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同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ocx
《道德认同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认同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1引言11.1问题提出11.2研究意义11.2.1理论意义11.2.2实践意义22文献综述22.1道德认同概述及研究22.1.1道德认同的概念22.1.2道德认同的相关研究32.2自尊概述及研究32.2.1自尊的概念32.2.2自尊的相关研究32.3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概述及研究42.3.1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概念42.3.2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42.4道德认同、自尊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52.4.1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52.4.2自尊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52.4.3道德认同与自尊的相关研究52.5以往研究的不足63研究设计与方法63.1研究目的63.2研究假设6
2、3.3研究方法73.3.1研究对象73.3.2研究工具73.3.3数据处理74.结果74.1道德认同、自尊与网络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检验结果74.1.1道德认同研究结果84.1.2自尊研究结果94.1.3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94.2道德认同、自尊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124.2.1道德认同、自尊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124.2.2道德认同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34.2.3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34.2.4自尊对道德认同的影响145讨论145.1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特点145.2大学生自尊的特点155.3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155.4道德认同和网络亲
3、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165.5自尊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165.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76结论、建议、展望176.1结论176.2建议176.3研究不足以及未来展望18附录19调查问卷19致谢22道德认同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方晓曼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类社交媒体软件呈井喷式增长,人们越来越依赖各类社交软件。本文从道德认同和自尊两个角度入手,探讨这两者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的是随机取样,通过微信平台发放问卷星和线下发放纸质版问卷的方法,选取了广东省489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所采用的量表是自尊量表、道德认同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
4、表,以此来研究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自尊水平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性别、年级、是否子女及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外显因子和大学生自尊与网络亲社会行为各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在大学生道德认同和自尊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中,道德认同和自尊都够正向预测网络亲社会行为关键词:大学生自尊;道德认同;网络亲社会行为The Influence of Moral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Prosocial Behavior
5、ByXiaoman.fangMarch,2020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ge, all kinds of social media software are growing rapidly, and people rely on all kinds of social software more and mo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identity, self-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on the
6、 Internet. This study randomly selected 489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d the network altruistic behavior scale, self-esteem scale andmoral identity scale as measurement tool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 self-esteem, moral identity and on
7、line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eir relationship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erm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grade, whether or not children, and place of birth,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8、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moral identity and the factors of Internet prosocial behavior.3. I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on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 moral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are enoug
9、h to predict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self-esteem; moral identity;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 1引言1.1问题提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媒体工具。互联网衍生的媒体工具对人们影响很大。人们的行为和生活不再拘泥于线下空间。网络为人们构造了一个网络社会,人人都可以跃升成为网络社会的创造者。一说起网络这个字眼,许多新闻报道就会将网络与霸凌,诈骗,人肉等负面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诚然,网络社会是存在欺骗、敲诈等负面行为的存在,但
10、是这绝不是网络社会的全貌。在网络空间中也有许多善意的亲社会行为,小到举手之劳,解答网友的疑惑,大到网上众筹,挽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网络环境存在着对利他行为的激励机制,如获得他人的赞赏、自我认同和互帮互助等。由于网络环境的便捷性,使得网络亲社会行为更容易产生。且因为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激励机制,使得人们更加乐于去帮助别人。这些反馈机制将使得个体获得助人的快乐并且不断深化道德认同情感,内化道德观念。但是认知决定行为,网络环境中个体对自我道德的认知以及个人道德约束也会影响网络行为,近些年发生的网络暴力网络欺凌正是个体道德感缺失的一种表现。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以及个人道德约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自尊
11、作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是评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一项研究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情况的报告表示,使用网络社交的次数与个体的自尊水平有关,即使用次数越多,自尊水平越高。这是因为高自尊群体乐于借助网络的力量去寻求更优质的人际关系,对自身价值又强烈认同感,坚信自己可以给他人正面影响,因此高自尊个体使用网络去社交更为频繁。高自尊个体其适应陌生环境能力和应变能力也相对较强,而许多低自尊个体则比较容易表现出攻击、社交恐惧等行为。这些不良的个人体验会减弱个体对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品质的认同。故此,笔者将研究道德认同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且根据最后的研究结果对大学网络德育提出相关建议,树立正确的
