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ocx
《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ocx(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中文摘要奉献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国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是社会的发展仅有奉献这一单纯的理论支撑是不行的,空喊空号、空做样子只会阻碍社会文明进步,这就需要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将自身的奉献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奉献理论与要求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才能使奉献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发挥。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更应当重视奉献意识的养成,通过明确奉献意识的内容和意义,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奠定基础。但是当前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同时,由
2、于受一些思潮的误导,大学生价值观念逐渐扭曲,奉献意识逐渐弱化甚至被吞噬的毫无踪影,若放之任之,新时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可想而知,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中国梦”的实现都会造成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所以,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容,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等一系列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及意义。首先在“奉献”内涵、“奉献意识”内涵和养成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其次确定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内容的明确提出可
3、以避免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在内容方面出现偏离等问题,也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明确了教育内容和方向。最后,从大学生个人修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三个方面阐释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意义,体现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现状与产生影响问题的原因分析展开研究。首先,阐释了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现状,总体来说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总趋势是积极的,但不乏社会中的负面因素影响,即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次,根据当前现状及相关调查数据阐释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教育理念重视不够、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轨、教
4、育方式形式化以及学生排斥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家庭、学校的不良风气,这四个方面分析了致使当前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探讨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精神需求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有助于从学生自身心理层面出发为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
5、育内容含括了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通过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奉献意识的认识与认同;三是开展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通过校内身边榜样的感染,潜移默化学生自身的认知与行为,加之校外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有助于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实现真正外化;四是完善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激励机制建构,及时的反馈与激励有助于使学生体验到奉献意识养成上的满足感,进而吸引学生接受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五是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作用,通过优化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总体环境,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道德高尚的时代新人。关键词:大学生;奉献意识;奉献
6、意识养成教育绪论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一)选题目的奉献作为一种精神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自古以来就有称颂奉献的诗词名句: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一种赞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奉献一切的情怀;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陶行知先生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相守的机会,化身为白衣天使义无反顾的请战到湖北抗疫,他们的牺牲与
7、奉献精神让我们感动、为我们敬仰。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将奉献意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发展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公民应具备奉献意识的本质要求任何时期都不会变。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大学生生活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各种思潮相互交杂的时代,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受某些思潮的误导,致使大学生价值观逐渐扭曲,奉献意识逐渐弱化。生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比较个性鲜明、自我意
8、识比较强,同时他们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相比较而言较为薄弱。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奉献意识的培养是紧迫且有必要的。(二)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分析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而分析现状并揭示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为探寻问题的解决措施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对奉献意识的研究较少,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研究相比较更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厘清了有关奉献
9、意识研究的相关材料,为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完善了奉献意识的理论体系。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奉献意识养成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论文通过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除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外,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2、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整体而言是较高的,但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相比,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校园中仍然存在一些与文明进步相冲击的丑陋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
10、一部分原因出自大学生自身上,大学生本身就对奉献意识没有很深的认同感并且缺乏奉献意识。要真正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进行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通过阐明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认知,厘清奉献与利益的关系,才能引发大学生对奉献意识的认同,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其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规定,奉献虽然没有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无论是哪个层面都离不开奉献,倘若没有公民的奉献
11、意识,没有每个公民自身对国家、社会的奉献,又何来文明、和谐一说。对大学生进行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奉献在人生价值实现中所发挥的作用。再者,有利于促进奉献社会的建设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奉献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马克思曾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只有在社会中奉献自己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无私的把自己奉献给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后,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奉献意识,才能够不忘初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2、为人民也是为自己谋幸福,使中国梦的实现得以可能。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奉献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从远古神话传说起,奉献就体现在人们的故事中,盘古开天辟地最后化身为世界万物,大禹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奉献给治水事业。在其后的几千年里,奉献更多的表现为两种精神:一种是内省、忘我的精神。有孔子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冯国超译注:论语,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196页。,也有孟子也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赵清文译注:孟子,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256页。,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豪迈。另一种是对索取、利益的轻视。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冯国超译注:论语,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孟子也曾表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赵清文译注:孟子,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董仲舒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东汉)班固:汉书,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页。等等。由此看来,奉献精神在古代就是古人所推崇的人生准则,并传承至今为人们称颂的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奉献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当前国内关于奉献的著作大多只是专注于对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事迹的
