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亲合、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docx





《亲子亲合、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亲合、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摘要:11. 大学生亲和亲合与亲社会行为各因子不存在显著相关;12. 大学生亲子亲合与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3. 大学生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Abstract:21. 文献综述31.1概念界定31.1.1亲子亲合31.1.2自尊31.1.3亲社会行为41.2研究现状41.2.1亲子亲合的相关研究41.2.2自尊的相关研究61.2.3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71.2.4亲子亲合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91.2.5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102. 问题提出112.1研究目的112.2研究意义112.2.1理论意义112.2.2实践意义112.3研究创新之处112.4研究假设113.
2、 研究设计123.1研究对象123.2研究工具123.2.1亲子亲合问卷123.2.2自尊量表(SES)123.2.3亲社会行为量表124. 结果分析134.1大学生亲子亲合情况134.1.1大学生亲子亲合在性别上差异134.1.2大学生亲子亲合在年级上的差异134.1.3大学生亲子亲合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144.2大学生自尊情况144.2.1大学生自尊在性别上的差异144.2.2大学生自尊在年级上的差异144.2.3大学生自尊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144.3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情况154.3.1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总体特征154.3.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154.3.3大学生亲社会行
3、为在年级上的差异154.3.4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164.4亲子亲合、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164.4.1亲子亲合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164.4.2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174.4.3亲子亲合与自尊的关系175. 讨论175.1大学生亲子亲合情况185.1.1大学生亲子亲合性别差异185.1.2大学生亲子亲合年级差异185.1.3大学生亲子亲合独生子女差异185.2大学生自尊差异185.2.1大学生自尊性别差异185.2.2大学生自尊年级差异185.2.3大学生自尊独生子女差异195.3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差异195.3.1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性别差异195.3.
4、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年级差异195.3.3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独生子女差异195.4亲子亲合、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195.4.1亲子亲合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195.4.2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205.4.3亲子亲合与自尊的关系206.结论206.1主要结论206.2研究的不足之处206.3展望21参考文献21附录22 亲子亲合、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亲子亲合问卷、自尊量表(SES)和亲社会行为量表,选取广东培正学院大学生共计400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亲子亲合、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即其特征,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大学
5、生亲和亲合与亲社会行为各因子不存在显著相关;2. 大学生亲子亲合与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 大学生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键词:亲子亲合;自尊;亲社会行为1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bonding, self-esteem and college students prosocial behaviorAbstract:This study adopts parent-child bonding questionnaire, self-esteem scale (SES) and prosocial behavi
6、or scale, and randomly selects college students from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as research objects to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view of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parent-child bonding, self-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The results
7、 show that: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ffin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factors;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child bonding and self-esteem of college students;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8、self-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Key words:Parent-child affinity, self-esteem, pro-social behavior1. 文献综述1.1概念界定1.1.1亲子亲合亲子亲合(parental cohesion)是权衡亲子关系的主要维度之一,也是权衡亲子本质的主要指标。亲子亲合是指父母亲与儿子和女儿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有很亲密的沟通,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心理感受。可以从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和抚养者与个体心理之间的亲密感受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包括亲子关系和母子关系。1970年起,研究者们着手准备对亲子之间的关系
