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解剖与生理讲义.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1.2.9)--解剖与生理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9)--解剖与生理讲义.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第一节节 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一、一、耳的应用解耳的应用解剖剖 耳由外耳(external ear)、中耳(middle ear)、内耳(inner ear)三个部分组成(图 1)。外耳道的骨部、中耳、内耳都位于颞骨内。图 1 耳的全貌模式图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郭及外耳道。1.耳郭 耳郭(auricle)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头颅两侧(图 2)。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而无软骨外,其余均为软骨组成,外覆软骨膜和皮肤。耳郭的前面皮肤与软骨粘连较后面为紧,皮下组织少,若因炎症等发生肿胀时,感觉神经易受压迫而致剧痛。耳郭血管位置表浅,皮肤菲薄,故易受冻伤。如因外伤
2、或手术引起耳郭软骨膜炎,可致软骨坏死,导致耳郭畸形。图 2 耳郭 2.外耳道 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为外耳道口直至鼓膜间的腔道,长约 2.53.5mm,略呈 S 形弯曲状。外 13 为软骨段,内 23 为骨段,两段交接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较大异物常嵌于此处。软骨段皮肤有毛囊、皮脂腺、耵聍腺。外耳道皮肤较薄,与软骨膜和骨膜黏着较紧,炎症时疼痛较甚,且可因下颌关节的运动而使疼痛加剧。软骨部前下方有 23 个裂隙,内含结缔组织,可借以增加耳郭及外耳道的活动度。外耳道或腮腺的炎症也可经此裂隙互相感染。3.外耳的血管、神经、淋巴(1)外耳的血管:外耳的动脉由颞浅动
3、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给,静脉流入颈内、外静脉及乙状窦。(2)外耳神经:外耳的感觉神经来自下颌神经的耳颞支、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及迷走神经耳支。当外耳道受刺激时,通过迷走神经耳支,常可引起反射性咳嗽。(3)外耳淋巴:外耳道淋巴管的注入处与耳郭的淋巴管相同。(二)中耳 中耳(middle ear)是鼓膜至内耳外侧壁之间的含气空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四个部分。1.鼓室 鼓室(tympanic cavity)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有外、内、前、后、顶、底六壁及上、中、下鼓室三部分。鼓室容积约为 12ml,上下径约 15mm,前后径约 13mm,内外径约 46mm。其中:上鼓室(e
4、pitympanum),亦称鼓室上隐窝,为位于鼓膜紧张部上缘平面以上的鼓室腔;中鼓室(mesotympanum),位于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之间,即鼓膜与鼓室内壁之间的鼓室腔;下鼓室(hypotympanum),位于鼓膜紧张部下缘平面以下,下达鼓室底。(1)鼓室六壁:鼓室约似一竖立的小火柴盒,有外、内、前、后、顶、底 6个壁。1)外壁:又称鼓膜壁(membranous wall),由骨部及膜部构成(图 3),骨部较小,即鼓膜以上的上鼓室外侧壁;膜部较大,即鼓膜(tympanic membrane)。鼓膜系一宽约 8mm、高约 9mm、厚 0.1mm 的椭圆形银灰色半透明的薄膜,有光泽(图 4)。从外
