上也有着历史首创性的重要价值。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奠基石。20世纪以来对乐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乐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内容;2、乐记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3、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4、乐记的不足之处。关键词:乐记 儒家 作者与成书年代 哲学基础 音乐美学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原理和文艺理论的基石, 它对两千多年来古代
2、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现存乐记的11篇内容中,前8篇论述乐的本源、社会功能和美学标准等;后3篇分别记述子夏和魏文侯、孔子和宾牟贾、师乙和子贡论乐问题。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详细论述了乐记中一系列的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并通过对乐记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乐记是如何阐释艺术的本源本质、社会功能、审美、创造等一系列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20世纪以来对乐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乐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内容;2、乐记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3、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4、乐记的不足之处。一、乐记的作者, 成书年代及内容。关于该书的
3、作者和成书年代, 主要存有两种分歧。一说为战国初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乐书取公孙尼子” “ 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另一说此书为汉儒所作。但对出自哪一汉儒之手, 学者们也存有分歧。有的认为是出自汉武帝的河间献王刘德之手(“ 河间献王好儒, 与毛生等共采周宫及诸子言乐事者, 以作乐记” )郭沫若根据隋书·音乐志、史记正义,认为“今存乐记取自公孙尼子”。此后,杨公骥、杨荫浏、廖辅叔、董健、周柱铨、周来祥、金钟、吕骥等相继赞同公孙尼子为乐记作者这一说。蔡仲德在乐记作者问题辨证一文中却提出“乐记取公孙尼子”、“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之类的说法都不足为据,公孙尼子作乐记之说是
4、不能成立的。他认为:首先,和张守节史记正义之说一样,奏答此说也没有提出任何依据,也只是一种揣测;其次, 奏答既说“乐记取公孙尼子”,又采用汉书·艺文志刘德作乐记一段文字,而未加以否定,岂非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从而得出四点结论:1 、乐记的成书年代不是在先秦、战国初,而是在西汉五帝时代;2 、乐记的著者不是战国初儒家公孙尼子,也不是西汉杂家公孙尼,而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以毛生为代表的一批儒生;3 、刘德作乐记时,曾广泛采用周官及诸子论乐文字,其中有些文字采自公孙尼子,但更多采自荀子乐论等;4 、乐记成书后,其中11篇由戴圣于汉宣帝时编入礼记,流传至今,即今存乐记,此后又有人将该
5、11篇收进史记·乐书,也流传至今。尽管对该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历代学者各持一词, 不一而终, 但其内容是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阐述和总结, 其思想资料是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 这是毫无异议的。所以我认为,乐记的初稿应形成于荀子乐论和吕氏春秋·大乐之前,绝对不可能是汉代的刘德;而“乐记取公孙尼子”之说,则似乎更合乎乐记的发展逻辑。因此,乐记的作者肇始于战国时期的公孙尼子,中经诸子的润色,最后定型于刘德、毛生等人。而且我认为要确认乐记的作者,还必须弄清“作者”的概念。按照通常意义来理解,“作者”是指著书立说的人,或者说是指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由此观之,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说公孙尼子是
6、乐记的作者,也不能简单地说刘德、毛生等人是乐记的作者。余嘉锡先生古书通例“案著录第一”指出,“周秦人之书,若其中无书疏问答,自称某某,则几全书不见其名,或并姓氏亦不著。门弟子相与编录之,以授之后学,若今之用为讲章;又各以所见,有所增益,而学案、笔记、传状、注释,以渐附入。”这段话最准确地概括了周秦典籍形成与流传的基本过程。在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一文中提出,“乐记的成书,也符合这个,即肇始于公孙尼子,后经先秦历代诸子的阐释流变,包括荀子的乐论和吕不韦及其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也就是说,刘德、毛生等人“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编撰或编著了乐记文本,即刘德、毛生等人有编有撰,而
7、决非今天意义上的作者。”我对此观点表示认同。乐记原有23篇, 24篇两种传本。现存前11篇,同时保存在礼记和史记中, 其内容是乐论篇论乐的本源;乐象篇论乐的特征;乐言篇论作乐之事;乐化篇论乐对人的感化作用;乐施篇论乐对人民的教化作用;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论礼乐的异同及其与鬼神的关系, 亦即论乐的社会功用。宾年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以时间先后为序, 分别为孔子论乐;师乙论乐;子夏论乐。后12篇是关于音乐的创科、演奏、乐律、乐器等有关技术方面的研究, 可惜都已失传。现存11篇论及音乐的本源、特征;音乐的美感作用, 音乐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用音乐与政治, 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礼与乐的关系, 音乐的形式
8、与内容的关系, 古代与新声的关系等内容, 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生动的描述。二、乐记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有关乐记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乐记是建立在自然哲学思想体系上的闪耀着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辨证思想光辉的艺术理论著作。作为这一观点的提倡者,吕骥认为乐记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在春秋之际所出现的各种进步思想影响下形成的。除开以孔子为主的儒家思想,还包含了殷周以来的非神的天道思想,以及建立在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初期无神论思想。王静、刘健婷等人认为,乐记发挥孔子以来儒家学派哲学内涵,从礼与乐的矛盾系统出发,论述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礼”与“乐”作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献 综述 发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