9、进行各自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是以家庭体系理论为该理论的基础,此理论侧重于认为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整体,家庭成员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家庭和谐的发展,以及家庭成员彼此之间产生的作用力,其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亲子亲合。家庭体系理论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密切水平太高或太低,不可能有优越的家庭关系。1.1.2自尊对于自尊的含义,是在詹姆斯一本叫心理学原理的书籍中出现的,以及这是第一次对自尊确定其含义的,并且还首次在书中写了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野心。詹姆斯觉得,想要更高的自尊可以通过提高成功率或者降低野心。成功是用来评价每个人其对学习能力的。野心是个体成功前进的推力。詹姆
10、斯对自尊的含义只是通过个体产生行为的后果来评论自尊,而忽略了个体的感知、情感和意识,没有在社会背景和道德观念的范围里。由于此观点不全面,后来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并产生了与詹姆斯不同的见解。对于自尊的含义,Rosenberg(1965)有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当一个人对与自身有相关关系以及对于自身有特别意义的事情有一种自己的态度在里面,其中包含了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自尊高的人觉得自己是成功的,自尊低的人觉得自己是一无所成的。在社会心理学的方面上,Rosenberg觉得,每个人对于自己有自己的认识,这就是对自尊的见解。所以,自尊的产生符合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则,个体的自尊体验是
11、在社会所允许的规则的范畴里产生的。所以,在本研究中,自尊是指每个人本身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和评价,包括个体的感知评价和感情意识。1.1.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出现在1972年中发表的书籍中。这本书就是积极社会形式调查,并且是在研究报告中首次出现有关亲社会行为。它是用来表示与消极行为相反的所有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援助、捐款、赈灾、自我牺牲等。这些行为在表现和环境上各不相同,然而,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目标:为他人和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成就更好的人们和社会。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加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亲社会行为这个方面,因为研究者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角度的不同,所以对“亲社会行为”的含
12、义也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见解,而且这些含义彼此之间也有小小的差异之处。俞国良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理解是“行动者愿意给接纳者带来好处但个人不能直接得到好处的行为。”寇彧和王磊解释说,这种行为对于社会而言是有益处的,同时有可能会跟随着个体付出的辛劳,包含帮助他人、配合等。李幼穗指出,亲社会会行为包含了个体想要得到自己的益处去帮助别人,及不渴望得到他人报答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它是个人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则,被社会认可、支持和赞成的行为。所以,我们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是指个人对于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做出对他们有好处的行为。不管个人还是他人的益处是什么,都对社会的繁荣稳定有利,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1.2研究现状1.
13、2.1亲子亲合的相关研究在文献库中,对于以亲子亲合为核心来研究的亲子关系中可以从校园、伙伴关系、家庭和本身四个方向来体现。在校园方面,研究者们对亲子亲合、学习动力和学校调整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从陈艺瑕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亲子之间的关系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学习工作动力具有正向的预测影响。黄时华和其他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亲子之间的关系与学校调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学校调整,可以通过改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伙伴关系这个方向,研究者们探讨了伙伴接受与亲子关系、伙伴拒绝与亲子关系、伙伴侵犯与亲子关系彼此之间关系。黄珊的研究说明,亲子关系的水平越高,孩子遭遇到对身体的攻击就会减少,对男生的预测
14、影响更加的明显。对于影响孩子的身体的攻击行为,可以经过提升伙伴接纳的程度,来间接的影响攻击行为。在家庭方向,研究者们探讨了家庭教养方法与亲子关系、父母操纵与亲子关系、父母权势与亲子关系。陈艺瑕研究中,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动力与父母教养方式起到了一定的调解。张露中学生父母操纵与亲子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预测亲子关系可以通过父母的心理控制系统来体现。在本身因素方面,学者们探讨了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亲子亲合与自尊、亲子亲合与孤独感、亲子亲合与心理健康、亲子亲合与心理弹性、亲子亲合与偏差行为的关系。赵景欣和其他研究者,从父母是否长期与孩子处在分离状态的情况下,对亲子关系、 行为自主决定
15、与主观幸福感之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的结果得知,不管是母子之间的关系还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预先推测青少年处在消极情感中的影响,且这种推测具有负向作用,对生活满足和正性心情有正向的预测作用1。宋静静等人的研究发现,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2。王思奇将初中生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亲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调整心理生活健康与父母冲突认知。在影响初中生身体状态中,亲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缓解父母冲突感知的频率、强度、处理等等的方面。当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效率高且有效的时候,父母冲突知觉对父母的身体状态产生的影响会降低。在朱溆湘的研究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预先推
16、测当学生对外界发生变化之后所产生的反应,并且这种预测的影响很明显。亲子之间关系优秀的学生可以体现出更好的心理弹性。此外,不管是国内的研究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他们对于亲子关系的研究侧重于从亲子亲合和亲子冲突这两个方向出发。社会经济和政治正在快速发展中,青少年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伴随着社会经济发生对应的改变。宫秀丽和其他研究者表明,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争执时,会对青少年的年级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而亲子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年纪有负相关关系。Jessica 等人发现,在亲子之间的关系和亲子之间的冲突中,孩子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比孩子与父亲亲密关系要好。克劳特和其他研究者指出,在对于孩子日常生活和
