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温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6月目 录前言(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节 发展回顾( 2 )第二节 面临环境( 4 )第二章 绘就“十四五”发展新蓝图第一节 总体思路( 7 )第二节 发展原则( 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8 )第三章 构建服务业发展新体系第一节 全力打造三大重点产业(11)第二节 培育壮大五大新兴产业(19)第三节 提升发展两大幸福产业(33)第四章 完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第一节 一主:都市区服务业主中心(40)第二节 一副:都市区服务业副中心(41)第三节 三带:沿海生产性服务业、中部综合性服务业、西部休闲产业发展带(41)第四节 多节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多
2、节点支撑(43)第五章 实施服务业发展重点工程第一节 改革示范工程(44)第二节 融合创新工程(47)第三节 载体提质工程(48)第四节 消费升级工程(50)第五节 品质提升工程(52)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 完善组织管理(53)第二节 强化要素支撑(54)第三节 营造良好环境(55)附件:温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重大项目表(57)“十四五”时期,是温州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温州贡献的关键五年,更是大力建设“五城五高地”,全力“做强第三极、建好南大门
3、”,奋力“续写创新史、争创先行市”的重要五年。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服务业发展新体系,是温州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根据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特编制温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21 至2025 年;规划范围为温州市行政辖区范围。本规划是温州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温州市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一章 发展基
4、础与环境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温州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升级成效显著,载体建设持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以来,温州服务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76亿元,是2015的1.63倍,规模排名全省第三;年均增速达到10.2%,分别高于同期GDP、工业增加值增速2.2个和4.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51.8%提升至2020年的56.4%,服务业作为温州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20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收
5、入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56.9%,较201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2019年末,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0%,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产业升级成效明显。“十三五”以来,温州积极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2019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427.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9.2%;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15.7%,较2015年增长5.4个百分点。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8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5%。现代商贸、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服务、科技服
6、务、数字贸易等新兴服务业加速崛起,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载体建设持续优化。“十三五”以来,温州全力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和平台载体建设。全球商品贸易港、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建成开业,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落户温州,温州广告产业园升级为国字号,刘伯温故里获评5A级旅游景区。高品质步行街、月光经济等消费促进平台取得明显成效,五马-禅街、瑞安忠义街入选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鹿城、瓯海入选省级夜间经济试点。楼宇经济加速发展,截至2020年共实现税收超亿元楼宇32幢,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32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支撑作用更加突出,集约化水平逐步提高,温州金融集聚区、温州总部经济园获评2
7、019年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第3、第6位。鹿城、瑞安2个服务业强县(市、区)试点培育取得积极成效。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十三五”以来,温州大胆探索、改革攻坚形成了一批温州样本、温州典型、温州经验。医养结合试点、温州(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等一批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自贸区温州联动创新区、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温州综合保税区等一批高能级开放创新平台成功获批。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制度创新深入开展,民间金融规范制度、地方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信用环境和金融信息管理模式等四大金融制度实现突破,科技经费包干制、成果
8、转化三定向制度、科研诚信红黑榜、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等系列改革扎实推进,服务业规范有序加快发展。“十三五”时期,温州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为:产业层次尚待提升,温州服务业整体以批发零售、房地产等传统产业为主,信息服务、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缺失现象较大范围内存在,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温州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760万元,仅为全省同期的59%。人才制约瓶颈凸显,温州本地缺乏大院名校,“千人”、“万人”专家数较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中高端人才集聚能力较弱
9、,导致温州科技服务、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中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第二节 面临环境“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温州服务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新机遇,也有不少新挑战。机遇方面,一是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带来的市场新机遇。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14亿人口)和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牢固基本盘。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经济体水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消费结构自我迭代、优化升级步伐随之加快;同时,国内循环体系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温州加快服务业
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增量新空间。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嵌入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服务业业态,推动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的相互渗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动能接续,将进一步提速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温州服务业创新升级。三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闽浙沿海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带等国家战略带来的能级新跃升。随着一系列跨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城市间行政壁垒将进一步消解,产业、科创、人才等要素资源将加速流动,温州都市圈在地缘
