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感染与健康 (10).pdf
《微生物感染与健康 (1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感染与健康 (10).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侵人数量及侵入机体的部位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测定指标: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在一定条件下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能引起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invasiveness)包括粘附素、荚膜、侵入性物质和细菌生物被膜等,主要涉及菌体表面结构和释放的侵袭性蛋白和酶类;
2、毒素(toxin)主要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PAL)病原菌基因组内,存在的一组与毒力相关的DNA序列,其表达产物包括黏附素、侵袭素、毒素等。一、细菌的毒力一、细菌的毒力(一)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1菌体的表面结构 (1)黏附素(adhesin)细菌表面具有黏附功能的结构及相关物质,与致病性关系密切。黏附性结构物质:黏附素主要为蛋白质、糖蛋白或多糖、脂多糖,均系细菌体表结构成分。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素受体相互作用,介导黏附作用的发生。菌毛黏附素 主要存在于革兰阴性菌。通过菌毛与宿主细
3、胞表面受体结合,使细菌吸附而立足,获得定居机会,故又称其为定居因子。菌毛的粘附作用具有组织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决定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非菌毛黏附素 主要来自菌体表面的其他组分,如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蛋白,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膜磷壁酸(LTA);还有细菌的多种表面成分,胶原黏附素、纤维连接蛋白结合蛋白(FBP)等。(2)荚膜(微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如补体、抗体)的损伤作用,可保护细菌,使致病菌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和扩散。还有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杆菌的Vi抗原,某些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等位于细胞壁外层的结构,统称为微荚膜,也有相同功能。(3)鞭毛 少数鞭毛与黏附、定植相关。如
4、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等。(4)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分泌物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可由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组成。细菌生物被膜的功能:抵抗不利环境,营造合适的微生境。是有利细菌的一种黏附定植式群体生存方式。菌细胞之间可自动感应周围环境变化,调整菌群密度、代谢及生长速率等。抗吞噬、抗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更易于抵抗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攻击,克服液态流的冲击而持续生存。可通过信号传递、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快速传递,是医源性微生物多重耐药性倍增的重要原因。与许多慢性难治性细菌感染及医院内感染关系密切。一是慢性感染与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有关;另一方面
5、是现代医源性感染的重要传染源。2侵袭性物质 指某些病原菌主动侵入非吞噬细胞(黏膜上皮细胞)的感染过程。(1)侵袭素 细菌的侵袭能力由侵袭基因(inv基因)控制,由inv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即侵袭素,存在于细胞表面。(2)侵袭性酶:许多细菌可释放侵袭性胞外酶,有利于病原菌的抗吞噬作用并向周围组织扩散。例如:葡萄球菌的凝固酶抗吞噬作用;A群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有助细菌扩散。3逃逸宿主的防御机制(1)抗吞噬和消化作用 具有荚膜和微荚膜的细菌可抗吞噬及消化;胞内菌可抗杀伤。(2)产生IgA蛋白酶 水解宿主黏膜表面IgA。(3)抗原变异 逃避特异性免疫应答。1(4)干扰补体活性 抵抗补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感染与健康 10 微生物 感染 健康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