17、照料的这一方面中,母亲对孩子的关注要比父亲的高。同时,其他的研究人员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如石伟等人的研究,他们觉得父子之间的冲突比母子之间的冲突要搞,以及母子之间的冲突与母亲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罗凌云等人表明,在与亲子之间关系的整体情况上,他们的性别上存在显著关系。也就是说,父女、母女的关系比母子、父子的关系要高。此外,他们还觉得,在初中时期,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而增大,而对于母亲这一方面,孩子并没有受到母亲的影响而产生变化。随着孩子上升到高中时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会跟着孩子青春期的变化而发生对应的改变,呈现成U型曲线。此外,风笑天等表明,体系完好的家庭相对于体系欠缺的家庭,
18、独生子女经常会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而受到父母更多的纵容,与此也影响到孩子有关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成长。1.2.2自尊的相关研究自尊是属于人格心理学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是位于重要地位。在对于人们身体将康和心理健康方面来说,自尊在二者其中是以非常紧要的存在。不管是人们心理的健康程度,还是人们人格的发展是否顺利完成,自尊都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尊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尊水平的性别研究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从现有文献来看,许多研究认为,因为受男女地位不平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认知能力中,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低,所以导致了在自尊水平方面上,男大学生是要高于女大学生的。在扮演
19、不同角色的团体中也有相似的研究结果,比如小学、初中和高中。然而,也有许多研究报告表明,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方面,自尊对两者都没有任何的影响。也有研究报告指出,依恋可以提高社会能力,当依恋水平处在上升的趋势时,自尊也会跟着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受依恋水平的影响,女生在依恋水平上是比男生的要高,所以相应的,在自尊上,女生要比男生高。一般来说,男女学生自尊水平的差异是有较大的争议。当每个人处在一种孤立、寂寞的时候,自尊也会相应的受到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自尊在个体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且重要的身份,对人们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和感知觉,比如个人孤独感。有许多研究显示,当孤立寂寞感觉上升的时候,自尊的水平也相应
20、的发生改变而降低,反之则,孤立寂寞感觉降低,而自尊升高。自尊可以预先推测个体孤立寂寞的感觉。对于影响自尊的各个方面中,父母和长辈在家里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父母之间的争执、家庭经济压力、长辈的离世等等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变化。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自尊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或者存在十分显著的关系3。心理虐待、忽略经过、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青少年的家庭环境越好,自尊水平、人际信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家庭环境与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的关系。影响个人自尊的前进,还有亲子之间的关系、父母亲之间的冲突、亲子之间的交谈4。与此同时,伙伴也会对自尊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的自尊水平
21、也会影响伙伴之间的信任。同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调整自尊水平和病理性互联网,并且这种调整是负向作用。此外,自尊也受社会支持的影响。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个体主观幸福感受自尊的影响,并且两者呈现正比关系。自尊还可以对大学生的抑郁状态、焦虑状态等的感觉产生预测作用,以及这种预测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自尊也会对行为产生影响。聂瑞虹等人 2017 年的研究显示:低自尊会能导致高中生的内化和外化。自尊也可以直接预测中学生攻击行为5。1.2.3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对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有很多方面的,总的可以从个人自身和外部两个方向来体现。亲社会的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能力、同理心、负罪感、换位
22、思考、观点采择能力、人口学变量(如性别)等个人内部因素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例如:亲社会行为涉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冲突,需要自我控制能力的参与。研究也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聂衍刚等人对中国广州 632 名青少年进行了横断面调查,测查的父母依恋、自我控制、亲社会行为,结果表明,自我控制在父母依恋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费定舟等人采用 三个试验探讨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表明利他行为在高自我耗竭条件下回减少6。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方面还有移情和内疚这两个因素,它们可以增强亲社会会行为产生。此外,亲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帮助他人,个体必须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做出
23、亲社会行为。其中,意见采纳是重要的社会认知因素之一,是通过已经知道和对应的信息,分辨自身和其他人的见解,以及对其他人的见解进行自己的推测,从而激发人们的行为,来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研究表明,意见采纳是亲社会行为的直接预测因子,能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性别等人口学变量也会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包括家庭因素、同伴因素、社会规范与参考群体等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亲社会行为。作为青少年行为观点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环境,不同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对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亲社会行为影响也会有不同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众多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在青少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亲子亲合、自尊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亲子 自尊 大学生 社会 行为 关系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