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音乐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册音乐教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引发兴趣1、播放小燕子,边唱边学小燕子飞进教室,飞到座位。2、春天来了,原本冷冷清清的大森林里又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了,杜鹃鸟也站在枝头跳舞呢。二、感受体验、理解表现 聆听杜鹃圆舞曲1、整聆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说说音乐中的杜鹃鸟是怎么样在跳舞的?2、细聆听第一段,把你听到的杜鹃鸟的叫声学学给大家听听。3、感受三拍子的特点,用碰铃给第一段音乐伴奏。4、在游戏中再次感受音乐。做一只欢快的杜鹃鸟,和着三拍子的音乐节奏做杜鹃鸟飞的动作,听到轻快活泼的音乐时站起来飞,听到优美的音乐时坐下做杜鹃鸟飞的动作。比一比哪只小杜鹃的舞跳的最好看。三、学唱歌曲、体验情感熟悉布谷的旋律,唱会第
2、一段歌词。1、初次完整聆听歌曲。森林里呀真热闹,这边杜鹃鸟刚跳完舞,听那边又有谁在歌唱了?竖起耳朵仔细听。2、再次聆听歌曲,说说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觉?你能把布谷鸟的叫声学学给同学听吗?3、继续聆听歌曲,你能找出与 杜鹃圆舞曲 旋律相似的地方吗?4、跟着歌曲录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拍一拍。5、听歌曲录音,编一个布谷鸟飞的动作,合着音乐节拍,在第一段时站着做,第二段时坐着做,第三段时蹲着做。6、听老师范唱歌曲,仔细看歌词,说说哪些字唱的时间长?7、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通过听老师范唱和比较,说说自己是怎样唱准节奏的。8、分组比赛。四、节奏创编,练习伴奏1、布谷的歌儿真动听,如果我们给它加上合适的伴奏的
3、话,那它的歌儿 就会边的更动听,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加上什么样的伴奏好听?2、在老师的启发带领下一齐创遍节奏。3、练习用碰铃为歌曲伴奏。4、分组展示。五、课堂小结,下课。第三课时一、情境导入播放杜鹃圆舞曲,和着三拍子做杜鹃飞的动作,听到乐曲情绪转变时,做相应的动作,音乐完后情绪飞回座位。二、学唱歌曲1、感受歌曲,随音乐做有节奏的律动。2、用轻快、柔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第一段。3、听老师范唱第二、三两段,学生看了格子字谱,点格子聆听演唱。4、再次聆听老师范唱第二、三两段,说说那些字唱的长哪些字唱的短?5、按节奏读歌词。6、轻生跟琴学唱。7、同桌互相帮助学会难点句。8、整首歌曲完整演唱,分角色
4、演唱。9、听录音,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动作。10、用碰铃为歌曲伴奏演唱。三、拓展延伸(一)节奏训练1、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声音,观看 P7 页上的图画,你能从画面上听到哪些声音?并把这些声音用节奏模仿出来。2、各小组汇报,把自己发现的图片中的声音读出来。3、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多声部练习。多个声部练习时,要逐声部进入,学生可根据老师的解说和提示进入。(二)春天音乐会1、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2、分角色表演唱。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歌曲?看老师表演 春天里。4、学生自己表演关于春天的歌曲。四、课堂小结、下课。教学内容:聆听阳光下的孩子,背唱彝家娃娃真幸福,表演乃哟乃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阳光下的孩子
5、、背唱彝家娃娃真幸福、表演乃哟乃,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3、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律动:聆听 快乐的啰嗦 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二、聆听 阳光下的孩子 1.完整地初听歌曲。提示:这首歌曲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歌中唱出了什么内容?2.复听歌曲。边听边轻轻地合着节拍做拍手的动作。三、编创与活动1.这是一个听辨音的高低的练习。虽然一年级还未开始学习识谱,感受、听辨音高的铺垫已经开始了。教师可以弹奏出 sol 和 do 两个音,让学生听辨,开始可弹距离远远两个音,在学生说出高低后,再听辨sol 和 do。可采
6、取听和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听sol 唱 sol,同时将双手举过头。听 do 唱 do 时双手自然下垂。2.也可以做听辨的游戏。一组组听辨,看哪一组听得又准做得又快。四、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1.教唱歌曲之前,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可简单介绍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解放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粗犷豪爽的性格和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2.在听唱的基础上,随着范唱录音轻声朗读歌词。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地演唱歌曲。提示学生,衬词应唱得轻巧,要求学生注意表达歌曲的情感,使歌曲演唱得轻快而富有弹性。3.在歌曲唱会的基础上,编创动作,并由小组讨论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五、表演乃哟
7、乃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一至二遍学生拍手。2.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歌词中的“乃哟乃,乃哟嗬”是快乐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轻声读歌词。3.边听音乐或教师弹琴,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小人图形谱唱歌;感受音的高低变化。速度可稍慢些。4.可跟着教师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学生只是感受歌谱。5.歌曲熟悉后,可用稍快的速度演唱,以恰当地表现歌曲的情感。6.分小组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7.结合歌曲的音乐表现的需要,按小组编创伴奏,为歌曲伴奏。六、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第九课 巧巧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表演粉刷匠
8、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感受劳动的快乐2、认识串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律动: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二、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1.完整地聆听歌曲。提示:歌曲唱出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事?你会做什么事?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做表演。三、表演粉刷匠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尽量记住旋律的音调。提示:这首歌唱出了哪些内容,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2.复听歌曲范唱,心里默唱,看谁记的旋律多,试着唱唱,可分小组唱。3.随录音唱歌词。提示:如果你是粉刷匠,或着帮妈妈做了一
