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方案一:借助扬州慢指导读词方法方案一:借助扬州慢指导读词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1.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她写下一首歌,于是盐城有盐城,成都有成都,上海有上海滩,北京有北京北京,大理有去大理,大丰有大丰,扬州有扬州慢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扬州城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二、方法指引扬州慢是一首词,我们拿到一首词,该如何读它呢?1.读准字音2.读出意思3.读出情感4.读出问题三、按上述四个“读”理解和分析词作。(一)读准字音1.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词作,了解内容。2.提人朗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
2、音是否正确。3.集体朗读,教者注意听其中不合拍的读音,结束后进行纠正和强调。(二)读出意思1.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圈出不懂的地方。2.质疑讨论。3.根据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1)小序中交待了词作的()()()和千岩老人的()。(2)词人进入扬州成,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三)读出情感和学生探讨如何读出方法:理解内容把握词作情感利用停顿、节奏、重读、轻读、语气语调等方法表达出来学生试读,师生评论,教者点拨。听音频朗读,评价朗读者的处理方法。(四)读出问题1.读了这首词,你有怎样的疑问?(学生质疑,师生探讨解答)2.老师的问题:(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黍离之悲
3、”,那么他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呢?(2)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3)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这首词中作者只是设想一下杜牧“重到须惊”的心理,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唐朝的杜牧,他们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呢?请大家两人一小组,一个是“姜夔”,一个是“杜牧”,模拟一下。四、拓展延伸问题: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废墟?预设:(1)是金人的野蛮入侵,更是南宋王朝懦弱投降的结果(2)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宋金局势相对“承平”,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
4、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满目疮痍。时年 21 岁的姜夔,身为一介布衣,却心怀黍离之悲,家国之思,令人低回不尽。千百年来,无论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的悲吟慨叹,还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英勇豪迈;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赤胆忠心,还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激烈;无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义无反顾,还是“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情辞激越,他们都心怀一腔爱国热忱,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五、推荐阅读陶映竹论姜夔词对前人作品
5、的创作接受刘楷赋到沧桑句便工姜夔扬州慢赏析洪烛扬州慢上完这节课,我有两点感受:1.时间控制前松后紧,该让学生发挥的地方用时不足。2.模拟对话学生上台后冷场,这个教学设计是否可行?听课者意见:1.四读法,有贴标签之嫌,课堂结构不灵动,缺乏生成,比较僵化。2.应该寻求一个突破点,进行课堂探究性学习。经过几天紧张的修改和调整,第二个方案终于出来了。方案二:揣测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一、导入1.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它写下一首歌,于是大丰有大丰,成都有成都,盐城有盐城,上海有上海滩,大理有去大理,扬州有 扬州慢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在南宋词人姜夔眼里它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6、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二、文本研习(一)朗读理解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内容。2.提人朗读,师生共同正音。3.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词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解决两个问题:(1)小序主要交待了哪些信息?有何作用?(2)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参考答案:(1)小序交代了词作是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价。介绍写作的背景,便于读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词的主旨。补充“黍离之悲”出处:诗经王风节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释意:行迈:行走。靡(m)靡
7、:行步迟缓貌。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的苍天啊,这是什么人啊?这首诗主要写周朝的大夫行役至旧都,过访故宗庙宫室时,见到的一片庄稼,当年的繁盛奢华不见了,不胜感慨,哀婉悲伤地表达故国之思。(2)看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听到清角吹寒想到杜郎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红药年年生发词人想借此表达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黍离之悲。4.再次提人朗读诗歌,鼓励学生读出情感。5.听音频朗读,感受朗读者的情感处理。(二)品读探讨1.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8、“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通过阅读,这首词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或者哪个词?理由是什么?(请写在书上)(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鉴赏,体悟诗歌的情感美和艺术技巧)补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犹厌言兵”的“厌”字,写得极其传神。意谓扬州遭兵火后,荒废的池沼、尚存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论战事。“无数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2.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预设:杜牧笔下的扬州繁盛 富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玉人吹箫姜夔眼前的扬州衰败 萧条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桥边红药无人欣赏追问: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明确:状写扬州之
9、繁华无出其右者,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在对比中表达出作者的“黍离之悲”。想象情境: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这首词中词人只是设想了一下杜牧的“重到须惊”,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了唐朝的杜牧,他会对杜牧说什么呢?(请你写下来,不少于 30字)三、拓展延伸问题: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废墟?预设:(1)是金人的野蛮入侵,更是南宋王朝懦弱投降的结果(2)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宋金局势相对“承平”,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满目疮痍。时年 21 岁的姜夔,身为一介布衣,却心怀黍离之悲,家国之思,令人低回不尽。四、指导背诵“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姜夔的这份忧伤穿越840 年的风霜,透过文字扑面而来,就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他那深沉的家国情怀吧!指导学生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词作。五、推荐阅读及作业陶映竹论姜夔词对前人作品的创作接受刘楷赋到沧桑句便工姜夔扬州慢赏析洪烛扬州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