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研究_徐旭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研究_徐旭晖.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4 年第 5 期 第 18 卷 (总第 120期 ) 经济与管理 ( Econcwi) mwi w/. 18 No. 5 May 2004 经营管理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研究 徐旭晖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系,广东广州 510220) 摘要 激励是开发人才资源,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着对知识 型员工激励不足的问题。因此,高新枝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而构建一个适合中国高新技术企 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模式更具有实践和现实作用。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 中图分类号 F 276.44 文献
2、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890(2004)05-0043-02 一、 中国离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缺陷 激励是幵发人力资源 ,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虽然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的激励和开发上也做了不少努 力 ,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夕卜企业相比还有 很大的差距,普遍存在着对知识型员工激励不足的问题,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 想尚未真正确 立 ;舊理阶层没有真正区别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的不同; (3)把高工资、高福利作为吸引知识型员工的标准 ;(4)对员工流 綱象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措施失当 ;(5)对知识型员
3、工培训和 再教育够的重视 ;(6)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动机、工作方式 缺乏深刻的了解;(7)知识型员工参与管理的要求未能得到满 足 ;(8)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二、 构建中国商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新模式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新模式 (一)战略政策 1. 内部一致性 :是指同一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之间或不同 技能水平之间的比较。内部一致性影响着其他两个战略问 题,决定着员工的去留,决定着他们是否愿意额外地进行培训 投资以使自己更具适应性,决定着他们是否会承担更大的责 任 ,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 2. 外部竞争力 :是指组织如何参照竞争对手的激励水平 给自己的激励水平定位
4、。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他们的激 励制度是“由市场决定的 (market driven),因此为 r 吸纳最好 的人才,组织的激励制度必须更具竞争力。 3. 员工的贡献 :是指企业重视员工的业绩,在报酬上体 现贡献的大小,以激励员工为企业多做贡献。对绩效的重视 程度是一项重要的激励决策,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 态度和工作行为。 (二) 激励目标 1. 心理的满足感、公平感 :激励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满足 人们的各种需要,兼顾公平,但绝对杜绝“大锅饭”,从而达到 调动每个人积极性的目的。 2. 对外的吸引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趋 向于选择在那些有人情味 ,且有竞争力的企业工作。这不
5、但 可以使内部员工安于职守,而且对外部优秀人才的吸引能起 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工作高效率 :通过激励 ,对人们良好的行为或优秀的 业绩予以积极肯定和赞赏 ,在企业里使员工树立起爱厂爱岗、 尽职尽责、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好风尚。实行激励 ,将企业 目标和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就能够将员工团结在一起,产生 最佳的整体效益。 (三) 激励技巧 激励技巧包括三个激励模式,三个部分彼此联系,缺一 -不 可,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符合高新技术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建立 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新型关系的特征。 1. 薪酬组合型激励模式。 ( 1)年薪制激励模式 :是通过 人才市场的竞争来实现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知识
6、型员工年 薪制的设计,可在西方国家“白领阶层 薪制”的基础上适当 收稿日期 2004 - 01-20 _ 作者简介 徐旭晖 ( 1975)女,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系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2004/5 srai 43 7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经济与管理 (月刊 ) 2004 年第 18 卷第 5 期 借鉴“经营者年薪制” ,把年薪的内容分成基本薪和激励薪两部 分,基本薪体现了知识型员工个体的市场价值,激励薪作为动 态性