11、板块中的战略地位将显著提升,有利于温州通过借力沪杭等高能级城市平台和周边地区发展势能,实现对国内外优质资源更高能级、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吸引和配置,进一步提升温州服务业发展能级。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发展新优势。“十四五”时期,国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温州围绕打造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由多点突破向系统集成深化拓展,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温州服务经济发展潜力。挑战方面,一是全球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的挑战。当前全球经济陷入持续低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不断升温,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温州服务业吸引外资和“走出去”的进程。二
12、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要素红利日趋消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各种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交织叠加,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温州服务业发展。三是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空间重构和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的挑战。“十四五”时期,世界级城市群、大都市区和高能级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城市和产业空间将加速重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区域竞争也将更趋激烈,中心城区首位度和综合能级不高的城市或将面临高端消费、优势产业、高层次人才等要素资源加速外流的局面。综合判断,温州服务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
13、重要机遇期,必须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书写温州服务业发展新篇章。第二章 绘就“十四五”发展新蓝图第一节 总体思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政治使命,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温州打造“五城五高地”的战略目标,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352”服务业发展新体系,着力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温州服务与温州制造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加快形成服
14、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助推温州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巩固温州在东南沿海服务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增强温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新格局中的综合竞争力。第二节 发展原则坚持科学谋划、适度超前。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展望作用,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推动温州服务业发展。坚持创新发展、互促共荣。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温州服务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强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引入和迭代,通过不断拓展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
15、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提升温州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发挥“温州服务+温州制造”组合效应。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扩大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把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壮大人才队伍,提高职业素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支撑服务业强市建设。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推动服务业发展,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顺应服务业发展规律创新
16、经济治理,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稳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在开放竞争中拓展空间、提升水平。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期末,服务业对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人民品质生活需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数字赋能、业态高端、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新时代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构建,“温州服务”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中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主体地位持续巩固。服务业持续发挥温州经济发展主动力和主引擎的作用,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超过55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55.5%左右
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品质化、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5%左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3万元/人左右。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更加协调,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对服务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数字经济对服务业的引领、撬动和赋能作用不断增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左右。载体建设持续加强。加快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充分发挥商务楼宇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18、全面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总部基地。到2025年,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数量达到20个,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60幢。温州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表分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总量规模1服务业增加值亿元3877555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4985000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34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56.960结构优化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56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3动能转换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12.4158网络零售额亿元203029809跨境网络零售出口额亿元102190载体建设10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个-2011
19、税收超亿元楼宇幢3260注:1.*为2019年数据。2为年均增速。第三章 构建服务业发展新体系第一节 全力打造三大重点产业 一、现代商贸业 (一)发展目标抢抓国内大循环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坚持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统筹发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互促共进,传统贸易、新型贸易协同互补,进一步优化城市商业布局,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建成区域性消费目的地、时尚消费引领地、内外贸融合示范地,全力构筑新消费高地,推动温州向“国际时尚之都、温馨消费之城”迈进。到202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亿元。 (二)主要任务优化城市商圈布局。围绕“一主一副三带多节点”都市区发展格局,加快推
20、动市级商业、区级商业、街镇商业、社区商业的优化布局,完善“市级+区级+街道+社区”的四级商业网点体系。以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加快发展商圈经济,打造高品质智慧商圈。以引领时尚消费为导向,加快环五马国际商圈、龙湾中心商圈、瓯海新城商圈等核心商圈商业业态模式创新,高标准打造都市核心商圈。以高度融合温州中心城区为导向,大力提升洞头、乐清、瑞安、永嘉中心商圈建设,打造都市区主中心商圈。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导向,推动平阳、苍南、龙港特色发展,做优南部副中心商圈。以服务本地居民和游客为导向,推动文成、泰顺打造商文旅融合型商圈。专栏1:都市核心商圈建设环五马国际商圈。依托五马、大南、南塘、欧洲城等主要区块,改造提
