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pdf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pdf(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项目*市*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编号:(项目编号:S2008-1010S2008-1010)*区文化局区文化局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二八年十一月八年十一月 项目申报单位: *区文化局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单位地址: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单位地址:规划设计编制单位 :*区文化局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员:联系方式:单位地址:目 录第一章 总论一、项目背景(一)项目名称(二)建设性质(三)项目建设单位(四)项目拟建设地点 (五)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七)可行
2、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一) 、项目建设规模 (二) 、建设内容 (三)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四) 、结论(五) 、建议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一、项目提出的背景二、项目发展概况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二)项目建设的意义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一、场址现状(一) 、地点与地理位置(三) 、场址土地利用情况二、场址建设条件(一) 、地形、地貌条件(二) 、气象条件(三)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四) 、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六) 、交通条件(七) 、社会环境条件(八) 、基础设施条件(九) 、征地拆迁条件第四章项目建
3、设方案一、建设标准和规模(一) 、建设标准 (二) 、建设规模二、项目工程布局及设计方案(一) 、总平面布置(二) 、工程设计(三) 、节能设计第五章 环境保护一、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二、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三、治理方案四、环境监测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一)估算范围 (二)编制依据 (三)编制方法 (四)总投资 二、资金筹措方案第七章财务和社会效益评价一、财务效益分析 二、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第八章项目组织与管理一、项目管理措施二、劳动保护与安全施工 (一) 、劳动保护(二) 、安全施工 四、招标方式和招标范围 五、项目实施进度计划第一章总论一、项目背景一、
4、项目背景(一)项目名称(一)项目名称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项目 (*市*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二)建设性质(二)建设性质新建。(三)项目建设单位(三)项目建设单位本项目建设单位为*市*区文化局;(四)项目拟建设地点(四)项目拟建设地点 本次建设共五个乡镇:。(五)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五)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3、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4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5 建设单位提供的现行城市、土地和相关规划;6
5、 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部门的初步意见;7 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形图及相关基础资料。(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通过对该项目的建设背景、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效益等方面进行合理分析,为决策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提供可靠依据。(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遵循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功能、技术经济和环境的效益,实事求是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注重建设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4、坚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家和地方相关条例的原则。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二、可
6、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一)(一) 、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设规模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选用标准总建筑面积 300 平方米。(二)(二) 、建设内容、建设内容 每个乡镇新建二层砖混结构楼房一栋,建筑面积 300 平方米;配套建设水、电和信息化设施、室外环境。(三)(三)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本项目估算每个乡镇总投资 24 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补助资金 16 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 4 万元,区财政补助资金 4 万元。(
7、四)(四) 、结论、结论通过综合分析论证,本项目的建设是符合时代和需要的,是符合人民群众和社会需要的,同时,该项目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是可行的。(五)(五) 、建议、建议1、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该项目政策、经济等相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改项目尽快完成前期立项、报批等工作。2、进一步深化勘察设计,为项目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3、需要广泛听取意见,协调规划、国土及其它相关部门的工作,建议成立专门领导班子,促成规划实施。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一、项目提出的背景一、项目提出的背景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长期以来在活跃农村文化生
8、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各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坚持经常性地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等文化活动,成为农民学文化、学科学的课堂,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成为抵御不良风气的阵地,更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项目发展概况二、项目发展概况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区文化局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以相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申报领导小组,通过多次实地调查,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文化审核平衡后 ,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具有
