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本课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本课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预习案】掌握子目题目,宏观把握教材子目1: 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子目2: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子目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官吏制度的演变梳理知识要点,微观把握教材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内容:汉初,实行_并行制。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内容: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拥有很大的自主权。(2)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朝(1)措施:军事上,宋
2、太祖把主要将领的_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负责监督。财政上,_掌控大部分地方赋税。(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提醒】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守内虚外。4、元朝(1)措施:在地方实行_。_、山西、_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_,受中央节制。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_进行管理。(2)作用: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_集决策、司法
3、、行政大权为一身,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_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_体制。3、唐朝三省六部制(1)措施:中央的三省即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和_。_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2)意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_,保证了_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宋朝二府三司制(1)措施:宋初,设立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来又增设_、_和_,分割宰相的权力。(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一省
4、制设_,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特别提醒】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总体上看,基本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二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器,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_垄断仕途。3、隋朝至元科举制(1)过程:_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_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人名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
5、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特别提醒】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规律:选官的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到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以考试选拔为主要依据。【探究案】积极探疑究因,实施三点突破一、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元朝的一省制1、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宋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二者合称“二府”。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2、元朝的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入中书省。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6、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民众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2、影响(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矫正了许多流弊,消除了分裂之祸,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其进步作用。(2)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明显的弊端:“冗兵”“冗官”“冗费”与日俱争,使北宋陷入“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三、简要分析自汉至清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察举制:举荐的标准,要看
7、德行和才能。汉武帝时,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实行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不久就被大组左右,成为士族把持权政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3、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考试选官的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制扩大了地主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但到明清时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我提问题大家答【训练案】课后及时练习,巩固课堂效果一、选择题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点是( )A、极力提高黄泉B、竭力削弱相权C、削弱将帅权力D、削弱地方势力2、
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是(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员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3、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等职务的古代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景帝C、汉武帝D、唐太宗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权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5、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B、分封制的创设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D、行省制度的创立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
9、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本朝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赦,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仿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即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贞观政要卷五公平第十六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括了哪些人的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那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限制150内