5、至内分为上皮、纤维组织、黏膜三层。鼓膜朝前下方倾斜,与外耳道底成 45-50角。新生儿的倾斜度尤为明显,约成 35角。鼓膜分为松弛部和紧张部两部分。紧张部鼓膜边缘形成纤维软骨环,附着于鼓沟。松弛部位于上方,约占鼓膜面积的 15,呈淡红色。紧张部呈银灰色、半透明状。沿锤骨柄做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做一与该线垂直相交的直线,可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 4 个象限(图 5)。图 3 鼓室外侧壁 图 4 鼓膜(右侧)图 5 鼓膜的四个象限 2)内壁:即内耳的外壁,亦称迷路壁(labyrinthine wall)。表面凹凸不平,包括鼓岬、前庭窗、蜗窗、面神经管凸水平部、外半规管凸、匙突等解剖结构
6、(图6)。图 6 鼓室内侧壁 3)前壁:即颈动脉壁(carotid wall)。下部与颈内动脉仅以一薄骨板相隔。上有二口:上为鼓膜张肌半管开口,下为咽鼓管半管的鼓室口。4)后壁:即乳突壁(mastoid wall)。此壁的内侧有面神经垂直段经过。后壁上段相当于上鼓室的后壁有一小孔,为鼓窦入口,上鼓室借此与鼓窦相通。5)上壁:即鼓室盖(tegmen tympani)。鼓室借此壁和颅中窝的大脑颞叶相隔。6)下壁:即颈静脉壁(jugular wall)。为一较上壁狭小的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其前方即为颈动脉管的后壁。(2)鼓室的内容物 1)听骨(auditory ossicles):为人体内
7、最小而互相连接的一组小骨,包括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stapes),他们互相连接成听骨链(ossicular chain)(图 7)。其中锤骨:为三个听骨中最大者,有小头、颈、短突(外侧突)、长突(前突)和柄。小头位于上鼓室的前段,后有凹面,与砧骨体形成关节;锤骨柄位于鼓膜黏膜层与纤维层之间;砧骨:形如前磨牙,分为体、长脚和短脚。砧骨体位于上鼓室的后段,其前与锤骨小头形成砧锤关节,长脚位于锤骨柄之后,末端形成豆状突与镫骨小头形成砧镫关节;镫骨:如马镫状,分为小头、颈、前脚、后脚和足板(底)。镫骨小头与砧骨长脚的豆状突相连接,底板呈椭圆形,借环韧带连接于前庭窗。图 7
8、 听小骨 2)听骨韧带:听骨借锤骨上韧带(superior ligament of malleus)、锤骨前韧带(anterior ligament of malleus)、锤骨外侧韧带(lateral ligament of malleus)、砧骨上韧带(superior ligament of incus)、砧骨后韧带(posterior ligament of incus)、镫骨环韧带(annular ligament of stapes)固定于鼓室内。3)鼓室的肌肉:鼓膜张肌(tensor tympani muscle)起自咽鼓管软骨部、蝶骨大翼和鼓膜张肌半管下壁等处,止于锤骨柄下方,
9、由三叉神经下颌支一分支鼓膜张肌神经支配;此肌收缩可牵拉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以免鼓膜震破或伤及内耳。镫骨肌(stapedius muscle)起自鼓室后壁锥隆起内,止于镫骨颈后方,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此肌收缩可牵拉镫骨小头向后,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前缘向外翘起,以减少内耳压力。(3)鼓室隐窝与间隔 1)鼓室隐窝:鼓室隐窝(recesses or pouches of tympanic cavity)为覆盖听骨和韧带的鼓室黏膜所形成下列的黏膜隐窝,均开口于鼓室:锤骨前隐窝;砧骨上、下隐窝;鼓膜上隐窝;鼓膜前、后隐窝。2)鼓室隔与鼓峡:在中、上鼓室之间,包括有锤骨头及颈、砧骨体及短脚、锤骨
10、前韧带、砧骨后韧带、砧骨内侧及外侧皱襞、鼓膜张肌皱襞、镫骨肌皱襞,以及和上述各结构间有时存在的膜性结构,它们形成的鼓室隔,将中、上鼓室分隔。鼓室隔上有前后鼓峡联通上中鼓室。(4)鼓室的血管、神经 1)鼓室的血管:动脉血液主要来自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供应鼓室前部及鼓膜;茎乳动脉供应鼓室后部及乳突;鼓室上动脉及岩浅动脉供应鼓室盖及内侧壁;鼓室下动脉供应鼓室下部及鼓室肌肉;颈内动脉的鼓室支供应鼓室前壁。静脉血流入翼静脉丛和岩上窦。2)鼓室的神经:鼓室丛(tympanic plexus)由舌咽神经的鼓室支及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上下颈鼓支组成,位于鼓岬表面,司鼓室、咽鼓管和乳突气房黏膜的感觉。
