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复习资料.doc
《体育硕士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硕士复习资料.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学校体育总论一、学校体育发展史(一)国外体育产生与发展。1、国外体育的产生。前提条件: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和文字的出现。出现了过宫廷、祭祀、神庙、文士以及儒学校。2、二战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提高,一些国家增加了 市内讲授的体育课程。健身内容的比例上升。如:英国。(2)教学形式和方式多样化。许多国家开始男女分班教学,根据体质、基础、身高、体重、年龄分班。如:日本。(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如:美国、日本、前苏联(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社会主义国家重视课间操。欧美重视俱乐部。如:美国。(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
2、展。1、学校体育的产生。奴隶社会出现,(1)夏称:校、序、庠。(2)商:大学、庠。内容:宗教、军事、习射、武艺。(3)西周:国学、乡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内容。其中射、御、乐是体育内容。2、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体育发展。(1)初创阶段。4957。借鉴苏联学校体育,继承革命根据地经验,在改造就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建立新学校体育。1954年,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教育计划规定小学到大二,体育课是必修课。1956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成立6所体育院校,38体育系。(2)曲折发展阶段。5865。出现违背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规律的做法,搞红四运动:所以学生要达到劳卫制、一二三级运动员、裁判员
3、、普通射手标准。学生体质下降。(3)严重破坏阶段。以劳动代替体育,以军训代替体育。学校体育处于停顿状态。(4)改革开放至今。思想有了新发展,科研出现新局面。加强了课程建设。加强了体育师资场馆建设。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区别(1)概念不同。社区体育:在居民区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目的:提高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和身心发展。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很好的体育教育活动。目的:培养兴趣、态度、习惯、能力,促进身心发展。(2)对象不同。学校体育是全体学生。社区体育是广大群
4、众。(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学校有一定限制性,社区体育没有什么限制。(4)管理体制不同。2、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联系。(1)他们都是国民体育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2)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3)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是导向。社区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主要形式和关键。(二)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1、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两种倾向:一、认为两种是对立的,不主张学校体育引进竞技体育。二、认为要尽量多的引进,把学校搞成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这都是偏激的。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呢:(1)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竞技体育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对个性的发
5、展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竞技体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成为学校体育的内容。(2)要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引进和选择竞技体育的内容和手段。促进学校的体育发展改革。(3)竞技体育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因此形成了不同活动层次的竞技运动。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部抵制校门之外。(4)普及性、群众性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增加健康。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巩固体育课所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锻炼学生意志和陶冶情操。(5)因此,现代学校体育不能缺少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只有在学校体育中普及开展,才能充分发挥本身的文化功
6、能,才能通过广大青少年向社会传播,扩大影响。2、学校体育如何发挥竞技体育的作用。(1)依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竞技体育运动做“教材化”的处理。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工作可分为:分解提取改变重构。(2)竞技体育教材化遵循的原则。简化性原则。简化战术难道,减低负荷。普及性原则。适合全体学生参与。适应性原则。适合学校场地和师资力量条件。教育性原则,强度对学生教育作用。(3)竞技体育教材化比直接按照标准竞技运动进行教学效果好。原因: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增强运动素质。也有利于掌握技术动作。难度降低提高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兴趣。(4)竞技体育教材化,不仅解决了以往体育教材直接照搬竞技运动
7、项目的弊端,也有利于学校普及群众性竞技运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特征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民性、主体性、基础性特征。(1)全体性。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目标、内容、方法、考核标准考虑全体学生实际。课外活动,尽力满足屈体学生需要。(2)全民性。要求学校体育: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包括:体质、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发挥多种功能,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3)主体性。要求学校体育:改变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
8、展。(4)基础性。要求学校体育。打好体质基础、身心健康发展基础、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2、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1)应试:少数学生英才教育,升学为目的。体育中反映:只抓少数尖子运动员,以运动后夺取锦标为目的。忽视全体学生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工作开展和体育素质提高。(2)应试:一种模式教育学生。体育中反映:一个大纲、教材、标准、规格、一刀切、的模式。忽视压抑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的发展。(3)应试:智育为上,知识中心。体育反映: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技评达标为目的。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以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4)应试:片面强调升学率,置多数学生不顾。体育
9、中反映:一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教材教学要求,完不成动作感到痛苦。3、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体学生观、教书育人观、以生为本观、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观念。(2)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念。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深入调查研究。确定符合要求的学校体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进行体育课程改革。(4)注意体育能力培养。三、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学前阶段、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体育。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3-6)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1)身心发展特点。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发展不完全。独立性增
10、强,好奇、好动、好模仿、好强。喜欢被人称赞,胆子大,语言和动作发展较快。竞争性和自主性增强。(2)体育特点。主要内容:基本活动技能包括: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体操包括:徒手、轻器械、模仿操、韵律操、简单队列队形、各种游戏。(3)体育重点。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注意进行体育养成教育、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6-15)包括:小学和初中。(1)小学阶段。生理特点: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特点: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2)初中阶段。生理特点:身体迅速长高、体重猛增和第二性征出现。心理特点:感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增强,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有意记忆明显发展
11、。(3)体育主要特点。广度深度增加,增加了理论知识。小学低年级:和学前阶段基本相同,增加了理论知识。小学高年级:经过改造的竞技项目,如小篮球,小足球、田径、武术、技巧、单、双杠。初中阶段:各种运动技能为主,加大基本知识和原理学习。(4)组织方式。小学低年级:采用游戏、比赛。理论采用讲授。运动技能示范为主。(5)体育重点:培养体育兴趣和态度为后续阶段打下基础。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基础。(6)作用:在整个学校体育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整个学校体育的基础阶段。学生跨越两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3、中等教育阶段体育。(15-18)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
12、专。(1)生理、心理接近成人。(2)体育特点。内容:各种各样的竞技、娱乐、休闲项目。基本技术也比赛方法。发展历史、比赛规则等。形式:必修和选修。方法:采用自学、同学互帮互学、讨论式方法(3)体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包括:自我锻炼、学习、运动能力等。4、高等教育阶段体育。(1830)包括:本、专、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1)身心特点。基本是成人,各种器官技能达到最搞水平。(2)体育主要特点:内容:各种运动项目为主,体现生活化和实用性,力求与未来终身体育相衔接。形式:体育课类型较多,课外活动自由度高,灵活性强。(3)体育重点。培养学生体育文化修养。(二)学校体育的功能。1、教育功能。(1
