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医学贵州大学免疫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doc.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精选医学贵州大学免疫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doc.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精选医学贵州大学免疫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doc.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免疫:动物或人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物质,并清除非己抗原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2 固有性免疫:指机体先天的、固有的,是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免疫。3 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受病原体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4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免疫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即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5 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特性。6 反应原性(抗原性):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7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性
2、质相同的抗原。8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9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反应原性的物质。10 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分子中能与 TCRBCR 或抗体 F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11 半抗原载体效应:小分子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效应。12 佐剂:那些与抗原或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质。即辅佐抗原的作用,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增强体液免疫
3、和细胞免疫应答。13 可变区(V):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组成和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近 N 端,轻链 12(VL)和重链 14 或 15(VH)。14 恒定区(C):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数量、种类、序列及含糖量较保守的区域,近 C端,轻链 12(CL)和重链 34 或 45(CH)。15 超(高)变区(CDR):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各有 3 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高度可变,称为超(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16 框架区(FR:在可变区中,CDR 以外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框架区(FR)。17 功能区(结构域):重链和轻链(每隔 90 个氨基酸)经链内二硫键连接而成(跨度约
4、 110 个氨基酸)的球状结构(环形结构域),不连续紧密折叠,有特殊功能特性。18 绞链区:位于 CH1与 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弯曲伸展,易被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19J 链: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连接 Ig 单体为多聚体。20 单克隆抗体(McAb):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B 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21 抗体: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至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22 免疫球蛋白(Ig):具有开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23、多克隆抗体: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 B 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
5、同抗原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24、单克隆抗体: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 B 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25、基因工程抗体:在 DNA 水平对 Ig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导入受体细胞表达的抗体。26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并参与免疫调节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27 补体系统: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即:补体)以及其调节蛋白和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系统。28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指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个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
6、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29 炎症:机体组织对物理、化学、免疫或生物因素所引起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30 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的过程。即免疫细胞识别、摄取、处理抗原,继而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31 特异性细胞免疫: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转化为效应淋巴细胞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33 体液免疫:抗原进入机体,激发 B 细胞增殖、分化、活化为浆细胞后,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与相应抗原接触后引起一系列反应,统称为体液免疫。34 免疫偏离:Th1 或 Th2 细胞的优先活化而导致不同类型免疫应答及其效应呈优势的现象称为免疫偏离。
7、35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36型超敏反应:由 IgG 或 IgM 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 NK 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37型超敏反应: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 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38 天然主动免疫:指动物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耐过后,产生的对该病原再次侵入的抵抗力。39 天然被动免疫:指动物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
8、从母体获得某种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40 人工被动免疫:指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其他个体产生的抗体、淋巴因子等,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41 人工主动免疫: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注射疫苗或类毒素等生物制剂,刺激机体主动产生保护性抗体,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42 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制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称为疫苗。43 单价疫苗:只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同一种微生物中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44 多价疫苗:用同一种微生物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45 混
9、合疫苗: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合而成。46 同源疫苗: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的微生物制备的,而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47 异源疫苗:利用具有类属保护性抗原的非同类微生物所制成的疫苗。48 亚单位疫苗:指提取微生物有效抗原部分,利用一种或几种亚单位结构成分制成的疫苗。49 免疫程序:根据传染病、疫苗和动物的特点所制订的免疫接种具体实施程序,称为免疫程序。50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反应。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可逐渐聚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凝集反应。51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
10、液相中特异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沉淀现象。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2.固 有 免 疫 应 答(innateimmune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3.适 应 性 免 疫 应 答(adaptive
11、immune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
12、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 T 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地址素之间的
13、相互作用。3.淋 巴 细 胞 再 循 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4.MALT(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即黏膜关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1.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抗原表位(epitope)。它是与TCR/BCR 及抗原特异性结合的
14、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 5-15 个氨基酸残基或 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 T 细胞辅助才能诱导 B 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既有 T 细胞表位又有 B 细胞表位。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3.异嗜性抗原(Forssman 抗原):为一类之间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的共同抗原。4.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一类不需要 T 细胞辅助即可诱导 B 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而且产生的抗原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5.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如某
15、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其原因是在这些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则称为交叉反应。6.B 细胞表位:为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可直接与 BCR 结合,无须加工变性,无需与 MHC-类分子结合。7.T 细胞表位:为顺序决定簇,需经 APC加工处理,并与其 MHC-类分子结合后,才能被 T 细胞识别。8.佐剂(adjuvant):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
16、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9.超抗原(superantigen,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 T 细胞或 B 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10.抗原(antigen):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11.半抗原(hapten):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效应,而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12.类毒素:外毒素经 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部分称为类毒素。1.抗体(Ant
17、ibody):是 B 细胞特异性识别 Ag 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2.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 Fab 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 VH 和 CH1 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3.Fc 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 IgG 的 CH2 和 CH3 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4.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
18、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5.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在 Ig 分子 VL 和 VH 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6.可变区(V 区):在 Ig 多肽链氨基端(N端),L 链 1/2 与 H 链 1/4 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7.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 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8.ADCC(Antibody 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
19、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 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 Fc 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NK 细胞是介导ADCC 的主要细胞。9.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 IgG 抗体(特别是 IgG1 和 IgG3)的 Fc 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 IgG Fc 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0.J 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J 链可以连接 Ig 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11.分泌片(secretory piece):又称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肽链,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
20、二聚体上。具有保护分泌型 IgA 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并介导 IgA 二聚体从黏膜下到黏膜表面的转运。12.Ig 功能区(Ig domain):是指 Ig 分子的肽链折叠成的球形结构。每个功能区约由 110 个氨基酸组成,其氨基酸序列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13.Ig 折叠(Ig folding):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一起形成的两个反向平行的 片层,两个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一个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形成一个“桶状”结构。具有稳定功能区的作用。免疫球蛋白肽链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14.CDR(c omplementary-determiningre
21、gion):即抗原互补决定区。VH 和 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 Ig 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1.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 30 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2.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 C1、C4、C2、C3、C5C9 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3.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精选 医学 贵州 大学 免疫学 部分 名词解释 整理 doc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