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学生的语文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3”学生的语文教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职“9+3”学生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温江区燎原职业技术学校 张海燕 中学一级教师邮编: 联系电话: email:zhangyi_5188摘要:藏区“9+3”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行为习惯差,如何针对“9+3”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语文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是我们中职当前语文教学中面临的新课题。在本篇论文中,笔者从教学一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9+3“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探索其教学方法的改进,最大限度提高藏区学生的语文能力。关键词:“9+3”学生 语文教学 实践和研究“9+3”,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从2009年秋季开学,来自四川
2、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藏区学生,陆续来到省内18个市的85所中职校就读,这也是四川教育史上藏区学生赴内地读书规模最大的一次。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在这其中。目前,学校共有“9+3”学生250人,其中10级64人,11级78人,12级108人,分别来自阿坝州13个县,为藏、羌、回、汉、土家五个民族。总体看来,这些学生学历层次教低,不少学生不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交流存在一定困难,汉语水平较差,活泼好动,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如何让这些孩子在职高学习期间,提高语文水平,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一、开展结对帮扶,努力提高文化水平。笔者所在的学校实施的“三个一”学生帮扶工作,即推行“一管
3、三、一带二、一帮一”的教育帮扶模式启发了我。我所带的班集体是一个“9+3”班集体,共有10名“9+3”学生,其中1名几乎不会写汉字,但藏语写的特别好。有3名同学汉语说得结结巴巴,其余几名能用汉语交流,但写作水平不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采取了结对帮扶的措施。由我来辅导那名几乎不会写汉字的学生,首先买了一本藏汉字典给他,先让他对照抄写,在班集体办板报的时候,让他写上藏文的主题,汉藏文字皆体现在黑板上,也激发了他继续学习汉语的兴趣。再者,手把手教他读,从读词语开始,再到简单的句子,再到文段。孩子的语言适应能力是很快的,再加上他处于大家都说汉语的语境之中,渐渐地他就能用简单的汉语交流了。对于其他孩子,
4、针对他们的汉语水平,我采用了内地学生干部与藏区“9+3”学生、藏区“9+3”学生之间结对子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补习,通过帮、教、带等教育帮扶措施,其实提高他们说汉语的能力。从已经过去的三个学期期末考试情况看,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体平均指标良好,其中部分学生进步十分明显。开展结对帮扶之后,这些藏区孩子由于在语言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也能较好地融入内地文化,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二、分层教学,切实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这一个部分是笔者在对“9+3”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中切实采取的具体的措施。通过实践,笔者认为运用“分层教学法”是提高中职“9+3”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分层教学”
5、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点,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切实用在“9+3”学生身上。笔者将所教的“9+3”学生分成A、B、C三层,其中优秀的A层学生占15%,中等的B层学生占70%,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占15%。因此按照这个比例,我将班级体的10名“9+3”学生进行了分层,这个“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一是分层次设计教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充分考虑每个层次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个性差异,
6、对教学内容做适度的调整,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A、B、C各层次应设计好不同的问题。二是把握层次,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多启发,善提问,精讲多思,引导各层次的“9+3”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从而暴露他们在思维及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对症下药。对优生A层的问题难度稍微大一点,培养他们的鉴别、审美和独创能力;对中等B“9+3”学生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加快其向优生迈进;对困难的C“9+3”学生主要以听说读为主,辅以简单的写作训练。拿荷塘月色为例,我在这堂课里设计了几个问题,其中三个是:(1)文章第四段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
7、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3)作者是怎样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这三个问题,第一题很容易,在书上就能找出来,对C层的“9+3”学生构不成难度,使他们产生了学习语文时“我也能圆满地回答出问题,我也行”的自豪感,从而有了信心。第二题有点难度,对于B层有些挑战性,但是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引导,他们也能答出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又调动了他们的兴趣。第三体难度更大,不过在教师的引导下,A层也能答出个大概,对于这种主观性强的问题,只要我们的“9+3”学生能够进行分析,就可以
8、表扬他们。三是分层次布置作业。对于入校的“9+3”学生,如果要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背诵课文是切不可少的,这也是他们学习汉语最佳的作业方式。对于C层的学生,能够提高汉语说的水平的,唯有多读、多背,但是如果让他们一口气的背诵完教材中的必背篇目,显然是不现实。因此,我让他们从句开始,然后到段,最后到篇。这样要求,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除了背诵,我还布置一些较基础的题目给他们做,这也巩固了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对于B层的学生,在背诵的时候,基本篇目要求不分开背诵,很长的篇目或很拗口的可以分开两次来背,此外,还要做一些提高性的主观题,独立完成。对于A层的学生,除了背诵基本篇目外,还要他们背诵一些经典