13、)对智育的作用: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为智力开发奠定生物基础。有利于促进大脑思维活动物质(脑啡肽)的分泌,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对培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功能。t(2)对德育的作用:培养学生道德认识与信念。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内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责任感、荣誉感。(3)对美育的作用:塑造身体美、心灵美、行为美。2、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最原始、最独特的功能。(1)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机能水平、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3)提高对环境
14、适应能力和对疾病抵抗能力。(4)增强学生体质功能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反映。(5)健身功能拓展为:促进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维结构。学校体育根本目标:是育人,要符合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其本质特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身心、达到育人目的。3、娱乐功能。(1)调节感情、丰富生活、缓解学习引起的紧张和疲劳。(2)通过观赏体育比赛、表扬得到心理上满足和享受。(3)扩大社会交往、表现自我的舞台。4、文化功能。是最主要的社会功能。(1)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2)学校体育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3)学校体育对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有重要作用。5、辐射功能。主要包括:竞技体育、社区体育、
15、家庭体育的辐射。6、经济功能。通过改善、提高未来劳动力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7、竞技功能。学校体育是国家培养和输送竞技后备人才的基础。(三)学校体育的目标。1、确定学校体育的理论依据。(1)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要考虑目标是否通过学校体育自身价值和作用来实现。这是确定目标的出发点和基础。(2)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关键。(3)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的目标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4)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一部分,也是国民体育组成部分。(5)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考虑我国现阶段国情。2、学校体育的目标。(1)总体目标:开发学
16、生身心潜能,增强体质,增加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从事体育运动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良好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2)效果目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和运动技能、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修养。培养体育兴趣、习惯、能力。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发展运动能力,提高竞技水平。第二章 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1、定义: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和情感与社会方面和谐
17、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2、体育课程特性。(1)实践性。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动,提高身体质量。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2)整体性。根据体育规律,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3)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就出现小集体、小社会现象。(4)差异性。由于手段学生身体条件、性别等条件影响,所以教学要因人而宜、因地而异。(5)非阶梯性。许多内容和手段没有明显的阶梯性本身很难分出现后。(6)复合性。体育课程融合知识、技能、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二、体育课程编制。1、课程编制:(1)经过设计的各种学程和教育活动方式,将他们提供给教育
18、机构的人们,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3)是实践性的事业,不是理论性研究。(4)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体系,不是为了解释现存现象。(5)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体育课程目标。1、体育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要求,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准则。目标内容不只是体育目标的重复,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概括,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又要负荷体育教育学科特点。2、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包括;(1)增强体质(基本目标),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能了。目的:提高学生理解、应用体育与运动能力,掌握健身方法,为终身参与提高方法和准备。(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
19、持锻炼习惯。抓住学生兴趣和爱好,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关键。(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体育活动具有社会活动中一些显著特点,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促进社会化。(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是增进健康的一个良好的手段和过程,它将成为小康社会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部分。(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生活态度。体育作为育人的内容和手段,可以鼓舞和激励学生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形成乐观生活太度。3、体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与技术、运动参与、体育活动经验。(1)体育知识与技术类。指间接的、传统的、科学的
20、体育文化内容体系。传统运动项目:球类、体操、田径等。运动与外界关系:开放式、封闭式。运动结果判断标准: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测量式。(2)运动参与类。解剖部位:上肢、下肢、全身运动。基本方式:走、跑、跳、投、攀登等。情感:接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自觉等。人数:个人和集体。(3)体育活动经验类。素质: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防病治病: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康复。新陈代谢:有氧、无氧运动。3、体育课程选择的标准。(1)要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应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在分析不同课程内容的多种功能及对现实课程目标的作用基础上,科学选择体育课程内容。(2)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
21、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体育知识、技术。(3)适应学生实际运动水平,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过于简单,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过于复杂,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只有适应,才有信心,有努力的动机和愿意。(4)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资源。(5)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4、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就是对体育课程内容妥善加以设计和合理编排的过程。(1)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相统一。体育课程标准改变以前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条线贯穿:一、传承体育运动文化的教学功
22、能。二、增进学生健康育人功能。(2)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统一。逻辑顺序:根据体育课程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三、体育课程发展历史经验和改革趋势。(一)历史经验。(1)体育课程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其设置及其内容,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和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和缩影。因此,其演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趋势。西方近代体育课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民主制度的产物,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世界性要与本国传统和现实相结合。而本国传统和现实以世界性为目标。(2)体育课程发展演变多因素制约性。社会经济制约着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因
23、此,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水平,是人类社会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原动力和决定因素。体育课程不能超越特定的政治范畴。(3)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性。体育课程发展受到社会、国家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育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其产生发展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的。(4)体育课程的发展社会制约性和历史局限性。体育课程不能超越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还会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影响。所以改革要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条件,从本国实际出发。(5)体育课程演变过程中的钟摆现象。指统一性的课程和多样性的课程,二者之间不断互为消长、互为更替。体育课程的发展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育 硕士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