21、升传统商业街巷,引进布局旗舰型商业项目,强化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高品质推动步行街与慢行系统建设,打造国际化品牌集聚、时尚消费引领的千亿级商圈。龙湾中心商圈。推动万达广场等现有商业载体创新经营业态,提升商户品牌与商品品质,加强体验业态、复合业态发展,结合东站TOD开发、奥体小镇谋划建设特色商业载体,推动永昌古镇改造提升,发展商文旅融合业态,打造温州东部时尚消费地标。瓯海新城商圈。推动大西洋银泰城、温州全球进口商品贸易港、华侨城欢乐天地等项目做大规模,做优业态,围绕君康中心、吹台大厦、瓯商大厦、牛山广场等商务楼宇,做强瓯海中央商务区功能,发展高品质体验式商务消费。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中国鞋都
22、鞋革城、温州大象城等专业市场转型升级,高标准打造温州鞋服、眼镜、箱包等特色产品现代化专业市场,做强批发业态,做优零售体验,做大市场规模。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温州环贸港、巨溪国际真皮大世界二期等新建专业市场发展,做强电商、会展等功能。加快打造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构建“一中心一基地多平台”格局,重点推进温州全球进口商品贸易港(中心),提速温州综合保税区(瓯江口)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瑞安侨贸小镇、文成欧陆风情街等多平台建设。实施农产品进城提升工程,以农产品标准化、品质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建设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推动供需主体间的直接合作。实施农商互联工程,建立农商
23、互联产业联盟,依托温州菜篮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载体,建设完善农商互联交易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型,加强与阿里、京东等平台公司合作,大力引进新零售项目,加快培育数据驱动、精准营销、业态融合的新零售示范企业。推动数字贸易平台和实体商业企业双向融合,总结推广O2O等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加大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应用。鼓励实体商业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提升消费体验为中心,通过直播电商、社交营销发展“云逛街”等新模式。普及“无人商店”“无人货柜”等线下新业态,打通日用消费品F2C 销售新通道。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强化制造业创新对贸易的支撑作用,引导企业加
24、大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持续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扩大欧美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着力开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相关国家市场,培育发展对台贸易等出口新增长点。加快推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积极扩大对外承包工程、技术贸易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大力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支持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快速发展。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实现贸易进出口额3000亿元。 二、现代物流业 (一)发展目标高水平建设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长三角南翼物流中心城市、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中国快递
25、示范城市,进一步优化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增强物流与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提升物流组织效率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到2025年,物流增加值达800亿元左右,基本构筑现代化物流体系,物流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二)主要任务优化物流设施空间布局。紧密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加大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统筹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先进、集散能力突出、公共服务完善的七大市级物流集聚区(物流园区),强化对区域物流的引领支撑。重点做强以海港、铁路为支撑的乐清湾物流园区,加快建设以空港为支撑的温州机场航空物流园区,以海港、公路为支撑
26、的瓯江口物流园区,以公路货运枢纽为支撑,提供仓储配送一体化服务的瓯海潘桥物流园区、瑞安江南物流园区、温州南部副中心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以铁路、公路、水运多式联运为支撑的鹿城西部物流园区。结合各地经济发展、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生产生活等需求,加快建设完善物流集聚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配送节点三级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形成全域联动、辐射内外、层级合理、有机衔接的物流设施发展空间新格局。推动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融合联动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提速物流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物流业与电气、鞋业、服装、汽车及零部件、泵阀五大传统制
27、造业和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间的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依托“一主一副三带多节点”服务业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物流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围绕鞋服、眼镜、箱包、电气、建材、进口商品等品类,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智慧化的现代专业市场,鼓励物流、快递企业在专业市场周边发展智慧仓配一体化的场站设施。围绕农(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积极打造物流与农业协同发展、满足消费升级的产业联动模式,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资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大户共建联盟,强化物流业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创新物流服务体系。依托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打造温州物流信息枢纽港,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物
28、联网等技术整合全市综合物流资源,建设统一的大数据基础交换网络,发展四港联动,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挥铁路、水运干线运输优势,提高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一单到底、高效运转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体系,提升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水平和快递物流发展水平,全力打造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和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三、现代金融业 (一)发展目标坚持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构建更加契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体制机制,构建既适应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又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现代地方金融体系
29、。力争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800亿元左右;本外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均破20000亿元;累计新增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贷款各3700亿元、3200亿元,新增制造业贷款1000亿元。 (二)主要任务加强金融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外贸金融和普惠金融四大金融产业,加快构建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地方金融体系。创新发展产业金融,加大信贷对“5+5”万亿产业集群的投放力度,创新“银税互动”“技改贷”“订单贷”等产品,深化抵质押方式创新,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用好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模式,总结、评估和深化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试点,推动政府产
