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pdf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构成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也是科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学习物质的微粒构成是对接下去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具体来说是对八年级所要学习的水的组成、例子模型与符号,九年级上物质的变化及酸碱性质学习的一次重要铺垫。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在前几节课中已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但是对物质的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并不了解,该内容对于他
2、们来说相对抽象,初一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尚有一定难度。三、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分子概念的构建,以及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扩展,并结合课标,考虑到初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将采用古诗梅花引入课程,让同学们思考花香何来,并且让学生动手大豆与芝麻混合实验来具象感受分子间隙,从而探究物质构成,攻破重难点。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3)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3、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了解扩散现象。(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 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
4、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五、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标要求,初中科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教学。六、教学准备六、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板书设计3、蔗糖,放大镜,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 构成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