11、鼓索神经(chorda tympani nerve)自面神经垂直段的中部分出,约于锥隆起的外侧进入鼓室,司味觉。2.咽鼓管 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通道,成人全长约为35mm,由鼓部与软骨部组成。外 1/3 为骨部,位于颞骨鼓部与岩部交界处,恰在颈内动脉的外侧。内 2/3 为软骨部,其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侧壁,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咽鼓管由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肌控制其运动,故当张口、吞咽、哈欠、歌唱时借助其收缩,可使咽口开放,以调节鼓室气压从而保持鼓室内、外压力的平衡。咽鼓管黏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的运动方向朝向鼻咽,可使鼓室的分泌物
12、得以排出。因软骨部黏膜呈皱襞状,具有活瓣作用,故能防止咽部液体进入鼓室。3.鼓窦 鼓窦(tympanic antrum)为鼓室后上的含气腔,是鼓室和乳突气房相互交通的枢纽。鼓窦向前经鼓窦入口与上鼓室相通,向后下通乳突气房。鼓窦内覆有纤毛黏膜上皮,前与上鼓室相连,后与乳突气房相连。4.乳突及乳突气房 初生时尚未发育,多自 2 岁后由鼓窦部向乳突(mastoid process)部逐渐发展,6 岁左右乳突气房(mastoid cells)已有较广泛的延伸。最后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相互连通的气房,内有无纤毛的黏膜上皮覆盖。根据气房的发育程度,乳突可分为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4 种类型。
13、(三)内耳 内耳(inner ear)又称迷路(labyrinth),内含听觉及位觉感觉器官。内耳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二者形状相似,膜迷路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内含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1.骨迷路 骨迷路(osseous labyrinth)由致密的骨质构成,厚约 23mm,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图 8)。图 8 骨迷路(1)前庭(vestibule):略呈椭圆形,位于耳蜗及半规管之间。前下部较窄,有一椭圆孔形的蜗螺旋管入口通耳蜗的前庭阶;后上部稍宽,有 3 个骨半规管的5 个开口通入。前庭的外壁即鼓室的内壁的一部分,有前庭窗为镫骨底板所封闭。内壁构成内
14、耳道底,上壁骨质中有迷路段面神经经过。前庭腔内面有从前上向后下弯曲的斜形骨嵴,称前庭嵴。嵴之前方为球囊隐窝,容纳球囊;嵴之后方有椭圆囊隐窝,内含椭圆囊。(2)骨半规管(osseous semicircular canals):位于前庭的后上方,为 3 个相互垂直的 2/3 环形的小骨管,依其所在位置,分别称为外(水平)、前(垂直)、后(垂直)半规管(lateral,anterior and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s)。每个半规管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其一端膨大名骨壶腹(bony ampulla),上半规管内端与后半规管上端合成一总脚,外半规管内端为单脚,故 3
15、个半规管共有 5 孔通入前庭。当头前倾 30时,外半规管平面与地面平行;两侧前半规管所在平面向后延伸互相垂直;两侧后半规管所在平面向前延长也互相垂直。(3)耳蜗(cochlea):位于前庭的前面,形如蜗牛壳,主要由中央的蜗轴(modiolus)和周围的骨蜗管(osseous cochlear duct)组成。骨蜗管(蜗螺旋管,cochlear spiral canal)旋绕蜗轴 2(1/2)2(3/4)周,全长约 3032mm。蜗底向后内方,构成内耳道底;蜗顶向前外方,靠近咽鼓管鼓室口。蜗底至蜗顶高约5mm。蜗轴呈圆锥形。从蜗轴伸出的骨螺旋板在骨蜗管内同样旋绕,骨蜗管即完整地被分为上下两腔。上