14、描述,真正从哲学、道德层面论述奉献的著作还比较少,对奉献意识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对奉献意识的系统研究还没有形成,但这也为我们今后研究奉献意识提供了探索的空间。由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我们倡导的是社会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存在方式,个人利益是社会集体利益的合理内容,所以,我们奉行的奉献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奉献观。由此我们国家当前对奉献的研究也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当前对奉献意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奉献内涵的研究在古代,奉献一词有多重含义:史记刺客列传中“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15、,臣乃得有以报”所提到的奉献就是进献的意思;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中“夫馀王遣使奉献”所提到的奉献是进贡的意思。同样在现代,奉献也有多重含义,辞海中奉献的第一层含义是恭敬地交付,呈献;第二层含义是奉献出的东西,贡献。现代汉语词典给奉献下的定义是“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的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可理解为尊敬的交付、呈献,突出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崇敬。有的学者指出:“奉献就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服务以及做出贡献的行为表现。简单地说,奉献就是不计回报的给予,是一种牺牲精神” 朱芳红: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现状与教育探析,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30期,第43页。有的学者谈到:“通俗意义上将,奉献是一种爱
16、和责任,是自愿地为社会、集体、他人服务以及做出贡献的行为表现”。 赵红:韩立君:浅析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学理论2014年第19期,第174页。付有的学者指出:“奉献精神是一种主动的、不求回报的付出视为幸福和快乐的精神,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当代体现,也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 付洪,崔欣玉: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5期,第101页。还有学者指出:“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爱,是对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爱” 邹霞,何嘉:略论红色旅游的四种精神育人功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9期,第94页。有的学者谈到:“所谓奉献精神,就是指为了国家、集体和他人
17、的利益,个人能自觉地让渡、舍弃自身利益的一种高尚品格” 唐志龙:论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的关系,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第75页。由以上观点可知,奉献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和选择,具有动态性;奉献精神是一种中精神形态,是奉献的提炼和升华,具有理论性。无论是奉献还是奉献精神,他们的实质都是自愿付出、不求回报,是国家、社会、人民所倡导向往的一种正能量。2、关于奉献的特殊主体研究关于共产党员奉献意识的研究共产党员自身的性质要求他们要讲奉献意识,所以学术界对共产党员的奉献意识研究相比较多。孙志芳立足于党员自身性质要求,从党员自身出发分析了部分党员不讲奉献的要素,提到“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最本质的特征,是党
18、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 孙志芳:党员讲奉献的要素分析及提升途径,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年第4期,第1页。徐霞在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观研究中通过共产党员的忠诚于党、人民、国家的精神暗含了共产党员为党、人民、国家服务的奉献精神。宋镠洋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善党内风气以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环境出发,阐明了党员群体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诚心诚意地为党和人民事业去奋斗,必须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用奉献精神引导社会风气,净化政治生态 宋镠洋: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研究,2018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就讲到:“在实行改革开放和
19、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仍然要讲奉献,讲个人利益与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盛若蔚,李章军: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召开,人民日报2012年6月30日第1版。由上述材料可见,专家学者们从共产党员自身的性质、思想道德意识、党内环境建设、马克思主义等不同角度出发论证了共产党员的奉献意识。共产党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具备的奉献意识属于最高层次的奉献意识,即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只有共产党员具有奉献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党员发挥其榜样带动作用,为人民做示范并带动广大人民具备奉献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可能。关于军人奉
20、献意识的研究段文灵从合理功利意识的角度揭示了功利主义的弊端,论述了军人的奉献观指出,军人应有的品质是把祖国、人民的利益视作高于一切,为此不惜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但是,作者并没有在文中阐明合理功利与不合理功利之间的界线,而人与人之间又是有差别的,这对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把握合理功利意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陈恢军在其博士论文中谈到“军人的核心理念主要是忠诚、勇敢、纪律、荣誉、和谐、奉献,正是靠着核心理念的支撑,军人们克服了重重难关,最终走向胜利,其中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就是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陈恢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015年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军人的行动更直
21、接鲜明的表达了军人所具备的奉献意识,在抗震抗洪中军人的奉献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王勇、付盼奎在把握特点规律培养军事职业精神一文中论述了军事职业的艰险性中谈到军事职业就是牺牲和奉献的职业,作者将军事职业等同于牺牲和奉献未免有些片面化,但是突出了军人奉献的奉献精神。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军人的奉献精神进行论述,有精华之处也有片面之处,但是文章所体现、暗含的共同之处就是军人们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当下和平年代,他们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奉献自己的一切,战争中的他们抵抗外侵、冲锋陷阵,为国家和人民不惜奉献自己鲜活的生命,和平中的他们坚守一线,时时刻刻做好为国家、人民奉献一切的准备。同共产党员一样他们具备的奉献意识
22、属于最高层次的奉献意识。关于大学生奉献意识的研究朱芳红指出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现状是有三点:“一是条件的奉献与有限度的索取并存,更倾向于有效益的奉献;二是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漠,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实现;三是将奉献打上了功利化的烙印” 朱芳红: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现状与教育探析,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30期,第43页。以朱芳红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奉献意识的现状是:大学生们都能准确认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重视集体在人生价值实现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奉献。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奉献意识淡薄,集体观念缺失,认同消极观点、表露消极情绪。由此学者们进行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例如虞
23、亚君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奉献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中指出影响大学生奉献感的重要因素有学校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赵红、韩立君在浅析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中指出导致大学生奉献精神偏离的原因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理念的偏离、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除了大部分学者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外,也有学者从学生成长阶段进行分析,如贺萌在其硕士论文新疆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研究中认为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幼儿、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对大学生奉献精神路径分析,学者们都是从影响因素着手,有的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角度提出解决路径
24、,有的从网络层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奉献意识,有的从集体奉献精神的角度,通过拓宽大学生集体奉献主义精神构建道路,渗透集体奉献主义思想。关于榜样人物奉献意识的研究榜样之所以能成为榜样有其特有的要素或结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突出的特色和优势,而成为人们竞相效仿的范例。在新中国影响最大的榜样就是雷锋。肖云忠指出:“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弘扬其蕴含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肖云忠: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蕴及其实践意义,理论月刊2017年第12期,第103页。,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责任意识的外延上升到公益服务和奉献的高度,这也是雷锋精神的升华。高原在精神家园的“常青树”:对雷锋精神体系的建构研究中多次引用雷锋日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代 大学生 奉献 意识 养成 教育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