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复习(三)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专项复习(三)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周亚夫军细柳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先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1) 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上自劳军 劳:慰问,犒劳B .改容式车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C
3、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必,一定D .天子且至 且:将要(2) 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天子为动 不足为外人道也B .已而之细柳军
4、 辍耕之垄上C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去后乃至D .请以军礼见 去以六月息者也(3)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这样就将守边将领周亚夫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B .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
5、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C .汉文帝是一位开明、识大体的国君。虽然在细柳营处处受到约束,不得不听命于手下将军,内心颇为不满,但他仍然对周亚夫大加称赞。D .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多次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6、,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乙】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 。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李伯时:宋代名画家。小史:书童。建炎:南宋高宗的年号。贼:这里指金兵。.(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往之女家
7、60; 女: 以顺为正者 正: 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辞: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得志,与民由之。(3) 【甲】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 ”与大丈夫之道进行对比;【乙】文中最能体现赵广绘画水平高超的句子是“ ”。(4) 【甲】文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标准什么
8、?【乙】文赵广身上印证的是哪一条?请用原文回答。【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
9、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 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方七百里 方:方圆B .达于汉阴 阴:(水的)南
10、面C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使箕畚D .一厝朔东 厝:安放(2) 下列语句中画线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B .其如土石何
11、惧其不已也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D .渤海之尾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 下列对语句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A .寒冬酷暑季节更替,才往返一次。B .寒冬酷暑季节更替,开始回来一人。C .寒冬酷暑季节更替,才回来一人。D .寒冬酷暑季节更替,开始返回一次。(4)
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愚公提出移山的想法时,其妻与大部分家人意见不同,是因为她了解愚公实力,也对工作细节存有疑虑。B .故事中有两个人物对比鲜明:一个是安于现状的智叟,一个是执意改造现状的愚公。二人的交锋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C .故事塑造了一个刚刚换牙也去移山的遗男形象,目的是为了表现家族为克服工作艰巨和人手不足等问题所做的努力。D .故事以神话结尾,以浪漫主义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
13、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B .丈夫之冠 冠:帽子C .父命之 命:教导、训诚D .威武不能屈 &
14、#160;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2)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怒而诸侯惧/夺而杀尉B .与民由之/公将鼓之C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必有我师焉D .以顺为正者/称善者久之(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B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他运用反问句,还运用“诚”加重语气,说明他对这个观点是有疑问的。C .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来说明他们顺从主上,追求名利,不是真正
15、的君子。D .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6、#160; 困于心,衡于虑 必先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所以动心忍性。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B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使命)C .行拂乱其所
17、为(违背)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告诉)(4) 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百里奚举于市 B .必先苦其心志C .空乏其身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B .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C .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D .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8、(被举用,被选拔)B .饿其体肤(饥饿)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D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7)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拂乱其所为 每韵为一帖B .管夷吾举于士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做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D .入则无法家拂士 则久已病矣(8) 下列对文本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由卑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B .第段“故”字领起,表明由前面六个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C .第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
19、。D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9)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B .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 .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受苦)D .孙叔敖举于海(由于)(10)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0、0; 。【六】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 , 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
21、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自赞:自我总结。庶几:差不多。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1)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独行其道B .其真无马邪?C .河伯始旋其面目D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2) 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A .贫贱不能移(移动)B .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 .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 .俄有使使止之(不久)(3)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B .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C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4) 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