16、腔又由前庭膜分为两腔,故骨蜗管内共有 3 个管腔:上方者名前庭阶;中间者为蜗管,又名中阶;下方者名鼓阶。骨螺旋板顶端形成螺旋板沟,蜗轴顶端形成蜗轴板;螺旋板沟、蜗轴板和膜蜗管顶盲端共形成蜗孔,前庭阶与鼓阶的外淋巴经蜗孔相通。2.膜迷路 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形态与骨迷路相似,借纤维组织固定并悬浮于骨迷路内。可分为膜蜗管、球囊和椭圆囊及膜半规管三部,对应于骨耳蜗、骨前庭与骨半规管,各部相互连通。(1)蜗管:为膜性螺旋管,腔内充盈内淋巴(图 9)。横切面为三角形,底为螺旋板及基底膜,基底膜上有 Corti 器(螺旋器),为听觉末梢感受器。膜蜗管借联合管与球囊相通,间接与
17、蛛网膜下腔沟通。图 9 耳蜗轴切面(2)椭圆囊(utricle)与球囊(saccule):均位于骨前庭内,膜半规管借 5 个孔通入椭圆囊。椭圆囊和球囊各有一小管合并成内淋巴管并通入内淋巴囊。椭圆囊壁上有椭圆囊斑,球囊壁上有球囊斑。囊斑内有带纤毛的感觉上皮细胞和前庭神经末梢,其纤毛顶端覆盖一层胶质膜,上有砂粒样钙质沉着,名耳石,构成直线加速度的末梢感受器。(3)膜半规管(membranous semicircular canals):其和骨半规管形状及名称均相同。借 5 个孔与椭圆囊相通,在骨壶腹的部位,膜半规管亦膨大为膜壶腹(membranous ampulla),壶腹部有壶腹嵴,内有带纤毛的
18、感觉上皮细胞,纤毛上覆有胶质的终顶或嵴帽,构成角加速度的周围感受器。(4)内淋巴管与内淋巴囊:内淋巴管(endolymphatic duct)前经椭圆囊管与椭圆囊及球囊管与球囊相交通,在椭圆囊隐窝的后外侧经前庭水管止于岩骨后面之硬脑膜内的内淋巴囊(endolymphatic sac)。内淋巴囊乃为内淋巴管末端的膨大部分。3.内耳的血管及神经(1)内耳的血管:内耳的动脉来自颅内基底动脉的迷路动脉,静脉血液经蜗水管静脉及前庭耳蜗静脉及流入岩下窦或侧窦。(2)内耳的神经:神经出脑干后,伴随面神经进入内耳道,在内耳道内分为耳蜗支及前庭支。耳蜗支穿入蜗轴至螺旋神经节;分为 I 型节细胞,多数为双极神经细
19、胞的周围突穿过螺旋板的僵孔,终止于螺旋器,支配内毛细胞;II 型节细胞,多数为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穿过僵孔,终止于螺旋器,支配外毛细胞。前庭支至前庭神经节;节内双极细胞的周围突终止于半规管的壶腹嵴及球囊斑和椭圆囊斑。听神经耳蜗支及前庭支分别支配耳蜗与前庭对听觉和平衡功能的感受。二、耳的生理二、耳的生理(一)听觉生理 耳是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声源振动的能量通过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引起听觉感受器兴奋。当兴奋传到大脑听觉中枢时便产生听觉。声波是声源发出后经介质传播的机械振动波,又称声音。人类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在 2020 000Hz 范围之内,声波经外耳、中耳传入内耳的耳蜗,在此转换成神经冲动
20、并通过听觉神经系统传导至听觉中枢。1.声音的传导途径 声音传入内耳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以空气传导为主。(1)空气传导(air conduction):正常情况下,空气传导是声波经外耳道鼓膜中耳内耳的主要途径,即经过外耳的空气振动继而引起中耳结构(主要是鼓膜和听骨链)的振动,连接前庭窗的镫骨的振动可激动内耳淋巴液产生波动,从而刺激耳蜗的感音结构,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产生听觉。(2)骨传导(bone conduction):简称骨导,声波也可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形成为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继而产生听觉。骨传导虽在正常听觉功能中作用很少,但在耳聋鉴别诊