9、重要的意义,区委、区政府责成区属有关部门配合进行项目申报,并与规划、国土部门进行多次协调确定了项目选址和定点,同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了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就必须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目前在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虽然 1982 年,国家就将文化站建设正式列入国民经济
10、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并明确提出了“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问题却没能得到相应的重视。据统计,截至2005 年,全国已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 34593 个,占乡镇总数的 97%。但在实际上,全国还有 26712 个乡镇没有文化站设施或站舍面积在 50 平方米以下。而且现有文化站站舍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站舍破旧落后,设备严重缺乏,急需改建或扩建。镇文化站设施设备建设严重落后、不能适应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根据 1992 年文化部颁发的文化站管理办法,乡镇综合文化站应有书报阅览室、文化娱乐活动室、图书室等设施或场所,活动
11、面积不低于 300 平方米。但除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外,大多数乡镇综合文化站场所面积低于这个标准。文化站设施建设基本上未列入地方政府的建设规划。同时,乡镇综合文化站还存在着工作经费不足、队伍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制定和实施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改善农村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对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尤为重要和迫切。三是文化站是乡镇精神文化活动传播的 “中转站” ,也是实现当地群众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一。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及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本取决于乡镇文化站的整体水平,只有当地文
12、化站具备一定的势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才能保障。(二)项目建设的意义(二)项目建设的意义一、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电影、电视、录相放映活动;三、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技知识讲座等,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四、开办图书室,组织群众开展读书活动;五、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六、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俱乐部和农民文化户开展各种业务活动;七、做好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八、有利于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九、有利于加强社会细胞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一、
13、场址条件一、场址条件项目选址上要求交通便捷、服务方便,同时要求环境舒适优美,远离噪声和其他污染源,要和周边的居住协调规划,特别注重与临近设施的联系。阳光充足,通风良好,视野开阔,能满足城市建设、国土等相关规划的要求。选址方案主要是会同规划、国土两部门现场踏勘初步确定,位于各乡镇中心,建筑面积 300 平方米。二、场址现状二、场址现状(一)(一) 、地点与地理位置、地点与地理位置位于*市*区东风镇;*市*区永乐乡;*市*区新堡乡;*市*区新场乡;*市*区偏坡乡。各乡乡镇中心位置。(二)(二) 、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为集体土地,占地面积 300 平方米。(三)(三
14、) 、场址土地利用情况、场址土地利用情况场址内土地均为建设用预留地。三、场址建设条件三、场址建设条件(一)(一) 、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场址位于*台地上,场址内地形较平坦。(二)(二)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场址所在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 15,其中平均最低气温为-6.2,平均最高气温为 33.1,年均降雨量为 1200mm,其中 4 月至 9 月降雨量为 840mm,占全年降雨量的70%,年均日照时数为 1200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23%,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北向。(三)(三)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场址所在地区域地质构造总体上主要为一短轴背
15、斜构造,受*断裂影响,地层出露较多,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相间分布。地质条件相对较稳定,通过合理的工程措施后可以进行建设。场址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水位相对较低。(四)(四) 、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场址位于*城区规划区内,建筑主要以充满城市现代气息的低、多层建筑物为主。(五)(五) 、区域规划条件、区域规划条件项目前期也与城市规划、国土等部门进行了协调和定点,原则上符合规划要求。(六)(六)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场址位于*城区主要道路旁,交通便利。(七)(七) 、社会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近几年来,我区的计生建设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初步长效的体系,各级组织和政府为
16、加强社区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实施方案,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证。(八)(八) 、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项目选址均位于*城市规划区内,现状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九)(九) 、征地拆迁条件、征地拆迁条件项目选址用地范围内无拆迁户,通过按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采用行政划拨方式供地,并对新建项目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酌情给予减免,降低建设费。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一、建设标准和规模一、建设标准和规模(一)(一) 、建设标准、建设标准 本项目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执行。(二)(二)
