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劝学》.pdf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劝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劝学》.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教案学习目标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 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学习重点一 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二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设喻的特点。课时安排 2 课时自主预习一资料助读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
2、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二疏通字词 1.
3、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木直中(zhng)绳 輮(ru)槁(go)暴(p)就砺(l)参(cn)省(xng)须臾(y)跂(q)生(xng)非异 跬(ku)步 骐骥(j)驽(n)马十驾 锲(qi)而舍之 金石可镂(lu)鳌(a)2.通假字()有yu 通又知 zh是“智”的古字暴 p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乎 h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生 xng 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 zhng 砺 l参 cn 省 xng 跂 q臾 y螯o4.古今异义词:学不可以已 可以:古义 _今义_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古义 _今义_金就砺则利 金:古义 _今义 _輮以为
4、轮 以为:古义_ 今义_故木受绳则直 绳:古义_ 今义_5.活用情况:1輮以为轮 _用法,意为 _2非利足也 _作_,意为_ 3非能水也 _作 _,意为 _4上食埃土 _作_,意为_ 5下饮黄泉_ 作 _,意为_6.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之+定语模式三.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
5、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而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四、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五、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本
6、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
7、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
8、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人教版 高中语文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