12、价值观。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到此为止,国内研究多集中于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两者间的关系,而对于三者之间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在道德认同和自尊的影响下,网络亲社会行为与现实的亲社会行为又有什么不同呢?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上网时长,而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每周上网总时间为10-20h,每次持续上网时间为1-3h。故此选取大学生群体来研究网络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自尊和道德认同这两者角度着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索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其网络亲社会行为内部的影响机制。为他人研究网络亲社会行为尤其针对大学
13、生群体提供新的方向以及思路。1.2.2实践意义培养青少年助人为乐的道德意识,并且提高个体的道德认同感和自尊水平,为塑造网络社会良好的环境打下夯实的基础。由于大学生是网络环境中亲社会行为的主要践行者,他们热情而又容易冲动,网络价值观念体系仍然不够牢固,辨别是非的理性判断能力尚未形成,很容易因为网络舆论的情绪煽动性词汇和断章取义的语句失去理智,从而做出网络攻击性行为。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为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方面提供方向以及建议。2文献综述2.1道德认同概述及研究2.1.1道德认同的概念道德认同是指道德观念和个人认同的统合程度1。道德认同可以被界定为道德的自我重要性,即德性
14、对个体自身的重要程度2。外国学者认为,在社会环境中,道德认同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体系中的道德氛围对个体的影响。反映了个人内心对道德品性的真实想法和看法,是个体维持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和谐一致性的重要纽带,这种需要让个体把道德品质内化,并将推动个体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道德认同分为外显和内隐两个重要维度。其中,内隐指的是道德品质在个体认知里的重要性程度,而外显指的是个体是否期望将这些道德品质被外界感知,并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3,综合前人的研究,道德认同就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观念的认同程度。2.1.2道德认同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关于道德认同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学者们分析了大学生在线社区对中国传统美
15、德的认可程度,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道德的认可是中等的。但是对于不同的传统道德却有不同的道德认知水平。大学生们更加认同法治、友善、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严己宽人、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不是特别认同。丁盛芳通过道德认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浙江省800名在校大学生,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较高,但象征化的道德认同的得分显著低于内化的道德认同。2.2自尊概述及研究2.2.1自尊的概念自尊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已有许多,但是关于自尊的概念,学术界尚无对其有明确的定论。最早研究自尊的心理学家是外国学者詹姆斯。詹姆斯主张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胜任力
16、为核心,在该基础上,个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价值。他认为自尊与个体的现实成就以及期望有密切的关联,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总体评价。国外的学者和詹姆斯一样,也认为自尊是个人自我评估的结果。自尊包括一系列对自己能力、技能、未来发展的评估4。 从各种学派的角度出发,国内学者对自尊的概念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以及理解,但普遍认为,自尊是人类本身对自身的理解,是对自身价值感的独一无二认知,是个体在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基于对自身学习生活评估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一种体验。尽管学者们对自尊概念的解释很多。但笔者综合了学者们对自尊概念的解释,自尊包括了个体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的情绪体验。自尊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
17、关系,如自尊与个体所处环境社会地位的高低,家庭氛围以及个体的自信程度都有密切的关联。综合以上,本文将自尊定义为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态度,其中包括了自我评价以及对由自我认知所产生的情绪体验。2.2.2自尊的相关研究自尊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很关注的课题,国内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人口统计变量学中,自尊也存在差异,女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自尊水平。国内学者叶婷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对孤独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在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证明,大学生社交媒体网站使用力度通过自尊水平从而影响孤独感水平。在知识星球、知乎等在线开放性论坛网站中,大学生会通过各种正面的行为
18、如助人行为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赞同和认可,以此得到正反馈,提高自身的自尊水平。在社交网站得到网友赞同、认同的大学生们,同时也会缓解内心的孤独感。2.3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概述及研究2.3.1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是一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行为,比如合作、分享等,它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以及社会群体的关系5。而网络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且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6。通过笔者对其研究看来,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认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结果。而网络亲社会行为和现实生活的亲社会行为没有太大差异,网络亲社会行为就是个体通过网络媒介做出的亲社会行为,比如解答网友的疑
19、惑、为网友加油打气等助人行为。与现实的亲社会行为相比,网络亲社会行为具有以下特点:跨空间性匿名性隐秘性,由以上特点可知,网络亲社会行为与现实的亲社会行为相比,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网络亲社会行为更加注重个体的网络道德感。2.3.2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虽然互联网覆盖人群很广,但大学生仍是使用互联网的活跃人群。所以针对网络亲社会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学生仍然是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国内关于亲社会行为的资料以及前人研究仍然不多。国内心理学者曾做过一项研究:在网络的环境下,对亲社会行为与青少年道德这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初一到高一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情感和认知可以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 认同 自尊 大学生 网络 社会 行为 影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