21、断中甚为重要,因而应予注意。2.外耳的生理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将自由声场的声波传播到鼓膜。近似喇叭形状的耳郭可收集声波到外耳道。两侧耳郭的协同集声作用,有利于判断声源的方向;耳部通过外耳、头颅等结构的共同作用,对频率为 2500Hz 左右的声音有增益作用。此频率及其邻近频率的声音在鼓膜附近的声压可提高 1020dB。3.中耳的生理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将外耳道内空气传递到内耳的淋巴液。中耳的主要功能也就是作为传声、变压增益装置,使液体对声波传播的高阻抗与空气较低的声阻抗得到匹配,从而可把空气中声波振动能量有效地传入内耳淋巴液,并且是通过鼓膜与听骨链组成的传声变压装置来完成此种功能的。
22、(1)鼓膜的功能:人的鼓膜面积约 85mm,其有效振动面积仅为其解剖面积的 2/3,在成人约为 55mm2,与镫骨底板的面积(约 3.2mm2)之比约为 171,即作用于鼓膜的声压传至前庭窗膜时,单位面积压力增加了 17 倍。此外,由于鼓膜振幅与锤骨柄振幅之比为 21,又有谓鼓膜的弧形杠杆结构作用可使声压提高 1 倍,因而进一步提高了鼓膜的增益效果。(2)听骨链的功能:听骨链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作为一个杠杆系统,将声波由鼓膜传至内耳。三个听小骨作为连接装置,将声波振动由鼓膜传至前庭窗,是实现中耳增压的关键。此外,完整的鼓膜听骨链传音系统可保证声波对前庭窗的单窗传导效应,即声波经鼓膜听骨链传音系统到
23、达前庭窗的位移,与声波到达蜗窗膜的位移为反相(前庭窗向内位移而蜗窗膜向外位移)。这一效应也可使耳蜗的听觉敏感度提高。(3)咽鼓管的生理功能:咽鼓管为中耳的一部分。它虽不直接参加声波的传导过程,但对维持中耳结构的正常功能起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四:1)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因咽鼓管软骨部具有弹性,平时呈闭合状态,咽、腭部运动(吞咽、哈欠等)可使其开放,从而调节中耳内外气压,使之与大气压保持平衡,以利于维持中耳传音装置的正常活动。2)引流中耳分泌物作用:鼓室、咽鼓管黏膜之杯状细胞与黏液腺产生的黏液,借咽鼓管黏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不断向鼻咽部排出。3)阻声和消声作用:咽鼓管的正常关闭状态能阻挡说话声、
24、呼吸声等直接传入鼓室并振动鼓膜。4)防止逆行性感染:咽鼓管软骨段较厚的黏膜皱襞具有活瓣作用,加上黏膜纤毛的运动,对来自鼻咽部的感染源有一定的阻挡效应。4.耳蜗的生理功能 耳蜗具有传音和感音两方面的功能。(1)耳蜗的传音功能:声波振动能量通过镫骨足板传至外淋巴液时,迅即传遍整个耳蜗系统。振动于基膜上从蜗底向蜗顶传播时,振幅逐渐增加,当到达其共振频率与声波频率一致的部位时,振幅最大。基膜的不同部位感受不同的声波频率,听觉系统对声波频率的辨别即从此开始。(2)耳蜗的感音功能:当声波引起基膜向上或向下位移时,盖膜与基膜各沿不同的轴上下移动,因而盖膜与基膜上的 Corti 器(螺旋器)交错移行运动,即剪
25、切运动,两膜之间产生了一种剪切力。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使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弯曲或偏转,引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能,而使附于毛细胞底部的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经蜗神经及其中枢传导径路上传到听觉皮层,产生听觉。(3)耳蜗神经的生理功能:耳蜗神经的生理功能是将耳蜗毛细胞机电转换的信息向中枢系统各级传递。(4)耳声发射:耳蜗生理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耳声发射的发现。耳蜗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被动的感音器官,即对传入的声波振动的感受、换能。耳声发射源于耳蜗,是耳蜗内主动生物力学反馈系统活动的表现,特别反映了外毛细胞的活动,并具有非线性特性,有利于提高耳蜗感音的敏感性。虽然其产生的机制和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 解剖 生理 讲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