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oc
《开题报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 专 业 领 域 入学年月 填表日期 课题名称:任务来源: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迄今为止已进行30多年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制度建设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的农村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农民的收入普遍增加,农民的普遍利益问题也得到了国家的关注,但是由于中国农村问题特别复杂,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基本按照两个不同的规律在运转,中国的东中西部分也是处在不同的发展状态,所以农村问题至今仍然是中国的首要问题,如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
2、约中国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今天中国必须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北的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具有大城市、大库区、大山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等一些具体的情况,城市和农村发展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比较适合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重庆市32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300万人,故而面临沉重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仍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把重庆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到重庆市主城区和区县卫星城市,是未来重庆市发展的应该继续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制约重庆市发展的重
3、要因素,事关重庆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以及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近年来重庆市加大了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但是总体上转移并不十分顺利,渝东北和渝东南仍然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重庆市2010年升格为国家中心城市,在此背景下,研究重庆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将提升重庆市产业发展水平,提升重庆市整体的劳动生产力,统筹重庆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在整体上使重庆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相契合。随着重庆市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重庆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需要转移的人员数量逐年增加,这不仅关系到重庆市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发
4、展定位,也关系到重庆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给重庆市地方政府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压力,我们需要根据产资源优化配置等区域经济学原理,同时对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的劳动力状况进行调研,急需加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既是重庆市实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重庆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高投入、低效率的状态,这从重庆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等因素就可以观察出来。首先,重庆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还存在被转移的劳动力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呈现西部转移积极、东部转移消极的格局,重庆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完成的效果较好,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农业剩余劳动力
5、转移积极性较差。其次,重庆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非农产业的转移居多,这些产业的转移具有不稳定性,很多农民不能完全转化为市民,有些已经转移过的劳动力还存在回流的倾向,重庆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如人口密集型产业,转移也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重庆市目前不仅面临对现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而且面临对于已经转移的劳动力在城市长久安家的问题;最后,重庆市市被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结构不稳定,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水平偏低,亲朋好友带动和自发专业带来的问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不稳定,组织化程度偏低,进而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各种违法情形的发生,被转移的劳
6、动力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保障和其它相应的配套设施无法及时跟进。重庆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市场需求和转移成本的影响巨大,具体而言受到非农转移成本、城市就业率、非农转移工资水平等影响巨大,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重庆市农业劳动力出外就业的也很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但是,这是一种靠亲友介绍的居多,靠自己寻找工作的比例较低的情形,重庆市政府部门提供的就业和培训信息还很少,只能满足少部分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在当前的重庆市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把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专业出去,以促进重庆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综合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提升农业的生
7、产效率。不仅重庆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很大压力,整个西部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出现很多制约性因素,在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下,农村的经济结构将可能得到彻底改变,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模式将得以消除。(二)研究意义在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如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的中国发展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正式基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浓厚兴趣,也是基于这种需求的紧迫性,本文以重庆市为例,论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是通过对重庆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出重庆市劳动力转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8、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庆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进而补充国内关于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空白。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是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心就是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以便在农村实现规模化经营,改善农村的经营基础,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从而彻底的解决困扰中国几代人的农村问题,同时,也使中国的城市化问进程加速,促进中国的崛起,本文对重庆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做直接研究,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这对于重庆市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今后剩余劳动力转移都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国内研究比较深入,很多学者在此方面投入
9、了大量精力,也提出很多对策建议。但是这些研究也有一些缺陷,那就是区域差异明显,这些区域差异往往不是研究的结果,而是区域的经济、科技、自然等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因此不能有效解决重庆市当前劳动力转移的一些问题,而某一地区劳动力转移职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重庆市的劳动力转移状况也是如此,重庆市选择符合区域发展客观实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才能有效解决自身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美国学者刘易斯(W.A.Lewis)于1954年和1985年分别发表文章论述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创建了著名的“二元结构模型”理论,将传统的城市工业体系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论述为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认为经济的发展必
10、然导致工业经济劳动力需求量的增长,进而不断吸收农业劳动力到工业经济中来,在此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基本完成。耶鲁大学教授拉尼斯(G.Ranis)在认为刘易斯模型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应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二是对农业生产在推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因此其提出对这一模型进行改进,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当农业剩余劳动力想工业部门转移时,农业产出仍保持在原来的水平,而且正是由于这种转移导致农产品产生剩余;第二阶段,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依然存在,并继续被工业部门所接纳,但是导致工业产品比较价格降低,工人实际工资