9、的篇章和文段,此外,还要翻译文言文中的难句和重点句子。除了背诵,我还要求他们写作文,但要求也不一样:C层的学生每月写一篇,B层的学生每三周写一篇,A层的学生两周写一篇。而且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也充分考虑他们的民族性与现实性,例如“我的家乡”、“感恩”,我的内地职高生活“等,这些题目都切实他们生活实际,容易有感而发。四是分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教学评价运用的好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对于B、C层的学生,平时很少受老师表扬,基本与奖励无关,所以一旦受到激励,兴趣就会大增。在奖励上主要设两种奖:一是优秀奖,二是进步奖。在实践中,对于C层的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能回答
10、对老师为其设置的问题就给予奖励,这是进步奖,对于B层学生,只要在语文课和习作上持之以恒,有所进步,就给予奖励,对于A层学生,只要能够拓展思维,延伸学习并学以致用,也给予奖励,这两项是优秀奖。此外,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采用发展的、动态的评价方法。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我们不能以近期显性的效果和单一的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更应从态度、情感、知识、能力诸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检查,这样才是全面的对他们的评价。实践证明:在“9+3”学生中实行分层教学,能够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也能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内地的职业教
11、育学习氛围之中。三、诵读经典,加强他们的阅读能力。除了背诵课文中的必背篇目外,在实际的两年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诵读成了“9+3“学生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说: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教育思想研究所所长唐爱民说:随着社会的剧烈转型和文化的快速变迁及其之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传统文化、传统道德逐渐被人们淡忘、遗弃,重拾经典,重读经典,对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与文化认同感和优秀传统道德的庚续具有遗补作用。就青少年的道德成长而言,要成为一个保有民族精神与气节的中国人,就应当
12、通过阅读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各种经典并自觉地进行现代性的转化,而不是遗弃、冷淡、颠覆它,方能实现这一目的。而我们的“9+3”学生来自于民族特色浓厚的藏区,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普遍的宗教信仰,藏族文化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的神秘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藏族文化是一种中世纪文化,它重视自我修炼和自我完善;重忍让,重道德,轻权力,重牧农,轻工商;善于听命,忽视个性;沉静的自我完善观念。虽然藏文化和汉文化各有特点,但是对经典的尊敬是一样的。因此,让“9+3”学生在读经中感受文化的熏陶,既能训练读和说的能力,更能陶冶情操。在两年的教学中,我利用早读课的时间,精选了三字经、弟子规
13、、千字文、论语等进行诵读。采取全班、分组、个人等形式,做到专心致志,声情并茂。这些经典看似通俗易懂,朴时敦厚;其实哲理深奥,每读一篇都发人深省,回味无穷,让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如弟子规在总序里谈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育的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德”。而这些品德在读经的过程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自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再者,我将读经融于课堂之中。笔者在教学中,习惯引进经书里的名句来阐发文本中蕴含的精神。如一碗清汤荞麦面讲到兄弟俩为减轻妈妈的生活压力,同心协力地承担起送报和买菜烧饭的家务,就很好地体
14、现了“孝悌”的思想。笔者读经的名句有:“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弟子规);“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增广贤文);“香九龄,能温习;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三字经),这样,学生就更深刻理解“孝悌”的思想了。经典著作融于课堂教学中,“9+3”学生深深地陶冶在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中,自然文明道德也提高了,引领他们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西藏十一世班禅大师时常要与喇嘛们“辩经”,“辩经”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对加强佛经的理解及运用有很大的帮助,在班会课的时候,笔者以辩解、论证的形式要求学生解读儒家典籍中的经典名句,如论语中的“
15、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等,让“9+3”学生和内地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不仅不断有新的感悟,还能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不断地规范自己的德行和言行。“9+3”学生进入中职校之后,由于文化背景进行了迁移,语文课作为培养他们文学感悟和道德情怀的主要课程,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孩子,不光要有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有人文的关怀。因此,笔者在课堂及课堂之外,对这些孩子进行了梯度教育,让他们在内地学习不光感受到学习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中职生。参考文献:1、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2、读经:继承传统还是适应时代社会变迁背景下对读经问题的重新审视,聚焦.评论.争鸣。3、潘蓓:经典古诗词教学与中职生道德情感教育初探,选自太远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2期。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