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竞赛中计算题的一些巧解方法(共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化学竞赛中计算题的一些巧解方法(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竞赛中计算题的一些巧解方法(共3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初中化学竞赛中计算题的一些巧解方法黄利军化学计算题是初中化学竞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某些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比较头痛的一类题目,更是他们在考试中最最容易失分的一类题目。如果能选用一种最为合适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解决计算题。对于初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成绩,甚至对决胜考场,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选用一种合适的方法解计算题,不仅可以缩短解题的时间,还有助于减小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量,并尽可能地降低运算过程中出错的机会。所以在计算过程中针对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往往有助于减少运算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及出错的机会,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而在初
2、中化学竞赛中使用较多的解题方法通常有以下六种: 1、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例1:将两种金属单质混合物13g,加到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产生H21克。这两种金属可能是: A.Zn和Al B.Fe和Mg C.Fe
3、和Zn D.Al和Mg解析:题中告诉了13克混合物与稀硫酸作用可产生1克的H2 ,则该混合物中一定有一种金属与足量稀硫酸作用,产生1克的H2 时,所需要的质量多于13克,同时必有另一种金属,与足量稀硫酸作用产生1克的H2 时所需要的质量少于13克。故可把题中选项所涉及的各种金属生成1克的H2 时所需要的质量都计算出来,凡某答案中涉及的两种金属生成1克的H2 时需要量,一个大于13克,一个小于13克的,便是答案,否则都大或都小的均不是答案。根据方程式R + aH+ Ra+ + a/2H2(a为化合价) M a X 1克 x=M/a克此量即为:原子量/化合价所以利用上述金属生成1克H2需金属质量为
4、:Zn需65/2=32.5克;Al需27/3=9克;Fe需56/2=28;Mg需24/2=12克。根据平均值含义,A答案中Zn需要量为32.5克,Al需要量为9克, 一个比13克大,一个比13克小,故知A组成可能。 例2:某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杂有下列气体中的一种气体,经测定该混合气体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5%,则其混杂的气体是()A SO2B.CO2 C.NO2 D.H2O(气) 解析:首先假设混有的气体全部是一氧化碳气体,那么其中含氧量为57.1% 。根据平均值的含义,则混有的气体的含氧量要小于55%。所以选A。 2、极限法(也叫值极法) 极限法与平均值法刚好相反,这种方法也适合定性或定量地求解混
5、合物的组成。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将混合物看作是只含其中一种组分A,即其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为100%(极大)时,另一组分B对应的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就为0%(极小),可以求出此组分A的某个物理量的值N1,用相同的方法可求出混合物只含B不含A时的同一物理量的值N2,而混合物的这个物理量N平是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A、B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即N1<N平<N2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例3:某碱金属单质与其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40g,与足量水完全反应后生成1.79g
6、碱,此碱金属可能是( ):A:Na ;B:K;C :Rb; D:Li解析 本题若用常规思路直接列方程计算,很可能中途卡壳、劳而无功。但是如果将1.4g混合物假设成纯品(碱金属或氧化物),即可很快算出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取值范围,以确定是哪一种碱金属。假定1.4g物质全是金属单质(设为R),则:RROH mMR 171.40 (1.79-1.40) 解之得MR=61;再假定1.40g物质全是氧化物 设为R2O,则:R2O2ROH m2MR+16 181.40 (1.79-1.40) 解之得MR=24.3 ;既然1.40g物质是R和R2O的混合物,则R的原子量应介于24.3-61之间。题中已指明R
7、是碱金属,原子量介于24.3-61之间的碱金属只有钾,其式量为39。故答案为(B)。 例4: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2.00g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A.3.06g B.3.36g C.3.66g D.3.96 解析:本题如按通常解法,混合物中含KCl和KBr,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看是否有解,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题,所花时间非常多。使用极限法,设2.00g全部为KCl
8、,根据KCl-AgCl,每74.5gKCl可生成143.5gAgCl,则可得沉淀为(2.00÷74.5)×143.5=3.852g,为最大值,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时,每119克的KBr可得沉淀188g,所以应得沉淀为(2.00÷119)×188=3.160g,为最小值,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故只能选B和C。3.差量法 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时题目给的条件不是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而是反应前后的质量的差值,解决此类问题用差量法十分简便。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
9、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例5: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解析:Fe + CuSO4 FeSO4 + Cu56 64(离开铁棒)(回到铁棒)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棒的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铜。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离开铁棒的同时,就有64份质量的铜回到铁棒上,则使棒的质量增加64-56=8(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竞赛 中计 算题 一些 方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