17、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在各乡镇内。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为:新建二层砖混结构楼房一栋,建筑面积 300 平方米;配套建设水、电和信息化设施、室外环境。二、项目工程布局及设计方案二、项目工程布局及设计方案(一)(一) 、总平面布置、总平面布置1、总平面设计思想结合场址建设条件,注重区域文化氛围,创造具有活力的空间。通过建筑和绿化、道路等协调设计,创造适宜工作、休养、尺度宜人、各具特色的外部空间。(1)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环境高度融合的思想。新建建筑与原有环境在空间组织上充分考虑到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不同层次的、丰富生动舒适的生活、工作空间。(2) 、充
18、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有机组织空间布局,创造注重自然的生态环境,追求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统一,塑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3) 、布局力求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布局,明确分区,较好地解决建筑、环境、场地的有机关系。2、总平面布置原则(1) 、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进行建筑物规划;(2) 、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可能体现建筑物设计合理,方便生活、工作的原则;(3) 、依据国家有关规划、建筑、环保、防火、抗震、劳动安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4) 、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加大绿化面积,美化环境;(5) 、总图布置时,要考虑到建筑物发展规划和人流出入的合理性。3、总平面布置方案主体
19、建筑物沿道路走向顺向布置,原则上朝向以有利于夏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为原则。主体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 5 米,与周边建筑物间距 10 米,在场地范围内尽量多地布置绿地,并综合考虑消防通道和步游小道建设,同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做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二)(二) 、土建工程、土建工程1 1、建筑设计、建筑设计(1)、设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2) 、设计方案、综述本项目选用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中的县级 D 型。、平面布局拟建建筑物主要采用传统的条形平面布局,总长 15 米,进深10 米,为内走廊式二层建筑物。、
20、建筑空间建筑物室内布置简洁灵活,房间基本单元开间为 3.0 米,进深为 4.5 米,层高 3.64.5 米,楼梯和卫生间的布置考虑到人流集中的特点进行布置。、建筑立面造型设计建筑物造型设计力求简洁整齐、和谐统一、庄重典雅、立意新颖。整个建筑远观轮廓起伏、有特征、体形比例优美,近看有细部、有内容。造型设计力求空间构图的均衡和多向性,不是单纯的主要立面和次要立面,而是从空间体形入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有变化、有起伏。色彩主要以白为主,局部采用银灰、粉红形成对比。2 2、结构设计、结构设计(1) 、设计依据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12001)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
21、001)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1) ;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972002) ;、其它有关的现行国家规范、规程及标准。(2) 、自然条件、抗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抗震设防烈度为度。、荷载风载:0.30KN/m2 ,恒载:0.50KN/m2 ,活载 上人屋面:2.0KN/m2 ,不上人屋面:0.5KN/m2 。(3) 、结构安全 本工程结构合理使用年限为 50 年,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等级为二级。(4) 、建筑结构方案拟建建筑物采用砖混结构,
22、楼面为梁板式。室内层高为 3.6 米。、地基基础 地基基础的设计根据工程勘察报告、场地的地震危险性作综合评价,正确确定地基承载力。基础埋深应根据地质情况、土的冻层深度以及地下水位等情况综合考虑后确定。本项目拟采用复合地基处理后的人工基础。、结构形式 本工程承重结构体系采用砖混结构,砌体采用 MU10 页岩砖,楼板主要为预制空心楼板(局部现浇) 。为了提高墙体承载力的稳定性,设有明柱和暗柱。、结构材料 钢筋采用 HRB235、HRB335、HRB400 热轧钢筋;混凝土等级:基础部分、构造柱、圈梁、楼梯过梁均采用 C20。(三)(三) 、安装工程、安装工程1 1、给排水工程、给排水工程(1) 、
23、设计依据、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GBJ1588) ;、 室内给水设计规范 (GBJ1386)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7981996) ;、建设单位及相关专业提供的有关资料和设计要求。 (2) 、设计范围建筑给水、建筑排水、建筑消防用水等。(3) 、设计原则 根据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合理预测需水量,按各用水单元要求,合理分布于全楼,在满足用水单元用水量、水压要求及考虑施工和维修便捷的原则下,尽可能缩短室内供水管线的总长度。给水系统应根据生活等各项用水对水质、水温、水量和水压的要求,结合室内外给水系统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或综合判定方法确定。结合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合理预测污水量,建立合理
24、完善的排水系统,有效收集污水,同时尽可能考虑工程造价和运行管理维护费用。(4) 、给水系统 、水源 本项目用水就近由城市市政供水干管接入,供应量可满足办公需要。给水水质标准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之规定。、用水量 供水标准:用水按 50 升/人班计算。项目实际用水量由班次人数确定。、系统选择A、室外给水系统从城市市政供水干管引入,在给水管上安装水表和闸阀,本项目建筑为 2 层,在市政管网供水压力服务范围之内,因此,办公用水由市政直接供水。B、室内给水系统 由接入室内的供水干管,经立管通向各楼层,各楼层引出供水支管,通向各用水点。(5) 、排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排水量本工程生活污水排放量按生活用水
25、量的 90%计。、污水的收集与排放系统室内卫生间的粪便污水和废水分流排放,采用单立管排水系统排放至室外,经化粪池处理后,用 D200 混凝土管接入市政排水管网。 室内排水主管系统一般采用主通气立管系统,以改善通水条件,按规范设置清扫口,并在适当位置设置地漏。、雨水的收集和排放 屋面采用有组织排水,设置屋面 PVC 雨水口、雨水斗、落水管,将雨水排放到明渠收集后,统一排放至市政排水管。(6) 、管材及接口、给水管材室内生活给水管材采用铝塑复合管,压紧式卡套连接;室外给水管道 DN50 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DN50 采用给水铸铁管,石棉水泥接口。、排水管材 室内排水管道采用 UPVC 排水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镇 综合 文化站 建设 工程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