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登泰山记》教案.pdf
《高二语文《登泰山记》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登泰山记》教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语文登泰山记教案高二语文登泰山记教案高二语文登泰山记教案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根底知识。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到达背诵。4.学习本文衬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1.结合注释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3.用原文句子答复以下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表达作者登山的过程。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2、?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根底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稳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1.姚鼐和桐城派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 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木魁师事方
3、苞,并开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2.根底知识重难点解析通假字A.成五采(采通彩)B.多平方,少圜(圜通圆)C.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词性活用A.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B.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形容词作动词)积累并掌握当余以及等一词多义现象。文言名量表示法文言文中名词与量
4、词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是先名词后量词。如数十云一线在现代汉语中应为数十一线云。3.学一点古文化常识关于阴阳。关于朔晦望既望。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4.课文内容重难点把握全文分五段,第 1 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第 2 段写登山经过,第 3 段观泰山日出,第 4 段介绍泰山古迹,第 5 段介绍泰山冬季景色。其中,第 2 段和第 3 段为课文重点。第 2 段写登山经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从山麓到山顶,三是到山顶以后所见到的景物。第 3 段是全文重点中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局部。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东海和群峰为陪衬,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泰山记 语文 泰山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