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电子稿.doc
《第五单元电子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电子稿.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单元单元计划单元教学主题:“感悟人生”。单元主题目标:1、学会本单元11个生字,其中1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最大的麦穗第七自然段、山谷中的谜底第五、六自然段。3、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品读感悟人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4、通过朗读,理解文本,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5、加强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对精彩词句的品味。6、加强作文训练,指导学生注重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2、加强作文训练,指导学生注重细节,
2、刻画心理突出文章的主题。课文间的联系:第五单元围绕这一主题,安排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以及练习5和习作5。天游峰的扫路人以我的所见所闻刻画了一个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的自信、开朗、豁达生活态度的赞美;最大的麦穗告诉了我们必须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山谷中的谜底以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在逆境和压力下,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本单元旨在让学生感悟人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习作成长的烦恼是描写学生自己生活中烦心事的文章,让学生学会细腻的刻画心理课时安排:13课时天游峰的扫路人 2课时最大的麦穗 2课时山谷中的谜底 2课时练
3、习5 2课时习作5 2课时期中调研 2课时3、4单元测验 1课时15 天游峰的扫路人【总第 课时】【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分为三段。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描写武夷山的险峻,比喻贴切,想象奇妙。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寥寥几笔,却准确、生动。通过老人朴素的语言表现出老人开朗豁达的性格。【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
4、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学生: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新词,完成习字册。思考: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一、启发谈话,揭题设疑。 1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 ,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 (天游峰)2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3不过在一路的游览中,我们还要
5、和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老人。板书课题13、天游峰的扫路人,齐读。二、自读课文,说说你认识了一位怎么样的老人?1提出一读的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 指明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鼓励学生三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认读攀登、气喘吁吁、自在悠闲、豁达开朗、宿鸟、瘦削、2说说理解的词语意思。 静寂:形容非常静,没有一点儿声音。望而却步:看了让人害怕,停下了脚步。半途而返:比喻做事情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豁达:性格开朗。炯炯有神:形容眼睛明亮,精神饱满。 4. 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
6、上顶峰时的第二段(第 3自然段):写“我”下了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三段(第4-12自然段):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四、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学生看图片。2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组合作学习。3交流:追问从哪里体会到的?(1)天游峰的高(2)天游峰的险 板书:天游峰:九百多级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4指导朗读五、教学第七小节 1指名读,想想又读出了什么?2那么,课文写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什么又写这些呢?(衬托出老人乐观、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3朗读六、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天天练一、二、五。课外作业:1认真诵读课文。2 默写词语。第二
7、课时【教学要求】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二、学习课文 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扫路人清扫路面的声音是那么分明。 3出示: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自读这段话。画出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 (2)从这段描写中,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老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朴素、淡薄等) c、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学习读第三段 (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 (2) 四人小组一起朗读课文,画出描写扫路
8、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仔细地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说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3) 组织交流。随机指导朗读对话。A “不累,不累,我每天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a扫路人的工作累吗?他为何讲“不累”?(老人与山的情感深厚,热爱自然) b “我”对这清扫一级级台阶的看法是什么?(朗读第七小节体会对老人的敬意)c有感情朗读。B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我能舍得走吗?”(老人愿以大山为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C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 (充满自信、豁达开朗)D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
9、。”(这种精神对我有着一定的影响。)E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4) 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5) 小结并板书 (扫路人:乐观开朗 自信豁达) 三、总结全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练习对读课文。四、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补充习题一、二。课外作业: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习作。板书设计: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轻松自在 自信豁达16 最大的麦穗【总第 课时】【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到麦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要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
10、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4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文中的哲理。【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熟读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完成习字册。:搜集有关机遇的名言。思考:“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11、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第一段。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二、自由轻声读课文,读通课文。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2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1学生自读
12、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3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教师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 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 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 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 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E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什么意思?F 有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中的“麦穗”为什么要加引号?五、精读课文第一段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
13、什么样的语气。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3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就是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4指导读这一段。六、布置作业:课内作业:完成天天练一、二、三、四、六。课外作业:1. 熟读课文。2. 默写词语。第二课时【教学要求】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文。2听写词语。二、学习
14、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将你的感受写在边旁。2阅读交流预设:A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失去了很多机会。B“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C“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总觉得机会很多,把本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从而不知不觉中错失良机。D“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5、。”3体会苏格拉底说的话的含义。A“你们已经到头了。“表达了苏格拉底对弟子们失去良机、两手空空的惋惜之情。B“这快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1) 这里有两个“最大的”,有什么区别呢?第一个指的是整个麦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个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2) 这里出现的分号是什么用法。(3) 指导朗读。4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
16、什么道理?划出课文中的句子,反复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A“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这是一句什么句?怎么理解?(人生追求理想就像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寻找那最大的一穗。)B这里的“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麦穗”和“时机”是什么关系?(“麦穗”指的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时机,摘下麦穗就是抓住了时机,东张西望就是错失了时机。)C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
17、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分别指什么?他们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D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指导朗读。6激情总结,回味无穷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机遇的名言。3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并读自己的“名言”。四、作业: 课内作业: “追求应该
18、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课外作业;1 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五。2 积累与机遇有关的名言警句。板书设计:16、最大的麦穗追求 最大的一穗 把握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17、 山谷中的谜底【总第 课时】【教材简析】本课讲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分为三段。【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领
19、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教学重、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完成习字册。思考:课文最后两节的理解。【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理清脉络。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再齐读。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谜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二、初读课文,自学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1)读准字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单元 电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