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公开课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三生物公开课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公开课教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生物公开课教案开课课题: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开课教师:陈杨珍开课时间:2014 年 3 月 20 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开课地点:高三(五)班开课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 课时一、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通过例题分析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出知识点,再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以达到面向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二、教学分析二、教学分析1 1、考纲要求:、考纲要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理解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2)理解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和“J”型曲线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3)掌握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的方法,正确作出曲线图,能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实际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1)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在建构“种群特征及数量增长曲线”模式的过程中,加深对自然界稳态的理解,逐步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重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各种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群增
3、长的“S”型曲线和“J”型曲线的分析。重点突出重点突出:通过例题讲解,课件的展示,表格的分析比较难点:难点:1、样方法中取样原则及数据的获取、分析;标志重捕法中取样及求解种群密度的数学公式。2、获取的数据与图表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的突破:难点的突破:例题的分析,问题探究,变式练习四、教学策略与手段四、教学策略与手段1多媒体展示,学生活动完成相应的例题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归纳相应的知识,倡导学生合作学习3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知识体系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与内容与内容导入课题导入课题考点一:考点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种群、物种,群落间的关系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回忆巩固学生
4、思考,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年龄结构与种群数量的关系教学意图教学意图再现概念例例 1 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列举种群的年龄组成对种群数量的影响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这三个种群的基本特征是其年龄组成D正常情况下,甲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量特征2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问题情境问题情境 种群密度的含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数思考、回答归纳总结: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思考与解答,分析图中各序号的含义理解种群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培养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公开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