9、点事,得到夸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4.边听录音边唱,试着编创自己的动作,也可以试着用旧报纸把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样子,边唱边表演。5.跟着教师完整地像唱歌词一样唱歌谱。6.提示学生重点唱好“小鼻子变呀变了样”,也可展开讨论:小鼻子为什么变了样,懂得劳动要不怕脏和累,理解小粉刷匠忘我的劳动精神和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编创与活动1.认识串铃:看图或看教师示范手持串铃的正确姿势。2.分小组探索,让串铃发出长短不同的声音。3.展示每个学生的探索。鼓励学生不同的探索。串铃及弹奏方法简介串铃:俗称马铃,原为蒙古族、藏族的打击乐器。形状为:将十几个金属小铃系于
10、皮条弯成的弧形带子上,也有的将铃系在塑料制成的圆环上(儿童打击乐中的圆环均为塑料制成),演奏时,用手摇动。常用于民间歌舞音乐的伴奏或器乐合奏中。儿童演奏时可采用下列两种办法:1.用左手持铃,用右手击左手腕部。2.左、右手各持一铃,摇动时,左、右手在胸前交替动作。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聆听铁匠波尔卡,表演理发师 教学目标:1、聆听铁匠波尔卡,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理发师。2、认识沙球,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3、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总结、创造意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律动: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感受音乐的节拍和
11、情绪。二、聆听铁匠波尔卡 1.完整地聆听乐曲。提示:乐曲中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不是乐器发出的声音。2.教师简介乐曲的来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复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边听音乐边指看课本上的图形谱。试看记住这一句旋律。3.按乐器的声音图谱,选择打击乐器合着乐曲敲击。体验参与音乐表现的快乐。提示学生注意听:伴奏的声音要控制,要与乐曲吻合。三、表演理发师 1.完整地聆听歌曲范唱。理发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简单叙述歌曲内容。2.复听范唱,用跟唱的方法尽快学会歌曲。分小组编创角色进行表演。3.请一部分学生加入打击乐器沙球、边打边唱。其他同学边唱边表演。四、编创与活动1.认识沙球,看图或看教师示范持沙球
12、的正确姿势。2.分小组尝试,发出声音。3.指导学生看右面的练习:第 1 小节:左手一下,右手一下,第 2 小节:左手一下右手两下。沙球及演奏方法简介沙球:又名沙锤,用密封的椰子壳外加木把制成(儿童打击乐为塑料壳,内装沙粒,两个一组)。演奏时,左、右手各握一把,双手交替上下晃动,奏出各种节奏音型。沙球发音清脆呈短暂的沙沙声,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风格的舞曲。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第十课 汪汪与咪咪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聆听小狗圆舞曲,表演猫咪别淘气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小狗圆舞曲、表演猫咪别淘气,突出“汪汪与咪咪”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2、理解歌曲的内容,有感情地演唱,并能发挥想像力编
13、创动作表演。3、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律动: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二、聆听小狗圆舞曲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提示:你感到乐曲描绘了小狗怎样的动作,或小狗在做什么?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三、表演猫咪别淘气 1.反复聆听歌曲。提示学生歌中唱出的小猫咪在怎样淘气?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3.分小组讨论,做分角色表演的准备。4.分小组边唱边表演。5.加入打击乐器表演。四、编创与活动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练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试一试每个人关于选择乐器
14、的建议。2.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伴奏方法,为歌曲伴奏。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表演谁在叫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表演谁在叫和编创活动,进一步突出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心。2、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小动物的歌曲。3、比较两首聆听乐曲,感受小狗的音乐是急促的、旋转的,小猫的音乐是悠闲的,感受旋律的不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律动:聆听小狗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二、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1.完整地聆听这首篇幅短小的管弦乐曲。2.提示: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可让学生根据标题去想像。3.跟着乐曲和教师哼唱第一部分主题
15、 A,加深对乐曲的印象。4.复听乐曲。用手指在桌上画图形谱。提示: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到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5.分小组讨论:你感到小猫在做什么?结尾使你想到什么?6.听乐曲,用动作表演。学小猫的样子跳圆舞曲。三、编创与活动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是一个编创节奏与复习歌曲相结合的趣味性练习。要求学生不但能按节奏编创小动物的叫声,而且能唱出关于这个小动物的歌曲。(即:课本中学过或平时自己听过的歌。)2.在编创节奏中,再次熟悉运用、节奏。可分小组进行填创游戏,要求边说边做小动物的动作,看谁将节奏读得准,动作做得生动形象。四、表演谁在叫1.完整地聆听歌曲,用手指随着课本上的旋律线划动。提示:听一听,谁在叫?为什么小动物叫了?它们都在做什么?再一次聆听,使学生在聆听中熟悉旋律、内容、发现问题、回答问题。2.听着歌曲录音跟唱全曲。或用听唱法学会歌曲。3.分组进行编创活动。提示:你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怎样叫,利用小组的智慧你一句、我一句为歌曲编创新歌词,分组表演自己的歌。4.边唱边表演动作。第一段唱原词,第二段唱小组填创的歌词。5.背唱自创的歌曲给爸爸、妈妈听。课本中谁在叫这首歌采用了图与旋律线示意的方法呈现,生动形象而有趣。学生可通过旋律线的示意,结合看图,迅速地记忆歌词。同时也有助于提示学生的动作表演。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