30、业引导基金、科创基金与民间投资机构合作,撬动民间资本支持温州民营企业发展。持续深化外贸金融,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立足外贸发展趋势,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服务贸易融资、保单融资等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丰富产品服务类型,有效发挥金融服务稳外贸作用。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加快普惠金融创新试点步伐,积极向上争取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产业政策资金激励作用,深入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工作。积极发展区块链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兴金融,鼓励发展绿色金融、小微金融。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强化与沪杭甬金融的资源、要素互动衔接,加快创投、基金、理财、征信、金融科技等新兴金
31、融组织在温落地,高水平打造温州金融集聚区、七都国际未来科技岛、平阳南麂基金岛、温州科技金融中心、温商华侨资产管理中心等一批重要金融集聚平台。推动以存续分立方式设立的龙港农商银行开业,推动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加快落地运营,促进村镇银行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优化国有金融资本战略布局,理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加快推动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公司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股权的整合,集中运营管理金融股权和资产,业务范围逐步扩展至银行、证券、保险、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等领域,力争打造形成全牌照国有金融资本集聚平台。做大做强总部金融机构,做精做优区域性金融机构,吸引全国性和国际性金融机构总部或分支在温设立管理中心或
32、功能中心,推动在温金融分支机构层级升格、权限扩大。力争到2025年,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总数达28家以上,力争省级总部金融企业8家以上。专栏2:“ 十四五 ”重要金融集聚平台温州金融集聚区。位于鹿城区滨江街道,为滨江商务区核心区块,已有市内 10 余家金融机构总部入驻,建立健全集聚区管理体制,优化空间布局,制定出台金融招商政策,强化对已运营楼宇的政策引导和招商服务,重点培育金融机构和组织集聚发展,开展金融综合服务。七都国际未来科技岛。加快“一园四中心”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主要发展财富管理、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金融业态,重点引进私募股权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财富管理机
33、构和相关投融资中介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区域性金融总部中心。平阳南麂基金岛。着力打造基金创意街区、金融创新中心,旨在吸引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混合制基金及接受投资基金委托,从事投资管理、投资咨询业务的企业入驻,力争2025年,入驻私募基金及管理公司达3000家以上,资管规模达1500亿元。温州科技金融中心。探索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融合创业投资、银行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多元化金融资源,助力科技型企业突破融资瓶颈,着力构建“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温商华侨资产管理中心。借助温州金融改革的政策吸引力,充分发挥海内外温州人优势,吸引和聚集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大力发展
34、多功能财富管理市场,提高财富管理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强化专业指导,加大培育力度,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梯度原则,推动更多优质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挂牌。对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鼓励其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引进优质股权投资机构,打造浙南股权投资高地。鼓励企业利用银行间、交易所市场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利用境外市场发行本外币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解决中长期资金需求。鼓励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推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力争进入全省上市公司第
35、一梯队,境内外上市企业总量确保80家,冲击100家,实现融资与再融资金额600亿元。推进地方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地方金融风险社会治理架构,探索地方金融监管长效机制,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推进地方金融监管的数字化转型。开展民营企业创新型金融产品、服务、业务模式试点,探索开展“监管沙盒”试点。完善企业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防控机制,实施清单制风险管理。优化提升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分类帮扶、处置、资产联防联控、破产预重整、重整企业信用修复、行政调解等创新机制,确保企业金融风险平稳可控。完善困难企业“白名单”销号机制,实现企业风险处置系统化运作。探索设立“银行业个人债务清理中心”,推动个人债务集中清
36、理,争取在温州探索开展个人破产试点。第二节 培育壮大五大新兴产业 一、科技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持续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建设和完善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科技服务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构筑科创高地。到2025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左右,培育50家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基本形成种类齐全、模式多样、业态新型、方式专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促进科技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强科技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培育集聚一批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工程设计等重点领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服务,支持高
37、校、科研院整合科研资源发展研究院经济并推进实验室成果转化,加快建设瓯江实验室,推进省部共建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国家实验室温州分实验室、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支持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申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推动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共享资源要素,着力培育温州科技创新的“塔尖重器”。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加快发展检验检测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测认证检验检疫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围绕“5+5”万亿产业集群建设若干产品质量监督、产业计量测试等国家级(省级
38、)检验检测中心,推进检验检测、标准化、计量等质量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着力发展新兴科技服务业,推动节能环保、科技金融等新型业态,创新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联动机制。构建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形成以温州国家高新区(浙南科技城)为核心,联合浙南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瓯江口园区、温州高教园区、乐清智能电气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瑞安园的“一区五园”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加快构建形成以浙南科技城为“一核”,以科创带和外围辐射产业带为“两带”,联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乐清经济开发区、瑞安经济开发区、瓯海经济开发区
39、等产业园区的“一核两带多园区”发展格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持续稳定推动温州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融合发展,加强乐清、瑞安、永嘉、平阳等省级高新园区建设,支持瓯海创建省级高新区,推进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建设,谋划洞头科技创新岛建设,推动各园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专栏3:全市主要科创资源高校: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温州理工学院、温州商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城市大学等12家。科研院所(含引进创新载体):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浙江