7、报酬,根据契约规定的各项工作指标,经过年度业绩考核 后才予兑现,而且不焉一成不变的。 ( 2)知识资本化激励模 式是高新技术企业最能发挥预期效果的激励方式,主要是指 股权激励,其方式有市场股、绩效股、素质股、岗位股、股票期权 五种。对拥有核心知识能力的员工,可以以技术人 iS 的方式给 予技术价值的承认 ;对知识型管理方面的员工则可用管理入股 的形式鼓励其工作积极性。知识资本化激励有利于激励知识 型员工对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核心技术人员 潜心研究专业技术,增强企业和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 ( 3)可 变的延期收入激励模式 :是为了激励知识型员工行为长期化 , 将他们的部分收入 (一
8、般是当年总收人的 20%)延迟到若千时 期 (一般在 2 3 年 )后再分期兑现。我国极少部分高新技术企 业开始试行了可变的延期收入制度,通过税前利润、总资产、国 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销售额等指标的增减幅度,相应地提高或 减少延期收人的绝对值,使延期收人变成像股票期权一样可以 升降,部分实现了激励的目的。可变的延期收人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知识型员工离职后的不良行为,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好 地控制他们的短期行为,如技术泄密等。 2. 个体需求型激励模式。 ( 1)员工培训激励模式 :高新 技术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 ,信息和知识是企业发展最基 本的 动能。对知识型员工来讲,最大的挑战是自身知识的不
9、断更新。员工培训不单纯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知识型员 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种培训既可维护企业长远利益 ,又可满 足 M 工自我需求,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激励手段,可以极大地调 动员工的积极性。 ( 2)工作条件激励模式 :现代化的工作条件 对知识型员工有极大的诱惑力。这种工作条件不但给员工在 工作上带来便利,而且可以增强员工的参与感,使他们真正感 觉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如果把工作条件的现代化程度、科 技资源的透明度、科研设施的先进程度都与知识型员工的工 作目标和业绩进展挂上 钩,其激励效果就不可低估。现代化 的工作条件应包括硬条件和软条件两个方面 :硬条件包括良 好的工作环境、交通工具、科研设备以
10、及通讯、办公设施等 ;软 条件是指企业的通讯设施。 ( 3)员工福利激励模式 :员工福利 作为激励手段其形式很多,关键是要能体现知识型员工的需 求特征。弹性福利制度是指企业投入的成本相同,但是福利 设计的内容不同 ,不同需求的员工可以自行选择不同的福利 组合 ,就像快餐一样。弹性福利制度的最大优点是在满足知 旧型员工福利需要的同时更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尊重需要。 (4)弹性工作方式激励模式 :知识型员工 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 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知 识型员工也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 作安排。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体现员工的个人意愿和 特性,避免僵
11、硬的工作规则。 8 小时工作日和无休止的上下 班应该被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所取代。 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公手段的完善,为人们远距 离办公及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3. 心理强化型激励模式。企业文化激励模式 :企业文化 虽然 f 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当企业员工乐于接受并遵循 0 寸,会使他们产生强 烈的归属感,并愿意奉献忠诚、责任心和创造 力。主要包 S&样一些内容 :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 ;尊重人才和 提健孝习 ;评价公正,重视情感。最重要的是注意多种文化模式 的结合。在构建企业文彳匕时,组织必须对自身有个全面的了解, 要根据公司的历史、生产经营来确定文化模式。如
12、今,单一的文 式已难留住人才,只有将多种文化模式相结合,创造组织自 身特有的文化,既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实现承诺,又要激励员工, 鼓励创新 ;既要制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章,又要给予员工足够的 自我空间 ;既要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又要鼓励自我管理,充分授 权 -领导 &渐激励模式 :领导模式的创新激励是指领导者通 过改变下属的动机与价 f 直观来激励知识型员工,以促进绩效的提 高和整个组织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展示魅力: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具有能对知识型员工产生巨大 超凡影响 (如接受、支持、追随、忠诚等 )的个人吸引力。二是鼓舞 动机 :领导者可以利用口号等鼓励下属付出更大的努
13、力去实现组 织的远大目标 ;三是关怀体贴 :领导要公平而有差别地对待敏 下属,关注敏下属的特殊需要,細友或长辈一样帮助、支持知 识型员工完成任务和实现自我 ;四是挖掘智慧 :高新技术企业 的 领导要鼓励下属尝试用薪新的、创造性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工作 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隆高 .德鲁克论 21 世纪管理挑战 知识工作者生产率 J.南开管理评论, 2 , (5). 2 屠海群 .知识型企业激励机制的契约模式 j.企北经济 ,2 2, (5). 3 孙建国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激拗 j.前沿, 2 1, ( 3). 4 谢康 .新经济趋势下的企业激励机制设计 j.经济前沿, 2 ,(丨】) . 5 李建蜂 .组织行为管理 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 ,2000. 6 刘建军 .领导学原理 -科学与艺术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 1 责任编辑:嘉然 44 SJflSfil 2004/5 7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