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67论公司的司法解散-典型案例研究+3月2修.docx





《8667论公司的司法解散-典型案例研究+3月2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667论公司的司法解散-典型案例研究+3月2修.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公司的司法解散-典型案例研究目录摘要3Abstracts4绪论5第一章 公司司法解散概述7第一节 公司解散概述7第二节 公司司法解散概念及特征7第三节 公司司法解散的比较分析8第二章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适用10第一节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构成要件10一、主体要件10二、实质要件11三、前置要件11第二节 我国司法解散的适用原则12一、优先其他救济原则12二、不解散公司原则13三、利益平衡原则13第三章 公司司法解散的典型案例分析14第一节 基本案情介绍及裁判要点14一、基本案情介绍14二、 裁判要点16第二节 对本案的分析16第三节 法院判决分析19第四章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的应用建议2
2、1一、 明确诉讼中原告主体资格和限制21二、 明确公司司法解散的适用标准22三、 合理配置举证责任23四、 防止恶意的解散诉讼24结 语24参考文献25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公司制度的不断发展,公司僵局的问题也逐渐显现,2005年颁布的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次将司法解散正式纳入了法律范畴,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了指导案例文件,对相关的民事诉讼进行指导,但是我国对公司僵局下司法解散的规定依旧存在着诸多疏漏和不足。本文作者通过对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8号:林方清诉常熟市凯莱实业有限公司、戴小明公司解散纠纷案进行分析,就公司僵局下的司法解散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公司僵局与司法解散这两者
3、并非完全重合,司法解散是公司僵局的其中一种救济措施,公司僵局也只是司法解散的一种启动原因,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如何在公司僵局的状态下,适用司法解散。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对我国公司司法解散的应用建议,希望笔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建议对我国的相关制度建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公司僵局;司法解散;替代性救济措施Abstract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orporate system, deadlock is also gradually appear, 2005 issued by the new company law artic
4、le 183th judicial dissolution into the areas of the law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2,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lso issued guidance case files, and to guide related civil litigation, but our provisions for judicial dissolution under the deadlock still has many gaps and shortcomings.Author of 2012 gui
5、dance issued by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case, 8th: Lin Fangqing v Gloria Industrial Co Ltd of Changshu, Dai Xiaoming the company dissolution case analyses on dissolution of the Corporation deadlock of the judicial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Between deadlock and judicial dissolution is not totally co
6、incide, relief measures for judicial dissolution is one of deadlock, deadlock is only a start cause of dissolu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he deadlock condition applicable to judicial dissolu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cases, and proposed on this basis to the Chinese judicial dissolut
7、ion application recommendations, hope the author can, through their own recommendations to China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systems.Key words: deadlock; judicial dissolution of alternative remedies绪论近年来,我国法治不断走向健全,公司法制度也不例外。在公司法制度的研究中,公司设立、资本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论述多而精,但是对
8、于司法解散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虽然2005年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以及2012年最高院颁布的司法解释初步将国外业已发展成熟的司法解散引入本土的公司法学,为我国完善现代公司制度做出突出性贡献,但是在司法实务中,仍然出现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现实中,时有出现的公司僵局问题,不断拷问着我国的公司制度。对适用主体、“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其他救济”等等问题的规定空泛,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司法实践出现混乱。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补正出现公司僵局时的解决机制为当务之急,需要学者的重视。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再一次公布指导案例,其中案例8号林方清诉常熟市凯莱实业有限公司、戴小明公司解散纠纷案 被视为解决
9、公司僵局的经典方式。案例8号告诉司法工作者,在出现僵局状态下,应该如何实施司法救济,为各地的法院做出正确的指导。本文作者以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8号为例,就我国出现公司僵局问题时,进行司法解散的相关规定进行探究。实质上,公司僵局与司法解散并不是两个重合的问题,公司僵局是公司出现的一种经营问题,而司法解散是出现公司僵局时,可以采取的一种救济措施。但是公司僵局也只是开启司法解散的其中一个原因,也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导致司法解散。不过本文的重点就仅是论述在出现公司僵局时,应该怎样适用司法解散。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对我国公司司法解散的应用建议,希望笔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建议
10、对我国的相关制度建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章 公司司法解散概述第一节 公司解散概述对于公司解散,学者们理解各有差别。不过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把解散作为公司法人资格消灭的原因,另一种认为解散是法人资格消灭的一种程序,解散的最后结果是法人资格消灭,但是也还要经历其他程序。根据各国的立法规定,公司解散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公司主动解散,主动解散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包括公司存续期间届满、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已经出现、公司决策机构决定解散、公司出现合并或者分离的情形;二是公司被动解散,被动解散原因主要有行政主管机关命令解散、公司破产、法院判决解散三种。法院判决解散又名司法解散,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第二节