40、大学温州研究院、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等39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省乐清电气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省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省瑞安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省温州瓯海眼镜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省温州龙湾眼视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省平阳印包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4家;温州经济技术开区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永嘉鞋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泰顺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洞头区海洋生态产业创新
41、服务综合体等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红连文创园、蓝江软件园、瑞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乐清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平阳县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省级及以上孵化器22家。众创空间:温州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温州创客梦工场)、浙江工贸学院众创空间、梦创汇、温州浙南科技城大学生创业基地(知行派空间)、东方印创空间、温州大学众创空间、温州医科大学众创空间、温科起点众创空间、温商众创空间等省级及以众创空间111家。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落实国家、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着力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复制推广“定向服
42、务、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研发转化机制。深化瓯海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引进大院名校和优质创新资源建设高水平技术转移中心,规划建设温州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提升发展创业孵化服务,构建以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新型孵化平台为重点,综合性加速器为支撑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实现各重点产业领域创新服务综合体全覆盖。大力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全力建设3.0版科技大市场,建立技术对接云服务平台,形成一站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服务链,到2025年实现技术交易年成交额突破200亿元。提升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
43、服务,支持温州知识产权学院和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建设,推进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等产业平台建设,建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布局科技创新双循环体系。深化国内科技合作,推进与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全面对接,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内科创要素资源的深度对接,加快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科技飞地”建设,强化与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平台的协作联动,推动跨区域共建“飞地园区”和跨区域实施科技创新,打造“研发创新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温州”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深化杭温两大中心城市、两大都市区联动发展,协同宁波高水平共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全省“一盘棋”。积极
44、开展海外科技合作,坚持科技创新“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加强与“创新大国”、“关键小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关键技术、前沿科技和重大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引进集聚国外优质创新资源,打造科技精准合作升级版。 二、信息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深化服务业数字化改革,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融合渗透,培育信息服务新业态,构建“互联网+”生态体系。到2025年,温州信息化发展水平跻身全省前列,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达15%以上。 (二)主要任务加快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发展。聚焦温州软件信息行业发展需求,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软
45、件产品研发,着力提升软件信息行业规模能级与竞争力。加快工业软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工业软件在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嵌入式软件开发能力,重点在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等领域,推进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开展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的研发。做大做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重点发展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等服务,提高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集成能力,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线,推动软件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发展业务咨询、信息化规划
46、、企业架构规划、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测试评估、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以咨询服务为牵引,加强与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和软件产品研发应用间的互动,促进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的应用推广。布局新一代网络通信产业。实施5G产业培育计划,规划建设浙南科技城、大学科技园5G产业孵化器,推动大唐5G全球创新中心建设,以5G微基站智造为重点,带动产业链培育,协同发展5G+融合应用产业。推进国家北斗卫星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低轨通信卫星、地面信息港等项目,积极发展时空信息网络服务,推进北斗导航系统在交通出行、海洋渔业、港口物流等领域普及应用,开展“互联网+航天+通信”融合创新。专栏4:5G“百千万”行
47、动实施百项场景示范应用计划。以5G+产业升级为切入点,推动5G在工业、物流、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以5G+民生服务为切入点,推动5G在数字娱乐、文创、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以5G+城市管理为切入点,推动5G在交通、安防、社会治理、政务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实施千亿产业培育计划。培育千亿级别产值的5G融合应用产业,重点培育5G+智能电气、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家居,以及相关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万个基站建设计划。加强5G网络规划建设,推进5G网络建设规划编制和通信基础设施规划修编,推进5G试点城市创建,推进超1万个5G基站共建共享。拓展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加速信息服务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探索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推进全流程、全环节数字化集成协同。实施“千企智能化改造”,支持中小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行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打造“5+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以电气、汽车零部件、泵阀等传统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