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pdf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辨析题第一章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P22答:此观点错误(2 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3 分)。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P2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答:此观点错误(2 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 分)。3、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 P22错误(2 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对世界本
2、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只有在这一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才是绝对的;与之相应,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反映论,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先验论(3 分)3 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P29-30正确(2 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来实现的(3 分)。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正确(2 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3 分)。5、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P25答:(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2 分).(2)物质是表明客观
3、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3 分)。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P28答:观点错误(2 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只有反映者而没有被反映的对象是不能自行产生意识的(3 分).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P45答:此观点错误(2 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1 分),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 分)。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
4、盾的存在和作用。(5 分)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答:该命题错误(2 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 分)。10、矛盾就是斗争。P40答:(1)该命题错误(2 分)。(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矛盾(3 分第二章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P68答:该命题错误(2 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
5、阶段(3 分)。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P71答:此观点正确(2 分).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3 分)。3、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答:错误(2 分).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1 分).但由此认为世界不可知,则是错误的(1 分).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武器(1 分)5、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P75答:(1)观点错误(2 分)。(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
6、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3 分)。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P74答:此观点错误(2 分)。此观点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1 分)。任何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分),而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1 分)。7、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答:(1)该命题错误(2 分).(2)虽然实践总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品格”,它能把主观变成客观,把目的变成现实,这是理论所不能的。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实践起着第一位的、决定的作用(3 分)。8、有用就是真理.P74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 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
7、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1 分).真理具有客观性,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2 分)。第三章1、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P104105答:此观点错误(2 分)。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1 分)。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1分),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1 分)。2、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P136答:正确(2 分)。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
8、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警钟(1 分)。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1 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1 分).第四章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P153答:观点错误(2 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3 分)。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
9、劳动时间决定的。P155答:(1)观点错误(2 分)。(2)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可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 分)。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58错误(2 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 分)。或: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 分)。4、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154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 分).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1
10、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 分)。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1 分5、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P169171答:错误(2 分).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综合。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1 分).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它的存在必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因此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1 分)。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1 分).6、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P156答:该命题错误(
11、2 分)。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另外,从商品价格变动的平均数上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3 分).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P175正确(2 分).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3 分)。第五章1、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P202-204答:观点错误(2 分)。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商品经济.非但如此,垄断产生以后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垄断不可能消除竞争(3 分)。2、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期末考试 辨析 论述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