11、在上升,不利于工业的进一部优化升级;第三阶段,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完成,农业和工业劳动的工资均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决定,农业生产趋于商业化。乔根森(D.Jogenson)认为二元结构模型存在很多不足,故主张对其进行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定量分析了劳动力在农业生产情况下人口增长和人均粮食增长的关系,他认为几乎前部的劳动力比例受制于人均粮食产出,进而出现农业产于增长长期被人口增长所抵消,进而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即如果农业生产率即农民人均产出超出一定水平,工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就会增加,反之,工业不能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理解方式对西方国家的区
12、域、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西方国家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性理论,促进了西方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践,首先,该理论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一次完整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是具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特别是在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十分明显,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考虑很多因素和自身的阶段性,故而要注重农业和传统部门的协调发展,注重农业和其它相关部门的综合发展,要尊重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转移,而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阶段而依靠行政命令强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在转移之后大规模的人口返乡,造成经济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其次,探讨了什么条件下农业
13、剩余劳动力会向工业转移,该理论的支撑点是强调技术进步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性推动作用,承认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因,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同时由于农业和工业的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技术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才有了动因基础;最后,针对前述理论中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因素分析,西方理论认为后工业化国家要实现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必须加快自身的工业发展速度,依靠工业的扩张提升整个社会对于产业工业的需求,进而吸纳经济效率提高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拉动力的专业和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工业增长需要自然推动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促进了农
14、业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从而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备了持续的动力基础。二战以后国外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逐渐深入,面对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发展落后,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各国经济学家都提出不同角度的理论,以探讨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地理、民族心理的不同,使这种转移呈现千变万化的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重庆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不能照搬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必须考虑重庆市当地的情况。我国的理论界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研究历史还不长,国内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研究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西方研究理
15、论和方法的归纳和介绍,并在国内进行传播和交流,因为西方工业化时间比较早,对于相关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故而这些学者可以对西方的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中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熟理论直接翻译过来,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相应的加工,能够缩小中国在此研究领域的差距;二是国内的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各种期刊、杂志上,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和农业的发展,这一研究显得非常迫切,很多学者先后进入这一研究领域,故而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三是专题研究,主要探讨中国某一省或者市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的发展,以及统筹城乡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从相关的文献内容看,国内学
16、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论述较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提出可行性对策,比较知名的论著主要有卢现祥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孔样智的中国三农前景报告、边供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成因及其对策探讨,其它学者对此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金兆怀(2004)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企业吸引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第一次实现了跨区间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而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隐性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同时,中国各个地区的农业转移模式各具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他在总结中国二十多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上,提出目前促进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思
17、路,即既要认识到城市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广泛能力,也要注意城市吸纳的局限性,农业内部的消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选项。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劳动力用工方面受到平等的待遇,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户籍制度这一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和升级农业基础教育水平,这些都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健康转移的积极对策。郭勇(2006)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不是城市化进程,而是通过信息化带动农业走上信息化道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和供给创造需求与需求带动供给相结合的策略,才能避免农
18、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真正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综合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要制定好相关的补充政策,要制定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优惠政策,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做好供需双方的监管,另外,根据社会演变的要求创新农村和城市发展理论,也要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让市场自发的调节农业人力资源的走向和配置。金丽萍(2010),国内区域经济理论知名学者,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多年的深入研究,系统论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认为农村和城市只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该观点在学术界很受欢迎,她认为阻碍农
19、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愿意主要是中国过去经济发展结构和生育政策导致的,这导致中国人口迅速膨胀,而且这些人口主要聚集在中国农村地区,同时,农村人口具有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偏低,务工的盲目性较大,务工农民的培训和务工需求脱节等特点,再加上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都造成了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认为解决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必须多元化和标本兼治,主要有提高政府对务工农民的培训投入,充分认识到农村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意义,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平等的就业机会,扫清制度障碍,加强制度建设,同是要特别注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以补充城市工业人力资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题 报告 农业 剩余劳动力 转移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