11、 公司司法解散概念及特征司法解散,即公司利害关系人或者特定机关向法院做出申请,经过法院的审理,作出判决。若判决解散,则公司解散。基于以上定义可知公司司法解散是一种强制解散的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1.司法解散的启动条件为公司利害关系人或者特定机关的主动申请,若没有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不能自主启动该程序。也就是说在司法解散的提起过程,完全与法院无关。法院始终处于消极的地位。程序启动需要申请也是司法解散区别于其他公司解散方式的一点。2.司法解散是公司司法解散是经过法院判决而实现的。无论是公司主动解散还是公司破产、行政机关命令解散,都不需要司法机关介入,更不需要法院审理做出判决。司法解散则需要司法机关
12、的介入才能实现。只有当法院判决解散,才能实现司法解散。3.司法解散是解决纠纷的最终方式。公司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很多,可以采取协商、商事仲裁、调解、单独提起纠纷等多种方式。如果其他方式可以解决纠纷,那么一般来说,是不准提起司法解散的。只有当其他所有方式都不能解决纠纷时,才可以谋求通过司法解散程序解决纠纷。因为司法解散一旦实现,则公司走向解散,不复存在,而且没有回转余地。因此为防止司法解散的滥用,各个国家均对司法解散作了较多限制。第三节 公司司法解散的比较分析在英国,公司制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公司发展的早期阶段,法律仅有大股东要对小股东负有诚信义务的原则性规定,并没有针对小股东的具体保护措施,导致
13、公司中的大股东经常滥用权利。于是,150年前,英国设立小股东可以向法院申请进行强制清盘令的制度。当公司中小股东认为大股东不合理使用权利,无限扩大权利谋私利,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可以向法院申请解散公司,并按照最初的出资,分配公司财产。在实务工作中,法院一般不会做出解散公司的判决,而是会要求大股东做出消除不公平的承诺,然后小股东撤回起诉,以了解此案。这作为保护小股东利益的重要手段,逐渐取得成文法形式,在1968年破产法中有所体现。在美国,合理借鉴英国的制度,制定了独具特色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美国法律规定法院可以判决公司解散,不过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公司的股东之一向法院提出申请,引起解散程序
14、的开始。第二个条件是提供证据,证明存在以下事项中的一项:(1)公司的管理出现问题,业务停滞,而所有股东无法扭转局面,并且难以弥补的损害不断威胁着公司,公司无法再与之前一样为股东谋利。(2)对公司决策起主导作用的人的曾经、或者将会实行一些违法的、欺诈的事情。(3)在股东之间的投票中,出现问题。股东们认为他们已无法在有限时间内选出信任的继任者。(4)公司的资产正在被滥用或浪费。而对法院来说,判决的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起诉人更有利,时不时非得公司解散,才能维护其利益;二是公司解散是否必要,是否不解散,也有解决纠纷的方式。在德国,法律规定:只有当公司成立时追求的目标根本不可能达到,或者发生由公司
15、其他情况决定的应该解散的事情时,公司才可以向法院申请解散。而且对于提起诉讼的股东有所限制,只有所占股份超过10%的股东才可以提出诉讼。不过,德国法律没有对股东提起司法解散进行规定。对股份公司而言,公司所在地的州最高行政机关有权利向法院申请解散该公司。但是也有前提条件,就是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出现违法行为并且损害公共利益时,该公司的股东大会并没有采取措施进行制止。第二章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适用我国于2005年修订公司法,新增183条,初步规定公司司法解散,2013年公司法再次修改,改183条为182条,但实际内容并未改动。再加上最高人民法院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中第1条关于司法解散的规定,构成了
16、我国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第一节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构成要件一、主体要件我国公司法182条规定,申请主体为持有公司股票10%以上的股东,最高人民法院也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中规定,申请人是一人或者多人共有公司全部表决权10%之上的的股东。由此,可以看出,成为申请主体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为该公司股东,公司债权人、行政主管机关等都无权申请司法解散;二是申请股东单独或者合计持有股东表决权10%以上,此举有利于防止小股东滥用诉权。若出现股东出资瑕疵,诉权也是不受影响的。因为在司法实践中,需要申请公司司法解散时,大部分情况是公司陷入僵局,纵然申请主体存在不当,但若是放纵其陷入僵局,必将会造成更大损
17、失。二、实质要件公司法182条规定,申请司法解散需要满足“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若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即一般所说的“公司僵局”,主要是指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等决策机构因为股东个人之间的矛盾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做出有效决策,导致公司陷入瘫痪。按字面意思理解,认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即公司在经营或者管理中发生严重困难,可以包括公司亏损过大、资金周转困难、公司机构无法正常运转等情况。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1条中列举了几项“公司僵局”的具体事项,其中均是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情况,但是笔者认为经营上存在严重困难也应包含在内。“若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18、”涉及对公司前景的预判,无法量化,只能依赖于庭审法官的判断。在实践中,法官总是会根据股东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否可以调解等因素做出预判。三、前置要件通过司法解散的途径解散公司,必须是其他解决方式实施后,均没有效果才行。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其他途径都不能解决公司纠纷时,才能借助司法解散程序。这并不是说没有采取其他措施解决纠纷,就无法提起解散之诉。只要申请的形式条件满足,就可以提起诉讼,法院就会受理。前置要件属于实质要件,对于前置要件的审查,是由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定的。出现公司僵局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司法判决解散公司。法院会优先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协商,只有当其他各种方法均不能化解纠纷时,法院才可以判决解
19、散公司。第二节 我国司法解散的适用原则一、优先其他救济原则当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给股东造成严重损失时,通过司法解散手段,解散公司是一种彻底的解决方式。司法解散意味着公司被迫解散,法人资格无存续。对于大部分股东而言,公司存在的初衷是希望公司为自己稳定赚取财富,并不希望辛苦设立的公司走向毁灭,而且公司被解散,公司员工将失业下岗,带来社会问题,因此采取司法解散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司法解散可能会被一些小股东滥用,若没有优先其他救济原则,一些小股东可能会不考虑其他相对缓和的手段以解决纠纷,直接申请司法解散,谋取利益。因此有必要遵循优先其他救济原则,当其他方式足以化解纠纷时,司法机关就不应该介入。司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8667 公司 司法 解散 典型 案例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