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变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变革.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组织教学模式和策略研究十分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3)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4)学习是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包括: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
2、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 (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创造机会让学动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
3、和资源,提高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中进行课程学习,因对其利用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如下三种基本方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目前在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把检索语文、数学资料作为学生的练习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
4、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
5、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该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可用表1描述:“情
6、境探究”模式 适用环境: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 社会、文化、自然环境;问题情境;虚拟实验环境,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事物特征、关系、运动规律并进行思考和发表意见; 利用NetMeeting、IVQ、BBS等作为意见表达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意见; 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竟见是否一致; 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知识重构; 指导学生进
7、行自测评价,了解学习效果。 利用数据库建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利用SPSS统计分析或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3 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的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
8、性学科的学习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的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这种方式是把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
9、工具、作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式具。根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和“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1)“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社会调查、确定主题、分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作品、意义建构等环节完成课程学习。其教学过程可用图2表示: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适用环境:校园网络(或与外部因特网相连)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 利用因特网检索作为社会调查中一种方式;
10、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 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工具,写出主题学习计划;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动方式,包括:角色扮演、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评价; 学习小组各成员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 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 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通过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 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 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去伪存真、选优除劣 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 借
11、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ICQ、Email、Chat Room等网络通迅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 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利用“几何面板”、“作图”工具、电子文稿制作或网页开发等信息“集成”工具创作作品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根据评价意见,修改并正式发布完成的作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2)“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因特网环境下,不同地区的
12、多间学校,各自组成合作学习小,围绕同一主题,建立小组网页,互相浏览交流意见,进行评比。其学习方式可用图3表示:“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适用环境:因特网络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 在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区成员实验学校,并协商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 利用因特网进行协商,确定共同学习主题; 在各地区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各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问题探索; 根据学习主题,学习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并彼此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 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通过因特网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并通过下载,获取相关信息; 通过因特网,搜索
13、并下载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 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建立小网页; 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小组网页; 各合作学习小组相互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 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ICQ、Email、Chat 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进行讨论,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网页评比。 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面制作工具进行学习总结知识重构。 (3)“专题探
14、索网站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要要学生构建“专题学习网站”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构建的“专题学习网站”通常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1)展示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课程学习内容相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 (2)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字典、辞典、读音、仿真实验)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 (4)收集与专业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
15、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适应环境:网站开发环境 课程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过程 组织学生对某一重要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 利用搜索引擎,权威网站、专题网站、专业网站和资源库等进行深入研究; 广泛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动态资料并加以整理; 利网站、各类型的电子出版物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分类整理; 把收集到的素材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深入研究的结果,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知识结构重组,形成专题学习网站;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站制作工具制作专题网站; 把所建立的专题学习网站向全校或社会发布; 利用信息发布技术发布网站;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课堂教学法或讨论学习,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提问质疑; 利用已发布的网站中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 对本专题学习内容有兴趣的师生,可以把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站上,使专题学习网站得到扩充和完善。 利用FIP等网页上传工具把新成果加入专题网站中,扩充专题网站资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