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23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案.pdf
《高一语文上23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23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2)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及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3)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二、重点难点二、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翻译难懂的语句。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三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一)导语导语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 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
2、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二)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三)题解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 年)
3、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谨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
4、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四)整体感知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明确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创业守成,人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观点,最后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 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研读第一段。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求木之长者(2)必固其根本(3)必浚其泉源(4)人君当神器之重(5)戒奢以俭(6)伐根以求木茂明确(1)生长。(2)使稳固。(3)疏通、深挖。(4
5、)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6)来。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作者不是一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设喻入手逐渐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笔,从正面设喻,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远”,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长一样,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着,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无疑也不会成功。通过正反设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6、。3、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点拨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寓锋芒,值得细细玩味。研读第二段。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凡百元首(2)承天景命(3)克终者盖寡(4)盖在殷
7、忧(5)纵情以傲物(6)董之以严刑(7)振之以威怒(8)所宜深慎明确(1)帝王。(2)大。(3)能够(4)深(5)看不起人。(6)监督(7)通震,威吓。(8)戒慎。2、翻译下列句子。(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2)终苟免而不怀仁。(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明确(1)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2)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来,也能淹没它。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3、思考: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点拨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
8、俭的根本原因。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思考: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7点拨贞观年间,社会繁荣。在一片颂扬太平盛世的赞美声中,唐太宗也踌躇满志,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魏征作为一名有识见的政治家,却透过这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看到了潜伏的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谆谆告诫唐太宗要不忘历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语文上23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案 语文 23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